
林小英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我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关于县中孩子的现状和出路,问我吧!
“鸡娃”“内卷”“海淀妈妈”……当城市中产家庭的教育焦虑愈发受到社会关注时,县城中学的教育问题却似乎被忽略了。
我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教育质性研究中心主任林小英,著有《县中的孩子》。我用了3年时间,在全国6个省份7个县域的25所学校进行田野调查,以展现真实的中国县域教育生态。中国50%以上的学生在全国2000多个县接受教育,县域教育的现状如何?一线城市的精英教育模式是否适合县城?县中孩子竞争压力巨大,只争朝夕、拼命学习的模式之下,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当“小镇做题家”们走出家乡,又会遭遇何种迷茫和困境?县域教育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教育不该是适者生存的模式,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关于中国县域教育,欢迎大家向我提问。
我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教育质性研究中心主任林小英,著有《县中的孩子》。我用了3年时间,在全国6个省份7个县域的25所学校进行田野调查,以展现真实的中国县域教育生态。中国50%以上的学生在全国2000多个县接受教育,县域教育的现状如何?一线城市的精英教育模式是否适合县城?县中孩子竞争压力巨大,只争朝夕、拼命学习的模式之下,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当“小镇做题家”们走出家乡,又会遭遇何种迷茫和困境?县域教育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教育不该是适者生存的模式,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关于中国县域教育,欢迎大家向我提问。
教育2023-09-14上海进行中
300

- 别背着我们谈
- 春节后热点城市楼市成交逐步恢复
- 央行:强化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

- 【午盘】A股早盘低开高走收涨,机器人产业链爆发
- 教育部: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

- 杜甫的诗《蜀相》中,“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上一句
- 网络流行语,指孩子回到学校上课的日子

澎湃矩阵
新闻报料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
城市是不是在学县城,要看怎么理解(以前的)县域教育的方式。在2001年我们国家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前,县域内的学校分布的均衡程度比现在好一些,这些布局实际上是在新中国建政后的30年内完成的,虽然当时的布局不见得是为了尽量把学生送入大学,但客观上确实为学生就近一些读书提供了便利。这其实也是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得以维护的重要外部条件。现在不少城市在布局均衡、对口直升等政策上的努力,可以说是在回归一些对基础性的追求。如果这么理解,我赞同你说的城市在学县城。至于学校内部的课程与教学这两大教育的核心事项上,倒是还看不出反向学习的迹象。
北上的教育方式能否被模仿,主要看学科教学中的额外补充的学习内容、家庭辅助、社会上能便利使用的公共文化资源、未来出路肉眼可见的多条路径等方面。竞争压力,我倒是真不认为北上的学生要小。
所以我们看到当代的精英大学,不论是美国的,还是中国的,从《寒门子弟上大学》和《金榜题名之后》这两本来看,大学从不认为自己所设置的office hour、社团俱乐部、课堂研讨式等有什么问题,解决办法都落在了读大学之前不了解这种搞法的人应该去学会和老师套近乎、学会生涯规划、学会计算水课的利好、学会给自己编排一个哪方面都涂上一笔的简历……老实、踏实、含蓄、内向、一步一个脚印、朴素、谦虚等等这些品质和个性都被当做了缺点。所以大学越来越一样,大学生也越来越一样。这也是伯恩斯坦抨击的“文化缺陷理论”在大学里和相应的改革措施中的反应。
真的只能如此吗?谁该永远是追赶者?谁被理所当然地认定为引领者?
如果是教师,学校这么个搞法,我想尽量在“文化课”中渗透一些素质课的内容,也是很有空间的,英语课唱唱英文歌,数学课画一些带几何图形的简笔画,语文课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检索美文美篇、古典诗词啥的,都可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