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才黄药师

我在田野考古一线工作了十几年,有关考古和文物的问题,问我吧!
十余年田野考古一线工作,有栉风沐雨的辛苦,也有惊喜不断的收获;有对文化传统的些许感悟,也有对历史文物保护现状的一点反思。考古,不仅是发掘的技术手段,更不是单纯的挖宝或者是媒体猎奇的噱头,希望更多的人能客观、公正地关注文物考古领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群策群力。如果您有关于考古和文物的相关问题,欢迎提问。
思想2016-02-26山东已关闭提问
292

- “好房子”国家标准来了
- 加强对网络主播、自媒体等信用监管
- 今年助学贷款免息,还可延期偿还本金

- 瑞典宣布向乌克兰提供近16亿美元军援计划
- 国内商品期货夜盘开盘,沪金涨超1%

- 上海市举办F1的赛车场
- 由海尔集团投资制作的国产动画片,主角是一对不同肤色的兄弟

澎湃矩阵
新闻报料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
首先,现在田野发掘大多数是抢救性发掘,您这点说的很对。但是您对抢救性发掘的理解有偏差。如果一个墓地被盗了,我们赶紧亡羊补牢,把这个墓地进行考古发掘,这的确属于抢救性发掘。另外一种情况,比如国家要修高铁了要西气东输了要建三峡大坝了,城市要建广场了要盖百货大楼了要开发房地产了要盖学校了,所占用区域范围内的遗址、墓葬群什么的都要进行发掘,这是为了保护文物,和盗墓贼就没有半毛钱关系了。现在考古的确抢救性发掘占主体,而这个占主体的抢救性发掘里面基本建设引起是占大部分的,盗墓贼引起的是占很小一部分的。所以您可不能产生一个印象好像是盗墓是考古的重要原因,这可就不对了。
其次,您说的考古活动步盗墓后尘其实是媒体造就的一个错觉,严重点可以说是错误。
考古活动范围太广了,发掘古墓是很小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也是最简单的一部分(这是我的观点,我本人觉得挖墓太简单没意思,做遗址才比较爽),所以笼统的说考古跟着盗墓走是不妥当的。
那古墓葬的考古发掘是不是往往步盗墓者后尘呢?这个问题客观的说一半一半吧。
我的表述是这样:大部分古墓葬的考古发掘是因为他们不具备了继续保护的条件。
什么意思?如果一个古墓没有被破坏,也没有被破坏的危险,所有的考古人员都不会也不应该去发掘的。不挖就是最大的保护,这是一条基本的理念。这也是我们国家各种文物立法的基本理念,保护是最重要的。
所以说,您才看到或者听到了那么多人古墓的发掘是因为有盗墓贼光顾了。这个事情的逻辑是这样,我们早就知道这里有个墓,很重要,但是我们的职责是好好保护它而不是为了挖它,但是有一天它随时有被破坏的危险了,我们不得不挖。这个危险谁造成的呢,盗墓贼。所以很多人就会感到考古人员永远在盗墓贼后面一样。
不知道我这拙劣的表述能让您听明白吗
1.地底埋藏条件比较复杂,像帝陵这样重要的墓葬,如果冒然打开一旦技术条件不成熟,将会对立面埋藏的文物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我们国家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四条最核心的还是保护为主。所有的古墓葬,不仅仅是帝陵,也包括普通平民的古墓葬,如果能不发掘而能保护的尽量不发掘。不挖就是一种保护。
考古有时候会遇到危险,主要是文物安全和文物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两方面,我都遇到过。不过唯独没有遇到过大粽子,我倒是希望遇到,看来还是需要继续努力吧:)
趣事儿很多啊,不知道您喜欢什么口味儿的:)随便说个段子。我同事喜得贵子,然后以考古人特有的劲头给孩子起了一个有弄弄文化内涵的名字,自己感觉这名字啊起的好,得意。然后过了一个多月吧,我们一起去挖一座明代墓,出土一方墓志,然后看到墓主人的名字。。。。和他公子的名字。。。重名。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的速度给孩子重新改名去了。
1.公众考古是所有考古人都要做的一项工作,不是可以做,是必须去做。为什么呢?现在中国的考古人都是在体制内的,高校和研究单位的考古人更不用说,都是拿纳税人钱来发工资的,那就有责任把自己做的事情向社会说明。从这点上说,我坚决支持公众考古。
2.从事公众考古不能胡来,要有工作方法和业务素养,并且要有基本态度。知道的说,不知道的不能胡说乱说。公众考古的前提是本职的考古工作要做好,如果考古人员本身都稀里糊涂的,那可能面向公众宣传的时候会起到反作用的效果。要警惕打着公众考古的名义来反考古。现在不仅考古领域,在别的社科领域也有,公众宣传的结果是大家都不相信专家了。我想这个局面的出现首先得反思自己领域所谓专家是不是做错了做过了,而不是说大众舆论出了问题。所以公众考古一定要谨慎。
3.公众考古允许争论,允许质疑,甚至允许大众对专业人士的不理解和谩骂,决不能仅限于单方面的说教,那就成了宣传而不是沟通了。道理越说越明,说不清楚可以慢慢说嘛,明白的人自会明白。
防止这样事情的手段比较多,前面我有过介绍了,这里我单说一下发掘流程,您可能就有一个直观印象觉得顺手牵羊可能性不大了。
对遗址的发掘一般是探方法,一个探方一般是一个工作人员几个工人,考古领队或者执行领队每天基本上要把所有的探方都转几遍,目的是为了掌握整个考古工作进程(这非常重要)。如果我要偷件东西就会发现身边老是有人,哎,太讨厌了,能不能让我独处一会儿啊?
很幸运,我负责的探方出了一个青铜镞(箭头),那这个东西我们叫做“小件”,就是指大致完整或者能复原的文物标本。小件能不能马上装进兜儿里呢?不能!先得拍照,并且考古队有专门负责考古摄影的人员。他都拍照留念了我怎么拿?拍完照,还是不能提取,要写个标签记录这个箭头出土的位置,还要画个草图。我还要在自己工作日记本上写上,某某日某某时,在哪个探方哪一层土里出土青铜镞一枚。照相号多少,绘图号多少。
这样这枚青铜镞在我的工作日记本有记录,标签上有记录,绘图图纸上有记录,考古摄影负责人那里还有N张照片(其实我真想拿个假青铜镞换这个真的,靠,他们竟然有影像记录)
好吧,我不管了,我就是想要这个箭头,就这么任性,什么记录什么都不管。一天枯燥的工作终于结束了,你猜怎么着,所有人今天的小件都立马上交给考古队专门的保管人员。难道我还要等队长拿着小件登记表和摄影记录来跟我要么,还是乖乖得上交完了。
是不是比较难?
最后再说两个观点:
1.我一直觉得这些预防措施与其说是保护文物,不如说是保护文物工作者,不要想着占便宜,一旦你真的占了便宜,恐怕距离倒霉就不远了。
2.大部分的考古队都是这样正规的流程,但现在的确也有很多不正规或者不正常的现象存在,不能否认。所以国家文物局才越来越强调田野考古操作规程的重要性。
说说我对业余考古爱好者的一点想法,一家之言,只代表自己。
1.考古和业余爱好很难真正融合到一起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前面某个朋友的问题中我也说到过,考古首先是求真的科学。而能否达到求真的目的,方法说起来也很简单,一个是长时间的观察,另一个就是要有一个专业的知识框架支持你去解释你的工作对象。就是又花钱又花时间,最后还很难得出一个恰当结论。这对于普通人作为业余爱好来讲实在是不好玩。(这也是现在我们国家审批考古项目非常严格的原因,不是说多挖就好,而是要慎之又慎。)
另外还要补充一点,如果您是对此非常感兴趣的年轻人,我的建议是一定要注意法律的界限。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一是所有地下文物归国家所有,二是任何发掘行为必须得国家批准。咱们讲道理,这种情况下您怎么业余考古?
2.发现特洛伊古城的那帮人基本上和盗墓贼差不多。特定时期发生的特定事件吧,恐怕里面还有很多虚假和编造的成分,咱们就不深究了,只看看现在为了争这批文物的归属权几个国家都快打破头了,就知道这件事情的不妥了。
3.是否让业余考古爱好者参与考古活动?关于这个问题,怎么说呢?我坚决支持公众考古,但不支持让爱好者参与到考古发掘中来。原因如下:
考古很多方式可以让普通爱好者参与,但是考古发掘最好保持独立性和较为封闭的一个环境。
一是为了保证考古发掘的科学性。以前我们刚干考古的时候老先生都会叮嘱,没有什么事情不要随便串探方,就是不能随便去打扰别人的工作,再就是在下别人探方的时候一定要征求负责这个探方工作考古人员的同意,如果人家正好清理出一个龙山文化地面,你冒冒失失得上去一脚踩没了,是不是要负责任?我记得有一年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一帮老先生来工地视察,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先生问我这个年轻人:我可以下到你探方看看么?当时真是很感动,这就是考古人的规矩。
这种考古特性真得不是很适合经常性的参观或者外人随便进出。
二是不可能从短时间中真正了解考古,如果让一位非工作人员到工地赶上三五天,他不仅不会从中有什么真正收获,反而可能会产生一些错误认识,比如觉得考古就是每天枯燥的重复一些简单的工作。那这不仅不利于真正宣传考古,反而是让一些喜欢考古知识的人失望了不是?
最后,我还必须重申一下自己的观点,以免有人可能会产生考古人端着架子故步自封的印象。我坚决支持公众考古,现在公众考古有很多很好的方式让公众参与到考古中来了,但是我不主张让大家参与到考古发掘这项工作中来。(再说,这个也真是太枯燥和辛苦了,没啥意思)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建墓葬?认真想一下无非是几种:首先是为了后人的祭祀,这也是为什么墓葬带封土或者地面建筑(如享堂)的原因;其次是事死如事生,希望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里仍然享受生前生活(这个观念在汉代尤其流行)。这是两个最主要的观念,其余的如防盗什么的还是其次的。那基于以上的原因,为什么要把墓葬修在水里呢?不利于祭祀也不利于保存墓室结构和随葬品。
水葬是一种葬俗,并不是把墓葬放于水中。
其实科学解释本身就挺难啊,比如有时候墓主人骨架的摆放位置很奇怪,或者涉及到宗教方面的镇墓瓦、画符、镇墓兽什么的,很多详细解释起来蛮难的,还有壁画、画像石什么的,准确解读这些东西的确很难。
大墓不发掘是我们的文物保护原则来决定的,而盗墓现象是跟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都有关系。
一方面大墓不发掘另一方面还要防止盗墓现象,这可能就是现在文物保护者所面临的压力和现实问题吧。预防盗墓恐怕不是单单文物保护从业者所能解决的是,重点还是,
1.不能盲目或者恶意夸大文物价值;2.加大惩处力度,让盗墓贼不敢盗;3。多部门联合执法,让盗墓贼没法盗;4.加强文物市场管理消灭销赃途径,让他盗出来也没法卖。
其实这个问题就是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的博弈。
前面有个朋友问过类似的问题,算是主要从道德角度吧,就是咒骂干考古的没**的兄台,在那个问题里我解释了一下,还请您翻看一下前面的回答。
说个段子。我有次带队进行田野发掘的时候,有两个考古队员一个是失眠严重,一个偶尔梦游。这真是要了我的命了,太影响其他人休息了。最后还是请他们二位回家休养了一段时间。
讲一个我看到这个问题后第一个想到的事儿吧。
有一次发掘一个墓地。这个地方兄弟单位很多年来都持续得在这周围开展工作,大家一般认为墓葬都挖的差不多了。干考古的一般还真是出家人不打诳语,说挖的差不多了就真差不多了。我带队在这里开展了一个多月工作就没有找到什么重要的墓葬,这个时候的感觉甭提多郁闷了。然后我们商议着换个地方,有向东向南向北三个方向的选择,一般人都认为是向东和向南比较理想,因为我们通过考古勘探在这两个方向也发现了又小型墓葬存在的线索。
但最终,大家还是采纳了我的意见向北发掘。照道理讲那个方向发掘意义稍微弱一些,并且勘探也没有发现迹象(真木有啊)。我把这十年来在这个区域发掘出的墓葬区域放一起琢摩了好几个晚上,还是觉得北边有很多情况我们不了解,于是还是坚持向北做工作。
发掘了一个礼拜没发现,一个月没发现,当时的压力啊,人都颓了。一个半月的时候开始出现重要的墓葬,然后重要的墓葬一共发掘了将近五十座。心里那个开心啊。
(回答不太对题啊,毕竟最特别的我还是觉得将来的某次吧:))
至于要读的书籍,不要一下给自己立很宏大的读书计划,先把你要考的学校要求的考研参考书好好掌握了再说别的,毕竟这是考试,先考上再说。
一般考研要求的参考书都是考古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比较好读的。等把参考书真正掌握之后可以尝试着按时代顺序把一些基本概念和框架搞清楚,一定要背过,比如文化序列、时代特征和重要的遗址发现,这些是基本功,马虎不得的。
二里头和夏文化的关系,应该这样诠释比较好,二里头文化的地缘环境、时间年限和它展示出的文化内涵,与史料典籍记载中的夏文化有较大程度的符合和重叠,在没有新的考古资料出现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二里头文化就是代表了夏文化。
简单的说,我觉得这个问题单靠考古的根本解决不了。再说考古工作人员主要任务是科研,既没有执法权,也没有相应的财力物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无非是三个方面:加大惩处力度,让它不敢盗;加大保护力度,让它盗不了;坚决杜绝销赃渠道,让它卖不了。没有买卖便没有杀害,对不对:)
所有的文物保护单位都有专门的保护措施的。前面有个问题我说过关于“四有”的规定。这些保护措施倒不一定是武警守卫什么的,在某些大墓发掘的过程中的确有武警站岗守卫这样的情形,但是并不是硬性的规定。
守墓家族都不存在了,历史变化和人心变化一样得快,能守护一样东西的人只能存在于文学中吧。
目前,有没有在黄河以南发掘出同时代的或更早年代的“车轮”?
简单的说说马车起源这个话题。国内考古发掘中所见的车马坑遗迹最早即是晚商时期(就是您说的殷墟时期),这个时期车马坑较为重要的考古发现是殷墟、西安老牛坡遗址和滕州前掌大。这虽然是考古发现中所见的最早的车马坑,但是不能说中国马车的起源是这个时期,因为晚商发现的马车制作技术已经相当高超了,形制也比较统一,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时期已经是中国马车一个较为成熟的时期了。那么马车的起源应该还要向前追溯一个较长的发展完善时期。
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的马车技术在以殷墟为代表的商代晚期已经发展到一个技术成熟、制度完备的阶段了。
那马车技术是怎么来的呢?考古界一般是有两种看法:本土起源和西来说。
这两个观点的论据往往是针锋相对的。
本土起源说的论据主要是:1.在比殷墟更早的中商、早商和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曾经出土过车辙和马车构件等文物,说明马车技术在本土有过一个发展时期;2.商代马车和以两河流域为代表的西方马车在形制、系驾法等方面有较大不同;3.西来说的传播渠道、路径、方式有诸多缺环。
西来说的论据主要是:1.在考古发现马车相关的遗迹遗物的年代上,中古地区的确晚于中亚、西亚。驯马技术也晚于这些地区,现在普遍认为驯马技术是由这些地区传播而来;2.对比西方马车和本土发现的马车,的确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这个和本土起源说就是方法*论不同所造成的区别了)3.随着近年来在中亚和蒙古地区的考古工作开展,特别是联合考古项目的推动,发现了很多与马车有关的遗迹遗物,这或许关联上传播途径的缺环。
我个人是持马车技术西来说的观点。
另外还有几点题外的想法是:1.不能低估技术的传播能力,即使这发生在几千年前;2.这些技术起源问题应该纯粹是学术问题;3.车的发展是很复杂的,早期发现的车不一定是马车,也可能是羊车、牛车、甚至是人拉的车,恐怕还是要区别对待;4.最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其实只有一个,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的考古材料出土,这比什么论证都有力。
考古专业录取学生对性别没什么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