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城市绿道 | 上海绿道:特大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脉(一)

2020-09-16 14: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chsla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收录于话题#城市绿道3#滨水绿地空间8

前 言

近年来,全国各城市以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为指引,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着力开展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建设,实现绿色发展,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绿道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据统计,截至2018末,全国建成绿道5.6万公里,各地相继完成了一大批精品项目,如南京环紫金山绿道、上海黄浦江滨江绿道、武汉东湖绿道、广东南粤古驿道等,提供了美丽宜人的生态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引领了绿色健康的生活风尚,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同时,各地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为总结城市绿道建设的成功经验,持续推动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建设,提升城市公共环境建设和治理水平,应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安排,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启动了绿道建设研究工作,依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和相关省市风景园林主管部门,进行了优秀案例征集,并针对长江沿线城市进行了重点调研。

在汇总和研究各地案例的基础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将择选优秀案例进行展示,以更好地宣传绿道建设成果。

上海绿道:特大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脉

(一)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境内江、河、湖、塘相间,水网交织,平均河网密度达3-4公里/平方公里。上海是一个自然生态资源相对匮乏的城市,同时高度城市化导致用地紧张,推进绿道建设难度相对较大。从全国范围来看,虽然上海绿道规划建设的启动时间并不算早,但是发展迅速,走出了规划引领、高效复合、便捷易达、四季彩化、精细养管,具有超大城市特点的绿道建设之路。

上海市绿道规划建设概况

2014年,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编制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指导意见》,要求“突出生态优先的发展底线,推进基本生态网络和体系建设”。2015年出台了《上海外环林带绿道建设实施规划》,开始编制《上海绿道专项规划》。2016年发布《上海市绿道建设导则(试行)》并发布上海绿道LOGO和标识系统,同年出台的《上海市绿化市容“十三五”规划》将构建“两道”、“两网”、“两园”生态体系(即生态廊道、城市绿道、农田林网、立体绿网、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列入重点实施项目。自2017年起,绿道连续三年被列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以每年200公里的增量持续推进。至2019年底,上海市绿道总长达到881公里,绿道遍布上海市各区,相互叠合形成层次丰富的休闲服务体系,成为市民走出家门就可以享受的绿色空间。

上海市绿道相关规划

(一) 上海绿道专项规划

该规划将上海绿道分为三个级别:市级绿道、区级绿道和社区级绿道。市级绿道主要指覆盖上海及近沪地区,包括全市重要生态廊道、对全市生态网络体系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区级绿道主要指城镇圈范围内,连接重要功能组团的绿道,为居民提供休闲场所。社区级绿道主要指生活圈范围内,与慢行系统相结合,串联居住社区与主要公共开放节点的绿道。

该规划明确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三环一带、三横三纵”的市级绿道体系,其中“三环一带”为环崇明岛、环淀山湖、外环绿道及沿海绿道,“三横三纵”为依托水系及道路的多条放射型绿道,由中心城区向外围拓展。区级绿道按照“一区一环、互联互通”的布局要求,以“中心加密,长藤结瓜”的规划为引领,分步有序推进。上海绿道系统串联都市绿脉、水脉、文脉,构建健康、多元、互通、易达的绿色休闲网络。

《上海绿道专项规划》是《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的五个子专项之一,与城乡公园体系、城市森林体系、生态廊道体系和古树名木专项规划同步编制,保证了较好的协调衔接。2020年4月发布的《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18-2035)》(草案公示稿)中提出通过“公园体系、森林体系、湿地体系”三大体系和“廊道网络、绿道网络”两大网络建设,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满足居民的休闲需求。

▲ 上海绿道分级规划图 *

▲ 上海主要城市公园规划图 *

▲ 上海生态网络规划图 *

(二)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市域蓝网绿道规划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以水为脉构建城市慢行休闲系统,倡导健康生活,丰富城市体验,提升城市活力。推进滨海及骨干河道两侧生态廊道建设,修复生态岸线、改善环境品质,促进生态、生活功能的有效融合。主城区生态生活岸线占比不低于95%,优化驳岸设计,增加公共空间,形成连续畅通的公共岸线和功能复合的滨水活动空间。加强郊区水系空间保护,强化上海与太湖流域的生态连接,形成区域一体的生态网络。

同时结合“双环、九廊”等市域线性生态空间,承载市民健身、休闲等功能,设置骑行、步行、复合三类慢行道,兼顾“马拉松”等群众性体育赛事,安排适宜慢行要求的各类设施,构建城市绿道系统。至2035年,全市形成通江达海、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绿道体系,建成2000公里左右的骨干绿道。

▲ 上海市域蓝网绿道建设规划图 *

上海市绿道典型案例

(一) 黄浦江绿道:城市滨水“公共客厅”

1. 绿道概况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两岸荟萃城市景观精华,同时也是近代工业发展的集中地带。2002年上海市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逐步将生产岸线向生活、生态岸线转化。2013年之后,黄浦江两岸开发的工作重心逐渐聚焦到公共空间建设。2015年发起的《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按照打造世界级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目标,提出创造良好的生态效应、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丰富多样的空间环境。

2017年底,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正式全线贯通,北起杨浦大桥,穿过南浦大桥、卢浦大桥,南至徐浦大桥,全长45公里。随着滨江岸线的贯通开放,上海市级一号绿道也沿着黄浦江两岸实现连通,途经上海市辖杨浦、虹口、黄浦、徐汇、浦东五区。绿道系统串联起黄浦江沿岸的自然景观、历史建筑、工业遗存、文化场馆等,实现了“望得见江景,触得到绿色,品得到历史,享得到文化”,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在黄浦江核心段滨江公共空间贯通的基础上,《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提出继续提升核心段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品质,并向南北两端延伸,预期新增贯通滨江岸线5.5公里,新增绿地和公共空间约160公顷,城市滨水“公共客厅”将不断生长。

▲ 黄浦江绿道分段图

2. 绿道组成要素

黄浦江绿道游径由“三道”系统构成,包含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跑步道和骑行道采用专用颜色喷涂。漫步道和跑步道宽度不小于3米,骑行道宽度不小于4米,以保证双向通行。立足不同段落的现状条件,巧妙协调防汛墙、码头、亲水平台、滨江建筑等,将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灵活布局于不同高程,互不干扰。“三道”全程采用了无障碍坡道设计,与滨江绿地、广场等融合,空间变化丰富;通过高架桥将断点连接起来,实现了连续的动线;并延伸联系周边商务区与居住社区,接驳公交站点、地铁站及轮渡口,形成了便捷的慢行网络。“三道”重新定义了滨江公共空间,倡导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各种年龄段的使用者。

▲ 黄浦江绿道“三道”系统

▲ 杨浦滨江

▲ 虹口滨江

▲ 黄浦滨江

▲ 徐汇滨江

▲ 浦东滨江

▲ 浦东洋汀港步行桥

黄浦江绿道的绿化种植根据不同现状条件采取不同策略,注重乡土植物、开花植物、色叶树种、观赏草等的应用,通过合理搭配,让游人不同季节都可以欣赏到特色植物景观。在现有滨江公园等绿化基础较好的段落以提升为主,保留上层乔木,增设专类植物主题园,进行精细化管理。滨江新增绿地在保留现状乔灌的基础上侧重于上下两个层次,以疏林草地为主,保证通往江面的视觉通廊。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局部还设计了下凹绿地与雨水花园。

▲黄浦滨江琴键春园(樱花+郁金香)

▲ 黄浦滨江月季园

▲ 杨浦滨江乔木+观赏草双层结构

▲ 杨浦滨江雨水花园

目前黄浦江两岸共有52处滨江驿站,东岸设置了22处风格统一的“望江驿”,间隔约1公里,包含公共卫生间与休息室,设有自动售卖机、储物柜、冷热直饮水、共享雨伞机等便民设施,可提供休息、补给、图书借阅与简单医疗服务。“望江驿”通过积极运营不断进行功能拓展,成为“全媒体文化会客厅”,白天是兼容展览展示功能的城市书房,晚上是全媒体网络直播间,已有12家视频直播平台进驻。西岸驿站形式多样,既有改造利用的旧建筑,也有新建的小型建筑,还有为跑步者专门设置的跑步驿站,提供淋浴、更衣、寄存、直饮水等全方位服务。绿道驿站还与党群服务站相结合,听取群众意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 浦东 “望江驿”

▲ 徐汇跑步驿站

▲ 结合党群服务站的杨浦驿站

黄浦江绿道充分改造利用沿线公共空间的现有服务设施,积极应用智能化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比如虹口滨江设置了全天24小时服务的欧尚无人超市,依靠大数据后台的购物记录统计和分析精准定位目标用户,“善解人意”地向消费者推荐意向选购商品;还有备受游客欢迎,具有高速WIFI接入、公共信息服务、充电和拍摄功能的“超•爱上海”信息亭等。

▲ “欧尚无人超市和“超•爱上海”信息亭

黄浦江绿道重视夜景照明设计,除基本照明外还有形式多样的艺术照明,既为市民提供优良的夜跑休闲路线,也为城市增添绚丽的夜景风光带。杨浦滨江结合塔吊等工业遗存设置投影灯,黄埔滨江重新点亮56盏世博“火焰灯”,徐汇滨江突出沿线建构筑物和景观桥梁照明,浦东滨江计划新建24座灯塔。

▲ 杨浦、黄浦、徐汇滨江夜景

3. 绿道建设特点

第一,多方支持,全力保证绿道贯通。黄浦江两岸土地权属复杂,据调查至“十二五”末,两岸45公里实际贯通率不足50%。在央企、国企、驻沪部队、公共管理部门等的全力支持下,通过大规模的建筑腾退与拆迁,让出宝贵的江畔空间,为绿道建设奠定了基础。除滨江建筑之外,两岸45公里还涉及上海市轮渡有限公司的10条航线、17个渡口,以及市政环卫码头、淤泥转运码头等,也都配合贯通工程进行了改造或搬迁。既传承了上海轮渡历史文脉,同时融入两岸滨江公共空间的整体风格,展现大都市的时尚魅力。

第二,协调统一,打造城市开放客厅。上海市发布多项关于设计、建设、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有效协调沿江各区,保证了全线的整体性。《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设计导则》提出“贯通、可达、安全、生态”的基础目标与“宜人、活力、文化、智慧”的品质目标,对三道的宽度、坡度、流线组织、交通衔接等提出了基本要求,对跑步道与骑行道的透水沥青颜色、地面标线与logo、里程桩、导视指引类标识做了统一要求,对绿化、公共设施、活动场地的功能及布局也做了统筹。《关于加强黄浦江两岸滨江公共空间综合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界定了滨江公共空间的管理范围,明确了以属地化管理为主的职责分工原则。

第三,因地制宜,着力展现各区特色。各区段立足各自的现状条件,绿道与滨江公共空间、公共建筑有机衔接,成功重振滨水岸线活力。杨浦滨江段使世界仅存最大滨江工业带重焕光彩,紧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树浦水厂修建的水厂栈道,让游人感受历史与现代的共生。虹口滨江段拥有欣赏浦江两岸风景的最佳视角,突出智慧设施应用。黄埔滨江段串联外滩、十六铺、世博浦西园区,沿线增设植物主题花园及体育运动场地与场馆。徐汇滨江段结合工业遗存改造多个文化艺术展馆,如由运煤码头改造的龙美术馆、由废弃储油罐改造的油罐艺术中心等,打造独具魅力的“西岸文化走廊”。浦东滨江段将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亚洲最大散装粮仓)改造为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展场,15座“云桥”串联陆家嘴、世博园、前滩公园、后滩公园等,兼容文化创意、艺术生活、商务博览、生态休闲等多元功能。

▲ 杨浦滨江水厂栈道

▲ 徐汇龙美术馆和油罐艺术中心

▲ 浦东民生码头

文字由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组织整理。

图片来源:1、 上海绿道相关规划图引自《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18-2035)》(草案公示稿)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图集;2、未标明出处的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未完待续......

撰稿:孙莉

校核:付彦荣 任敏

审核:贾建中

猜您还想看

◆ (二)

◆ )

识别关注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原标题:《城市绿道 | 上海绿道:特大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脉(一)》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