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媒体看阳泉 | 一位在华美国专家的“小康报告"

2020-09-03 20: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参考消息特稿从考察乡土中国到推广临终关怀

一位在华美国专家的“小康报告”

8月13日,在阳泉市西河村,艾瑞克·米勒(左二)与街边的村民交谈。(柴婷 摄)

美国人艾瑞克·米勒给自己取了一个好听的中文名——梅学良。1988年刚到中国时,他还是一名青涩的学生,如今已是山西引进的获得A类经济类工作签证的外国专家。

“我在中国的时间加起来15年了,写过很多关于中国的文章。过去30年,我没看到世界上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有如此巨大的发展。”他说。

对中国30多年巨大反差的亲眼见证和一次次深入乡土的扎实调研,共同汇集成这位52岁在华美国人的“小康报告”。

在山东村庄调研乡土变迁

尽管15年的中国生活是间断的,但这种“时间差”却让艾瑞克更能读懂中国。现在,一提到中国,他的语气中总透着一种自豪。

“一切都变化太大了,”艾瑞克说,“1988年我在大连外国语学院学习时的情形仍历历在目,但完全没法和现在相比。”

艾瑞克记得,那时大连的街道和房屋十分破旧,所有商店都是国营的,想找个小饭馆吃饭基本不可能。火车站虽然有外国人购票窗口,但假期他和同学外出旅游仍然很难买到票。

尽管如此,艾瑞克仍能感受到一股蓬勃的发展力量正在喷涌。一年学习期满后,他返回美国朱尼亚塔学院取得人类学学士学位,随后进入匹兹堡大学任教,他的很多研究课题都与中国有关。

艾瑞克称山东邹平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曾在那里做过长期人类学研究。他说,第一次到邹平是在1997年,先是住在北禾村,后来又搬到马庄村,其间撰写了研究报告,此时的中国与1988年时已大不一样。此后,他又回过几次邹平,每次都感到惊喜。

2008年,艾瑞克把过去10年在邹平的见闻整理成稿,与其他美国学者的文章一起结集成册,出版了《乡土中国的变迁》。他们认为,认识中国的农村才算认识真正的中国。

“最近几年,邹平县开始把农村转变成市郊中心,现在北禾等地的老年人不久就会住在高楼里,就像城里人一样。”

“马庄的变化也在徐徐发生。村子北部的水库边正在建一个度假村。未来10年,我们会饶有兴趣地看到将在马庄、北禾村还有邹平发生的变化,我所留恋的人们将在那方古老的土地建立新的房屋和家园。”

在文中,艾瑞克用一个个细节记录下他眼中乡土中国的变迁,也清晰呈现出中国迈向“小康社会”的步伐。

在山西小城倾听病人诉说

“让我们开始聊聊吧!”艾瑞克的T恤背后印着这样一句话,很容易让人想到目前他正在山西阳泉开展的工作——临终关怀。这种旨在陪伴绝症患者,让他们更舒适、有尊严离开的精神守护,30多年前就已经传入中国,大多都是在大城市开展。

一个偶然的机会,寻求对肿瘤患者进行有效心理干预的阳泉友爱医院创始人李友全结识了艾瑞克。此时的艾瑞克已获得匹兹堡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在耶鲁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等多所名校都供过职,还娶了一个中国妻子——老家山西寿阳的李若霞。

“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人们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临终关怀一定会迎来很好的发展。”基于这样的判断,艾瑞克和妻子2013年接受了阳泉友爱医院的邀请,在这座位于太行山中部的小城市定居下来,开设了专门的临终关怀科,并启动了免费“居家临终关怀”项目。

“我坐在一位老人的身边,握着他枯槁的手,听他用我刚刚能听懂的乡音讲述自己的故事。他就这样说着,而我就这样倾听着,这就是我的工作。”

“我来到中国不是为了救人,而是为了陪伴那些我无法拯救的人,为了陪伴他们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

艾瑞克将这些经历一点一滴地写在他的笔记里。事实上,他的临终关怀团队只有4个全职人员。7年来,他们一次次穿行在太行山的乡间小路上,给很多患者送去了温暖和欢乐。他们教患者打八段锦,给他们弹手拨琴,既听他们倾诉,也给他们讲述。

希望一辈子扎根中国

“之所以不选择大城市,是因为那里的条件已经很发达,我在阳泉能发挥更大作用,而且中国有很多像阳泉这样的小城市,我们希望探索一套可以推广的临终关怀模式。”艾瑞克说。

因此,艾瑞克和妻子经常到阳泉的社区和村庄调研医疗服务、老年护理等问题。艾瑞克清楚,临终关怀要想在中国推广,就必须符合中国国情。他并没有限定临终关怀介入的期限,而是为所有有需求的患者服务,并赢得了各方面的认可。

8月初,艾瑞克和他的同事带着生日蛋糕,冒着小雨走进了阳泉市平定县岔口乡岳家庄村村民张锁银的家中。这位老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已是肝癌晚期,大儿子在外地当煤矿工人,很少回家,二儿子患有精神疾病。

得知这个情况后,艾瑞克和同事对张锁银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他们经常来,对我的启发特别大,人活得就是个心情,我盼着有人来看我,有人说话。”张锁银说,五六年前,医生就给他判了“死刑”,他没想到能活到现在。

7年来,艾瑞克和李若霞开展临终关怀的病人最大的89岁,最小的只有9岁。他们接触的癌症晚期患者有100多位,接受临终关怀的有十几位。

尽管面临各种困难和压力,甚至有时候和妻子不得不带着6岁的女儿一起去走访,但艾瑞克说,他想一辈子和妻子扎根在阳泉这座城市,继续探索适合中国小城市的临终关怀模式。

“中国的高铁、扫码支付和网约车让人印象深刻,农村的变化同样很快。这7年,我们一直住在阳泉的农村里,真的很现代化,而且空气质量也越来越好,中国正迎来新的发展。”艾瑞克说。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媒体看阳泉 | 一位在华美国专家的“小康报告"》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