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山区稻作梯田的典型代表: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2020-08-20 06: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农业遗产影像志 中国摄影出版社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是指我国人民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国摄影出版社近期出版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影像志》,则是以影像的方式致敬农业文化遗产。该书汇编原农业部发布的第一、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共39项,接下来将要介绍的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便是其中之一。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利用山地资源,建设形成的“林—寨—田—河”四度同构生态农业系统,分布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是亚热带山岳地区稻作生态农业的杰出范例。(黄兴能 摄)

作为唯一一条发源于云南的国际性河流,红河在云南孕育出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区中,有一片面积达100 万亩的梯田,覆盖了元阳、红河、金平、绿春四县。

这片梯田,由以哈尼族人为主的十多个民族共同修筑完成,被人们称作“红河哈尼梯田”,自开垦之日算起,距今已有1300 多年的历史,养育着哈尼族等10 多个民族约126 万人口。云南中部的哀牢山地区,地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连绵起伏的高大山脉,阻挡了北来的寒流和西南来的暖湿气流,使其西南部地区降水丰富,气温高于同纬度和海拔的东部地区,同时又少受冬季的自然灾害的影响。在经过漫长的迁徙之后,哈尼族人选择了在这气候适宜的哀牢山下、红河边上定居。他们在海拔700—2000 米的山坡上开垦梯田,把村寨建在梯田的上方,形成了“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水流穿梭其中”的农业生态景观。哈尼梯田最高垂直跨度达1500 米,坡度最高达75°,最小的田块仅有1 平方米。

哈尼梯田主要分布在红壤、黄壤和紫色土的分布区内,其土母质基本上是板岩、砂岩、页岩和花岗岩等风化形成的产物,加之生物作用强烈,土质黏重,易保水保肥,如此的土质条件有利于梯田的开垦。同时,哈尼人年年都要修一次田埂,维修时用水稻土打田埂,更增加了田埂的保水保土功能。图为当地人在田间耕作打埂。(马理文 摄)
板田即土壤板结的田,收获庄稼之后或者开春之时都要将板结的田深翻。因地理原因,很多地方的梯田的板田还是需要牛耕,且需要犁得够深,每处都要犁到,这需要讲究耕作技术。图为田间耕作——犁板田。(马理文 摄)

耕地的来之不易让哈尼人更加懂得利用土地。他们在梯田上种植水稻;在稻田里养鱼养鸭;在田埂上种植黄豆;在森林里种植林下作物;在荒山坡地种植苞谷、薯类;在房前屋后种植水果、蔬菜;又在河谷地带种植热带经济林果。凡是能进行农业生产的土地,全被哈尼人悉心利用起来。哈尼人对水的利用与分配,更能够凸显出他们的智慧——穿梭在梯田中的大小沟渠便是证明。

为了灌溉梯田,哈尼人在梯田中挖凿了大量的水沟,用来接住森林中的流水和山泉水。每个水沟的分叉处放置一个分水木刻,可以准确计量每个子水沟灌溉梯田的用水量,将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灌溉的同时,肥料也可以借助水沟冲到指定的梯田里,这被称作“水沟冲肥”。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哈尼人选育出大量适合当地环境的优良稻种。哈尼梯田的水稻品种因梯田海拔高度、土质等不同而多种多样。不仅如此,不同品种的水稻其栽种深度和密度也不甚统一,需要讲究栽种技术。图为田间耕作—栽秧。(黄兴能 摄)
收获金秋。(马俊勇 摄)

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具有极高的经济、科学、生态和文化价值。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充分利用并遵循自然的劳作传统,创造了哈尼族丰富灿烂的梯田文化,哈尼族以梯田稻作为生,衣食住行、人生礼仪、节日祭典、信仰宗教、生产生活、哲学思想等,无不打上梯田文化的烙印,梯田稻作文化成了哈尼族文化的本根,也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内涵。

哈尼族有一套完整的梯田祭礼体系。从社会功能角度来说,这些活动确保了稻作农耕的绵延传承。上图为一年中梯田祭礼之祭水口,下图为祭谷穗。(马俊勇 摄)
祭祀当天,人们要到寨神林举行祭祀仪式,并将牲肉分给各户,认为其能消灾避难。(马俊勇 摄)
部分地区的哈尼人,第二天还要举行盛大隆重的“长街宴”,招待亲朋好友,祈求天地赐福百姓,一年一度的农耕活动由此拉开序幕。(马俊勇 摄)

相关推荐

图文摘自

主 编:高 扬

执行主编:郑丽君

开本:12开

版次:2019 年8 月第1 版

定价:298.00 元

☘ 以「影像志」的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明风貌和传统文明发展历程,将极大地提高公众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 本书汇编原农业部发布的第一、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共39 项(其中含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5 项);

☘ 按照地域分布,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景观特色、产品特点、气候条件和耕作技术,以及相关民俗文化活动;

☘ 读者得以直观地认识中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探索科学的保护和传承办法;

☘ 中英文版的方式,将在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影响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以及继续引领国际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走向世界等方面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我国农业文化向世界展示的一扇窗!

购买方式:

1、保存下图至手机相册,

2、打开手机天猫扫一扫,

3、选择该图片,即可购买

| 新书 |

什么,成就了莎莉·曼?

“作家”身份之外的苏珊·桑塔格

伊莎贝拉·伯德:传奇女摄影师镜头下19世纪末的中国

| 征集 |

1700多年历史的“最美小城”始兴,向您发出一封邀请函!

| 影廊 |

携手半生一道追光逐影:一对美国华裔夫妇的光影世界

| 对话 |

世界前沿风景摄影师阿特·沃尔夫:永远不要停止观察

| 技法 |

| 话题 |

敢把领导人拍成这样,背后的摄影师们是群什么人?

| 影史 |

中国摄影出版社|分享影像、阅读与生活

微信ID:cpphphoto

电话:010-65220965

原标题:《山区稻作梯田的典型代表: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