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图上成都:地图上的成都千年城建史

2020-07-29 17: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地图书 地图书

前言

“图上成都”是我去年下半年在大量参考2011年版《成都通史》的基础上,写的一篇文章。其中用了一系列地图,简要地讲解了成都的城建历史。作为一个四川人,我本人在成都已经工作生活十多年;而作为一个地图爱好者,我也很希望能用地图去解读这座城市的古老历史。

此文发出后反响不错,受到了成都本地一些朋友的认可,比如最近“成都河流研究会”主办的“清流讲堂”就邀请我去做了一次讲座。

只是前文篇幅有限,大概讲不了45分钟,而且除了用城市地图直观展现城市的细微变化外,我还一直希望能够从更广阔的宏观角度去解读一座城市千年来的兴衰变迁,比如它所遇到的历史机遇,比如时代的变化和国家的盛衰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一个城市的发展。

所以我在原文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些新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述的故事。文后附有讲座所用PDF文件下载链接。

无图时代

我是一个古旧地图爱好者,可惜成都从秦朝建城到两宋时期都没有留下任何存世的城市地图,而正是这一时期,成都这座城市从无到有,其政治和经济地位发展到了历史上的巅峰,我把这一时期叫做“无图时代”。

我们一说到成都,总要说到四川;一说到四川,就难免说到中国;而一说到中国,又常常得提及世界。所以,如果我们要讲述成都千年来的城建故事,就首先要理解他在世界中的位置。

很多朋友知道,四大古文明都发源于相似的纬度,中国其实是相对年轻的一个。而就中国而言,中华文明兴起时的核心区域是在中原地区。从《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分图中我们就能看到,当时以中原为中心,四周已经有了大量的诸侯国,而古蜀国则孤零零地位于群山包围的四川盆地之中,其发展相对滞后。

《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分图

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优越的自然环境,需要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也需要历史机遇等各种因素。在不同的时代,城市发展所需的自然条件、交通条件以及历史机遇又是不同的。在农耕时代,成都平原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古代农业和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四川盆地虽然相对封闭,但成都往北有蜀道到达关中平原,往东有锦江、岷江和长江连通江汉平原。这两者能够满足古代生产力条件下,和中原核心区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需求。而盆地周围的高山,又能保护四川地区少受战乱的侵扰。

成都平原的对外交通

有文明必有大江,有大江必有大城。所谓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这就是成都这座城市名称的由来。作为年径流量、年平均流量最大的长江支流,岷江曾一度被古人认为是长江的源头。不过也因此成都平原曾水患不断,直到战国时李冰修建都江堰,成都平原才真正地成为了天府之国,成都也因此迎来了在农业时代的腾飞。

成都平原示意图

从宝墩文化起,成都的历史有4500年;从金沙文化起,成都的历史有3000年;从秦国筑城起,成都的历史有2300年。公元311年,张仪、张若筑成都城,后来李冰又开凿郫江、外江流经成都,形成“两江珥市”的格局。此后两千年,成都的城市名称从未改变,成都的城市中心从未改变。

《成都通史》中的秦代成都城历史地图

汉赋四大家中,司马相如和扬雄皆是成都人。汉代成都的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城市扩大,西汉末期成都成为全国第二大城市,人口仅次于长安。两江此时被通称为“锦江”。

《成都通史》中的汉代成都城历史地图

蜀锦曾驰名天下,三国时期成都城西筑锦官城,成都由此得名“锦城”,织锦作坊所在地则被称为“锦里”,这大概就是成都武侯祠旁著名景点锦里名称的由来。

《成都通史》中的三国成都城历史地图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大动乱时代。当时的成都也被战乱所破坏,出现了第一次长期衰退,至隋代时才得以复苏,整个中国也到了秦汉之后又一个高峰的起点。

《成都通史》中的隋代成都城历史地图

秦城之后,成都的城市格局延续了一千年。唐朝末年南诏数犯成都,对成都城造成了严重破坏,876年,时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高骈筑罗城。他使郫江改道。让两江形成环绕全城的护城河,又在合江亭处汇合,成都自此形成了“两江抱城”的城市新格局,这一格局又延续千年直到解放前。

《成都通史》中的唐代成都城历史地图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许多城市的命运也由此改变。关中的日渐残破,让中国政治中心此后逐步北移,经济中心南移,西安这座城市由此衰落,而北京则冉冉升起。玄宗皇帝逃入四川后,成都被改称为“南京”,随之而来的,还有无数躲避战乱的文人和工匠。成都在唐末、五代、两宋期间,由于相对安定的环境和大量人口的南迁,反而得到了大发展,在当时和扬州并称为“扬一益二”,天府之国成为成都的专称。

安史之乱和玄宗入蜀示意图,基于台湾中研院“中华文明时空基础架构”之唐代741年地图绘制。

秦、汉、唐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都在关中平原,关中地区的经济、文化也非常发达。但关中易受多个方向的威胁,四川地区靠近关中,易于和政治、文化中心交流,又相对安定,是秦汉统一全国以及唐末藩政割据时唐王朝赖以仰仗的大后方。

关中和四川的紧密关系示意图

在前后蜀时期,当时的成都气候温润,水源充沛,人们又开渠筑堰,使得城内河渠纵横,成为了一个“水城”。当时城内有解玉溪、金水河及众多小水渠;城外有锦江、清远江;城内外有摩诃池、江渎池、万岁池等湖泊。作为前后蜀都城,皇亲贵胃们又遍植花木,广建园林寺观,成都因此被称为“蓉城”。

《成都通史》的成都园林历史地图

在这段历史巅峰期,南宋川陕四路巅峰人口有1330多万,成都府路占比超过40%。北宋时四川曾一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堪比现今北上广之和。成都的丝织、造纸、瓷器、印刷、茶叶等闻名天下,还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许多文人墨客更是慕名而来,留下诸多描述当时繁华光景的文学作品。比如南宋的李良臣就曾经这样写到:

成都,西南大都会,素号繁丽。万井云错,百货川委,高车大马决骤乎通逵,层楼复阁,荡摩乎半空。绮彀画容,弦索夜声,倡优歌舞,娥媌靡曼,裙联袂属。奇物异产,瑰琦错落,列肆而班市。黄尘涨天,东西冥冥。穷朝极夕,颠迷醉昏,此成都所有也。

诗人杜甫长居成都期间,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登楼》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

而南宋诗人陆游,更是毫不吝啬地夸赞当时成都的秀美景色: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梅花绝句》

雨过荒池藻荇香,月明如水浸胡床。

天公作意怜羁客,乞与今年一夏凉。

《江渎池纳凉》

倚锦瑟,击玉壶,吴中狂士游成都。

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

《成都行》

两宋时期中国长期受到北方辽、金、元和西夏的威胁,但直到元代重修南北向的大运河前,滹沱河、黄河、淮河、长江等东西向的河流一直都是两宋军事防御的根本所在。河防重在争夺中上游地区,如山西,关中、四川等,所以四川地区政治军事地位依然重要。不过也因此,四川从大后方成为了宋元战争的国防第一线,如同历史上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一样,遭受到了战争的惨重破坏,为后来成都的衰落埋下伏笔。

两宋中国的国防形势示意图

古图时代

在经历唐末、五代和两宋时期的辉煌之后,四川地区先后遭遇了宋元战争、元末农民战争、明末李自成入川、张献忠入川、清军入川、三藩之乱等战乱的惨重破坏,使得成都城数次被毁。气候变化也导致城内外湖泊逐渐萎缩干涸,宋朝顶峰时人口千万的四川地区,到了清兵入川时,能统计到的人口居然不足十万。当时成都城内屋舍尽毁、草木丛生、麋鹿游走、猛虎横行,入城的清兵只好住在城墙之上。曾经富庶的四川成了中国虎患最严重的地区,直到后来“湖广填四川”才逐步恢复,这大概是成都历史上的至暗时代。

除战乱的破坏外,元、明、清三代,成都远离政治中心北京、经济中心江南、交通枢纽京杭大运河,此后南北之争基本沿着这一线展开,四川盆地的政治和国防价值因此大大减弱。成都失去了往昔的经济和文化地位,且无力恢复,这是成都继两晋南北朝之后,第二次的长期衰退,而且时间更长。

元明清时成都与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关系示意图

不过明清时期倒是留下了一些宝贵的成都地图,所以我将这个时代,称为古图时代。比如在明朝天启年间《成都府志》中,就存有数张宝贵的地图。明洪武4年(1371年),李文忠在宋元城墙的基础上重新修筑砖制新城,砖城基础宽约8米 , 高约11米,城门四座,均建有瓮城。

在《府治合蜀郡县山水名胜图》中,我们能够看到城内东西各有成都、华阳两县,两县共治省城成都。华阳县建制于唐初,县治直到解放后才从成都城内迁到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华阳片区附近,上世纪60年代并入了双流县。

《府治合蜀郡县山水名胜图》

《府治三衢九陌宫室图》则是现存最早的成都城市地图。图中最显眼的莫过于城中心的蜀王府,也就是成都老百姓口中的“皇城”。蜀王府规模庞大,是明代藩王府中最富丽宏伟的一座,北起东西御河,南到红照壁,东至东华门,西达西华门,周长2500多米,面积38公顷多,其大小堪比故宫。

《府治三衢九陌宫室图》

除了这些政府建筑外,城中还有大量不输于当时南京和北京的宗教建筑。

成都的宗教建筑历史悠久,昭觉寺、大慈寺在唐宋之际已是香火鼎盛,图中还有金像寺、金沙寺、金绳寺、西莲寺、白马寺、梵安寺、正法寺、万寿寺、青羊宫、真武宫、重阳观、宝光寺、白云庵等;有供奉俗神和其它外来宗教的, 如城隍庙、南渎庙、五显庙、火神庙、关王庙、温帅庙、玄坛庙、回回寺等;有祭祀圣贤的, 如禹王庙、诸葛祠、武侯祠、射洪祠、乡贤名宦祠、六贤祠、赵公祠、乔公祠、大儒祠、潜溪祠、文昌祠等。

后来《成都府志》中为此写到,“蜀城敝久, 今则补旧增新。楼阁壮丽, 雉堞雄严。屹然, 天府之胜矣!”。

不过刚恢复一点元气的成都,在明末清初再次毁于战火。因为城市已经彻底成为废墟,又没有人口,所以清初成都城的重建前后耗时上百年。到了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时任四川总督的福康安奏请皇帝拨巨资彻底重修了成都城墙。据载新城周长约22.8公里,宽约5.5米,高约9米。

《成都通史》中的清代成都城历史地图

清代成都城在秦代少城的遗址之上,修筑有专供八旗驻军及家眷使用的满城,城内有许多的胡同,到了民国后才允许百姓自由进出。如今成都的知名景点宽窄巷子,就是在满城遗迹的基础上新建的。

清乾隆年间的《四川全图》,由当时的宫廷画家董邦达绘制,其中有一张《四川成都府附郭成都县、华阳县》地图,让我们看到了清中期成都城的样子。此图虽看起来似图似画,却是乾隆初年用兵金川所制,标注有四川各县的城防兵力和仓储钱粮,是古代的“军事地图”,不过此图应绘制于重修城墙之前。

《四川全图》中的成都

和前图相比,此时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已经改到了蜀王府内;蜀王府西侧到城墙间。城外的成都市知名建筑九眼桥,在明朝地图中尚标注为镇江桥,此时则注为九贤桥。

明朝时城内外的庙宇不少已消失不见,多处地名已经和现今高度相似,如城内的文殊院、北较场、提督衙门、盐道衙门,城外的武侯祠、红牌楼、青羊宫、浣花溪、草堂寺、万里桥、安顺桥、薛涛井、沙河铺、九里堤、驷马桥、昭觉寺、天回镇等。

此时成都已经在战乱后再一次恢复回来,虽然早已不复当年繁华,但千年古城依然在。正如后来1933年川大图书馆收藏到这套散落民间的《四川全图》时,所写的序言一样:

阅者可观国家之盛衰、山川之险要、地理之沿革、制度之变迁。

近图时代

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世界在不断发展,而中国也将注定改变。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许多城市的命运殊途。好比上海,当海洋时代殖民者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后,在短短几十年里它就从一个县城发展成了中国第一大城市,也因此成了抗日战争期间,中日两军反复糜战的战场。到了近代,曾经“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成都,只是一座深处四川盆地之中,陆上不通铁路,水上不能航行轮船,水陆交通皆不便的内陆城市。

此时的成都,即比不上北京、南京这样的都城;又没有上海、天津、广州、香港、青岛、大连等沿海城市的区域优势;也不如东北背靠苏俄的哈尔滨、长春和沈阳,内陆九省通衢的武汉等城市;甚至不如省内兄弟,坐拥长江航运之利,抗战时作为陪都的重庆。此时的中华大地风起云涌,战乱不断,成都在这一时期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发展,城区范围基本还是在两江抱城的历史格局之中,进入了一个蛰伏时代。

一个简单的民国铁路示意图

清末法国人马尼爱游历成都时曾这样写到当时成都的落后,这也是当时落后的中国,许多古老城市的缩影:

所经房屋,秽败摧朽,如人身之患大麻风,无一块儿好肉,甚至误入不同之巷,时须跨过垃圾之堆。街道既不合缝,又极滑达,经行其上,跌撞不止一次。沿途臭气扑人,饱尝滋味。

清末的成都,已经远不如李良臣和陆游作品中的那个成都,但即便如此,成都依然在慢慢的融入这个世界,开始艰难的现代化过程。清末新政后,周善培在成都新办警察,开始整顿成都卫生,据称:

街道无渣滓,街道无死鼠死猫,杀房尽移城外,戮人移于莲花池,街边尿缸一律填平,各街茅房改良尽善,病死猪不准入城,旅栈填窗通空气,认真修理阴沟,井边不许淘米洗衣,染坊臭水不准乱倾,街上不准喂猪。

在1911年出版的《新订成都二十七区图》中,相比前图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无数的变化。当时成都已经新增了许多的街道和近现代设施,按警察安防被分为二十七个区,城外也有了若干个区,人口则应在30万以上。很多现今成都的地名都能在图中找到,如梨花街、西御街、宁夏街、指挥街、走马街、东大街、浆洗街、上西顺城街等。

1911年《新订成都二十七区图》

城内已经有了幼儿园、近代小学堂、女子中学、高等学堂、医院、警察局、消防队、工厂、公司、新式商场、银行、邮政局、外国领事馆、教堂等。据载当时街道上有路灯,生活有自来水,街面干净整洁,路上有警察巡逻,城防有新军,对外通讯可以使用电报,城内通讯可以使用电话。满城内则依然封闭,缺乏近现代化设施,而皇城则在科举取消后,开始新建多所学堂。

不过在抗日战争这一民族存亡的生死时刻,四川盆地作为大后方,再次凸现出了它巨大的国防价值。而国防价值必将带来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只要解决交通问题,成都平原优越的自然条件又将再次助推成都的复兴。

在抗战中,日军始终沿着海路、铁路、长江等交通线发动进攻

成都虽然从清末即开始新办公路,不过由于清末和民国初年的乱局并未有什么大的进展。在1931年前,成都只有成灌、成简等几条里程极短的公路。抗日战争战争爆发后,当时同属四川的成渝两地政治地位迅速提高,1934年,国民政府下令紧急抢通四川到云南、湖北、湖南、陕西几省公路。

1941年《中华民国公路全图》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在无数筑路工人的付出和牺牲下,仅仅过了两年,川陕公路等出川要道就被纷纷抢通,保证了苏联和美国的援助物资能够从南北两个方向畅通无阻的运往大后方。在1941年的《中华民国公路全图》中,已经可见成都建好了大量公路,交通得以改善,只是计划中的成渝铁路和宝成铁路(图中到天水),则因为战事变得遥遥无期。此后大量人口和工业得以顺利内迁四川,成都人口迅速增长。

《中华民国公路全图》中的成都

抗战中成都更是修建了多个机场,是抗战中盟军在国内最重要的空军战略基地,可起降B-29轰炸机直接轰炸日本。飞机的出现,打破了群山和海洋的阻隔。这似乎也冥冥之中,为成都后来成为全国第四大的空港之城,以及拥有成飞等诸多航空产业打下了基础。

1933年《成都街市图》

不过进入近现代后,城市的发展除了交通,还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近代以来成都陆续兴办了多所高等院校。比如从1896年四川中西学堂成立至今,四川大学已有百年历史。在抗战爆发前的1927年,四川五大专门学校正式合并组建了公立四川大学。1931年,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又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在1933年《成都街市图》中,我们就能看到曾经在蜀王府中办学的四川大学。

《成都街市图》中的四川大学

后来并入川大的华西大学则于1910年正式开学。其在华西坝的建筑群可以在图中下方找到。

《成都街市图》中的华西大学

不过这张地图还无法看到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在1939年,面对严峻的战争形势,当时的国立四川大学南迁到峨眉办学,直到1943年抗战形势好转后才迁返成都,校址也搬迁到现在的红瓦寺一带。在1948年的《成都市郊图》中,我们就能找到望江楼附近的四川大学校址。

《成都市郊图》中的四川大学望江校区

而在1945年《成都市及郊外地图》中,我们还能找到更多关于成都的城市记忆。

1945年《成都市及郊外地图》

比如在城西我们就能找到“光华大学”。1938年,原本在上海的光华大学因抗战内迁,建立了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抗战胜利光华大学迁回原址,成都分部就成了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

现图时代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西南地区还尚未解放。不过到了1950年6月,成渝铁路已经全线开工,从1903年开始规划,历时近50年位未铺一条铁轨的成渝铁路,到了1952年6月即竣工,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当年7月,成渝铁路正式开通,火车北站正是此时投入运营。就在当月,横跨秦岭、大巴、剑门天险的宝成铁路开工,到1956年通车,一时天堑变通途。

建国后我国的国防形式依然恶劣,曾经在北方受到苏联的长期威胁,现在则和美国摩擦不断,印度也在慢慢崛起。我国建国后也的确和这三个国家都发生过战争或者军事冲突。四川盆地独特的地理条件,保证了它可以给予北方、沿海和西藏地区足够的支撑,因此需要继续长期承担大后方的历史责任,这注定了成都会再一次迎来发展,这是成都的发展时代。

我国的国防形势简单示意图

在1952年出版的《成都市城区图》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成渝铁路和火车北站均在规划之中。而市中心则随着时代的变化,出现了许多以“人民”命名的地名,比如人民政府,人民公园、人民南路、人民体育场、劳动人民文化宫等。

1952年《成都市城区图》

50年代成都参考苏联经验制定了城市发展规划,将两江抱城改为核心放射,成都、华阳两县改为东城区和西城区。在一五二五计划中,成都兴建了锦江电机厂、新兴仪器厂、西南无线电器材厂、成都发电厂、红光电子管厂、国光电子管厂、132厂(成飞集团前身)、420厂(成发集团前身)、无缝钢管厂、电子10所。三线建设时期,成都建立了30所、611所(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等科研院所。

成都市规划馆网站1954年版成都市总体规划图

改为东西城区后,成都逐步形成东城工业生产,西城办公居住的城市格局。改革开放后国防形势好转,80年代川内诸多三线建设工厂,如在达州的四川航天工业集团陆续改迁成都,形成了现在成都航空、航天、电子产业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国防工业,成都在新世纪的复兴也就无从谈起。

成都市规划馆网站1982年版成都市总体规划图

改革开放后,成都经济快速发展,新的规划与时俱进,定下了单中心环状加放射的发展规划。

在美国中央情报局1989年出版的成都地图中,可见成都于1986年,依照环状放射规划改扩建完成的一环路。有人民南路和蜀都大道两条笔直的现代化大道。城东此时工厂林立,铁路纵横。城北已经发展到了火车北站附近,依托交通枢纽地位,逐渐形成了以商品集散批发知名的荷花池片区,成就了首批利用改开富起来的个体老板。1958年兴建成昆铁路时开始建设的火车南站则依然孤零地在一片田野包围之中。

美国中央情报局1989年出版的成都地图

而前几副地图中,占据中心位置,历经多次战火却苟延残喘的老皇城,再也没有逃过消亡的命运。它于文革期间被彻底摧毁,变成了1968年兴建的“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科技馆,以及耸立在门前的巨大毛主席像。拱卫它的成都老城墙,则在文革前就被拆毁殆尽,如今只留下十处残址。

星图时代

成都市规划馆网站上的成都最新规划图

随着时代的发展,纸质地图开始电子化和互联网化。在谷歌地球1984到2016年间的成都卫星变迁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近30年成都奋起直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飞速发展,GDP排名进入全国前十,成为了国家中心城市之一,综合实力位列新一线城市之首,这是成都的复兴时代,也是中国的复兴时代。

谷歌地球中的成都

1990年,成都市进行区划改革,将原来的东城区和西城区改为环绕全城的武侯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成华区,成都奠定了五城区格局,但同年依托于武侯区的高新区成立,这才是后来三十年的大赢家。93年底成都建成二环路、2001年建成绕城高速(四环),2002年建成三环路,成都开始了他的极速扩张之路。

成都市规划馆网站1994年版成都市总体规划图

在1996年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中,成都即提出保护耕地,控制城西城北开发,改变单核放射格局,开始向东向南发展的战略。由于当时东边尚有大片尚待搬迁的工厂,所以向东向南发展,实际上变成了向南。南延线从此承担了打破单核格局的使命,犹如一把利剑一路直插到绕城外,连接起新的双核之一天府新区。城东则随着国企的没落进入了一个阵痛时代,破旧的厂房,飞扬的尘土、下岗的工人,成了“东穷”的代名词。

城南则随着2000年后桐梓林、神仙树高端住宅片区的开发,逐渐成了“南富”。随着信息产业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高新区势不可挡,成了成都发展最快的地区,城南的软件园、孵化园、会展中心、环球中心等成了成都人尽皆知的地方。

2001年金沙遗址的发掘轰动世界,较好的自然环境,平坦的地势,没有工业,集中了省政府、市政府办公地和大批文化展馆,再加上杜甫草堂、浣花溪、青羊宫、文殊院、宽窄巷子等历史悠久的文化遗迹,让城西青羊区成了所谓的“西贵”。

成都市规划馆网站2011年版成都市总体规划图

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带动第一批人富起来的火车北站片区,此时已经成了脏乱差的代表,荷花池市场搬迁到了城外,曾是成都市名片的火车北站嫣然成了大毒瘤,十多年来要彻底改造之声不绝于耳。

到了2010年左右,城东老工业区大片被整理出来的地块开始逐步开发。成华区的红光电子厂,被改建成了“东郊记忆”,锦江区的钢管厂,除了留下“钢管厂串串”外,还形成了现在的攀成钢高端住宅片区,而金牛区则开始了艰难的北改之路。

成都在提出向东向南发展20年后,在最近几年才真正大张旗鼓的打出了“东进”的旗号,只不过此时东边龙泉驿已经和主城区连成一片,这次的向东发展,一口气到了龙泉山以东,原先的五城区统统成了中优的老城区。发展规划也从“两山夹一城”变成了“一山连两翼”的公园城市,秦皇寺、新机场成了新的时代宠儿,直到今日。

成都市规划馆网站上的最新成都市总体规划图

谈完了成都的今天,那么成都的未来在哪里?我说过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自然条件,需要交通条件,也需要历史机遇等等,在我国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图中,如果以国内来看,成都其实在铁路网中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

2016年发改委《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的配图

但我们以世界的角度来看,高铁拉近了欧亚的距离,高铁比海运更近更快。成都和沿海的交通格局差距将被缩小。而我们的国家要真正的发展壮大,也需要东西部均衡发展,而不是任由地区差距不断扩大,这些都是成都未来的机遇。

成都市规划馆网站上的成都铁路交通规划图

在新的时代,如果我们忘掉曾经保护过,或者阻碍过成都发展的群山,当空运突破了大海和山脉,地球也就变成了一个平面,成都建设国际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的理念,绝非空穴来风。几百年前开启的大航海时代铸就了沿海城市的辉煌,而高铁和航空时代则是西部内陆城市的机遇。

不过中国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在激烈竞争下,成都一个城市的力量是不足以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匹敌的。成都的未来就在于和历史上本属一家的兄弟城市重庆联手发展,辐射周边落后地区,共同打造成渝城市群,成为中国的第四级。

成渝城市群规划图

参考资料:

《成都通史》

《明代成都城郭营造与城市布局》陈世松

《近代西方人笔下的成都地理认识》葛丽平

《近代化初期成都的城市形态与社会空间》蒋忠巡

我们定制了一款坤舆万国全图1.8米超大浴巾/小凉被,单双面可选,欢迎购买。

单面图案为:

日本东北大学图书馆藏新井白石摹本+白色

双面图案为:

日本东北大学图书馆藏新井白石摹本+日本宫城县博物馆原本

讲座PPT演示文稿链接(PDF版):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tEEvaMXBm_9ann3YIIeOg 提取码: vp2m

去年原文链接:

精彩文章推荐:

原标题:《图上成都:地图上的成都千年城建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