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潍坊市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系列典型案例展示(三)

2020-07-04 19: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潍坊市教育局《关于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潍教工委〔2020〕12号)等文件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潍坊市教育局面向各县市区教育部门、普通中小学校,征集了部分劳动教育课程、乡村田园课程、乡土游戏课程、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做法。为推广先进经验,促进学习交流,潍坊教育发布将陆续推出一批优秀案例。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市直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激励保障,坚持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

昌邑市奎聚街道十字路小学

农村小学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昌邑市奎聚街道十字路小学简介

昌邑市奎聚街道十字路小学始建于1913年,现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54人,教职员工19人,学校占地面积20497平方米,建筑面积5309平方米。是一所有着丰富历史积淀、充满人文情怀和发展潜力的园林式乡村小学。

长期以来,学校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以实现教育“均衡化、规范化、优质化”为总体目标。按照优势项目-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发展轨迹,以《农村小学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山东省教改项目立项为抓手,以“融合传统文化,融合德智体美”为教学理念,构建了“两融合五聚焦七彩评价”的小规模农村学校劳动教育育人体系。确立了以培养“劳谦君子”为育人目标的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形成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整体推进、特色发展、实效推广的实施方式,走出了一条符合现代育人理念和现代农村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

案例内容

(一)多层面科学设计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容

1.两融合,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融合传统文化,传承劳动精神。结合自身农村区位、历史沿革等条件,劳动教育融合传统文化,开设智慧农耕、幸福家政、大国小匠课程。

(2)融合德智体美,优化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学科课程和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劳动教育为支点,以项目式研究为抓手,基于知行合一,通过五个聚焦因地适宜地开创“文化传德、慧根生智、励志健体、润心行美、君子能劳”五大主题课程。

十字路小学劳动教育启动仪式(家校社)

十字路小学种子社团收获的幸福时刻

以项目为支撑,聚焦传统文化,开发幸福家政、智慧农耕课程。深掘二十四节气内涵,以节气课程为载体,以拓展性活动为路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农村学校传统文化与实践育人双旋共推新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劳动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传承劳动思想,为劳动教育的落地做好了文化铺垫。通过聚焦家庭的幸福家政、聚焦学校的校职体验、聚焦社会的志愿活动、聚焦传统的智慧农耕和聚焦个性发展的大国小匠,完善和优化了五育融合劳动课程,确立了以培养“劳谦君子”为育人目标的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

学校编写的《十字路小学劳动教育教学指南》,坚持项目化原则,开发设计“劳谦君子六阶清单”,清晰地列出了小学阶段各年级学生的五个方面内容,每个年级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十个具体任务,六年共计60件劳动事项,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高动手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挖资源,搭建“三位一体”的教育平台

设计“横相关、纵有序”的劳动教育实践教学,选择具有教育性的劳动主题,使劳动教育更聚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横向建立“低门槛”的实践模式:面对家庭依托家委会建立“家委会制度”,面向学校依托项目组建立“五导工作机制”,面向社区依托签约合作方式建立“实践基地”,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家校社三方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实践、探索、体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纵向推广“必修+选修”结合模式,开展劳动竞赛,组建特色社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十字路小学塑料大棚1号——紫苏和油菜

快乐节气——芒种节气收麦忙

3.借东风,建立“劳动幸福银行”评价体系

邀请潍坊学院曲振国教授团队指导开展劳动教育评价研究,通过建立“劳动幸福银行”“七彩”评价体系,融入财商教育,构建基于劳动创造价值促进成长的评价与积分标准,让成果评价可视化,逐步完善学生在劳动课程和育人活动中的评价体系,实现多元评价、及时反馈、诚信记录的“评价育人”功能。

(二)重实践扎实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

1.学生个性发展

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带来了多样化的实践体验,七彩评价体系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调查数据显示,以我校“劳谦君子六阶清单”为目标,由25%学生能达标,到目前90%的学生能够达标,学生的劳动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教师专业发展

完善了教学体系和教师管理机制。一是建立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模块化、多层次、联动式的教学体系;二是基于PBL式的教育管理模式,以项目为依托,设置子课题,由科室主任牵头将劳动教育课程与学校现有课程做融合,力求减负增效的前提,丰富课程内容;三是教研专业保障。内引外派,理念引领,为成果把脉会诊,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同时,建立学科共同体。

教师教研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3年间,共发表论文20篇,编写校本课程9部;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市级课题9项;获得市级教学和科研成果5项;3名教师被评为潍坊市立德树人标兵,获得课堂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潍坊市内汇报3次、市内推介会2次。教师主动参与项目,内在深层次的幸福感和充实感,是无法用数据说明的。通过参与课题的研究,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成为学校的主力军。

3.学校特色发展

(1)成功申报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2015年以来,我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在区域内取得有关部门的认可,《农村小学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2018年在“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成功立项;2019年列为潍坊市重大问题研究项目。

(2)2018年2月学校的《深掘二十四节气内涵构建农村学校传统文化与实践育人双旋共推新模式》案例被评为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典型案例;2020年6月学校《立德树人厚根 基劳动育人铸品格》被评为“山东乡村温馨校园建设优秀案例”。

社会研学——园艺,感受自然之美

(3)获得广泛社会效应

经验做法在县域内推广示范影响广泛,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副局长郭佳,到我校调研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给与高度评价。先后被授予“中央教科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实验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学校”;山东省第一批通过验收的农村标准化学校;全国小学语文“基于表达的主题学习”的观摩研讨会上学校表演的《春之古曲》素养展示得到专家的高度认可;中国关心下一代官网、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官网多次报道我校劳动实践课;成功举办了“昌邑市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启动仪式”、“昌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场研讨会”;先后被评为潍坊市绿化美化先进单位、潍坊市文明学校、潍坊市温馨校园;连续五年被昌邑市教育局授予“小学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近三年来,各级领导、多所兄弟院校共计1000余人次到我校来调研考察。为农村小学的发展开辟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方法。

潍坊锦程小学

全面育人的劳动教育课程实践与探究

学校简介

潍坊锦程小学位于经济开发区月河路和民主街交界处,是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于2004年8月而建设的一所国办义务教育学校。学校设施齐全并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学校现有2600余名学生, 167名教师,60个教学班。学校实行扎实有效的素质教育,秉承“立德固本,知行合一”的校训,努力创造“和谐致美、以爱育人”的校园文化,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它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学习劳动技术,也不仅仅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补充,而是全面育人。本着这一原则,我们创新性的开展好劳动教育。

具体做法:

一、从实际出发,多层面有梯度设计劳动教育的内容。

从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发适合于各年级小学生参与的劳动实践活动的创新课程资源。小学低段,劳动内容以自我服务为主,着重解决自身基本生活的需要。小学中段, 劳动内容以服务与合作为主, 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学校劳动, 培养服务他人的合作意识。小学高段, 劳动内容以培养社会公德和公民意识为主, 侧重公益类劳动。

二、农耕课题为抓手,引领劳动教育特色发展。

2019年学校申报了《农村学校农耕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的课题,在本课题为引领下我们开始探究一条特色化的劳动教育发展道路。2019年底学校农耕实践基地建设的构想已初步行成,2020年6月开学后,我们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建设,现中高年级每个班级开辟了“一米阳光”蔬菜园,还有学校农耕试验田也已开始种植农作物,田园农耕课程开展得如火如荼。为更好地利用周边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学校已联络多处校外实践基地,从2019年开始我们多次组织学生参观体验。在课题小组的努力下农耕系列校本课程(《身边的农作物》、《节气里的秘密》、《“穿越”农耕》)的教材初稿已完成。农耕课程的开设,不仅能让孩子了解农耕文化,开拓视野,同时还能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现代农业知识,养成珍惜粮食、保护环境的意识。

试验田里的故事

三、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增强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1.家校共育展现家庭担当

为帮助学生全面学习劳动技能,树立积极的劳动观念,我们采取家校合作的劳动教育方式,老师给学生设置“家务劳动清单”,鼓励学生在家庭中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会一些劳动的技能技巧,寻找家庭服务的小岗位。这项举措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他们在家庭中的责任。

2.职业体验课程启蒙职业理想

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性,体会劳动的快乐,感受职业的艰辛,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思想感情,我们开设了职业体验课程。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性的劳动志愿服务,充分获得参与农业生产和商业服务业的劳动体验。

职业体验——小交警

四、创造性劳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学校自2016年以来便致力于创客以及机器人教育的研究并开始着手组建我们的校园创客空间。依托全省中小学创客大赛、潍坊市中小学创新技能大赛、等上级组织的活动,再结合学校“创客嘉年华”活动(电脑绘画大赛、Scratch创意编程大赛、无人机大赛、乐高积木大赛、创意手工大赛等),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营造了浓厚的创客文化氛围。

五、利用疫情防护活教材开展劳动教育。

2020年的春天是一个不平凡的春天,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对抗疫情。我们在疫情期间抓住时机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和品德教育。

1.榜样引领,人人做“最美奋斗者”

老师们抓住“逆行者”这一劳动教育切入点,通过与学生线上交流的机会介绍这些抗疫英雄的故事,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勇于担当的品质。学校还在公众号设立了“锦程.榜样”专栏,宣传抗击疫情期间辛勤工作的老师和刻苦学习的学生。用身边的榜样鼓励师生努力工作认真学习,做疫情中的“最美奋斗者”。

2.居家种植,体会生命的意义

疫情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为了让学生们学会尊重生命、贡献社会,我们结合学校农耕课题引领,开展了居家种植课程,主要以盆栽绿植或水培蔬菜为主。每天同学们都会看到植物的变化,这就是居家种植的巨大优势,学生们通过照顾幼苗生长、认真观察植物成长过程,体会生命的顽强与生命的价值。

3.创新实践,感受知识的力量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积极参与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这个假期我们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特别的实践活动---“抗疫正当时,争当小小科学家”。通过打造家庭实验角这一措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激发学习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庭实验角照片

成果成效:

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潍坊锦程小学的劳动教育已经初见成效。

1.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体验激发了学生劳动兴趣,增强了劳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学生多次在省市级机器人大赛和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获得过一、二、三奖。

2.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主动开发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意识明显加强。学校纪晓伟老师自制的科学实验装置获得国家专利。申景凯老师获2018年“山东省创客专家”称号。

3.学校于2019年被评为山东省文明校园,《以机器人教育为主导的创客教育的探索与研究》获得潍坊市教育教学“三类项目”教学自主创新二等奖,《机器人与创客教育课程发展》获得了经济区政府创新教育成果奖,学校劳动教育得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青州市王坟初级中学

乡村田园课程助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基本情况简介

青州市王坟初级中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逄山脚下,位于王坟镇政府东1千米。现有13个教学班,在校生530人,生源来自王坟镇境内101个行政村,教职工66人。

学校以“办朴素的农村教育,培养健康活泼、全面发展的乡村少年”为目标,结合山区农村学校的实际,挖掘整理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了多种乡村田园课程,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了解家乡,在劳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校先后被授予“山东省亲情教育示范基地”、“潍坊市规范化学校”、“潍坊市初级中学教育创新50强学校”、“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青州市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等多项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和意义

青州市王坟初级中学位于青州市西南山区,是一所普通的山区农村学校,这里优美的自然环境、辛勤的田间劳作都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学校立足当地实际,讨论确定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实施乡村田园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研究思路,开发了系列乡村田园课程。

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以促进学生个性成长为目标,立足当地乡土资源,围绕“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多才多艺,快乐成长”为核心,课程目标指向学生的家乡情怀、学科素养、实践探究、劳动技术、环保意识等全面发展的要求。

1.“家乡野菜的研究”课程

野菜是山野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作为农村孩子,家前屋后都有野菜,曾经是老一辈人饭桌上的主食,而现在丰衣足食的孩子对野菜却越来越陌生了,基于认识野菜,采摘、品尝野菜,了解过去的贫困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学校设计、开发了“家乡野菜的研究”课程。

挖野菜

野菜分类

课程的内容包括认识、采挖、制作和探究各种野菜及野菜制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学校附近的荒地里认识并挖掘各种野菜。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搜索,查找资料,了解其营养和药用价值。开展制作野菜知识卡片标签、野菜标本,编写手抄报等活动,进行成果展示。利用双休日结伴或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山坡上挖野菜,亲近自然,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在父母的指导下,烹制野菜食品,品尝野菜的滋味,如拌野菊花芽、蒸榆钱饭等。听老人讲述老一辈人靠野菜充饥度日的故事,体味艰苦朴素的生活。

2.“山楂的生命历程研究”课程

学校所在的王坟镇是全国山楂加工第一镇,山楂是当地种植最多的果树,是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熟悉山楂的生命历程,学习山楂树的管理,了解山楂加工对本地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基于此,学校设计、开发了“山楂生命历程的研究”课程。

观察山楂:发芽

采摘成熟山楂

课程的内容主要是观察山楂的生长过程,从发芽、开花、结果到收获、后期加工及果树的管理,学生通过观察、记录,亲身经历山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不仅加深了对山楂的了解,还从中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山楂加工是当地的支柱产业,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涌现出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山楂加工企业,邀请企业家到学校、进讲堂,讲述他们艰苦创业、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的故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

3. “农耕”课程

“热爱祖国从热爱家乡开始”。学校的学生都来自于本镇的村庄,都是农民的孩子,但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已经脱离了农村生活,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劳动,不知农时,不认识农作物,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少爷”“小姐”,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学校开辟种植园,开设“农耕课程”。

管理种植的地瓜

学生在农耕园劳动

老师带领孩子们撒下各种蔬菜种子,利用综合实践课和课余时间浇水、施肥,精心呵护,亲身经历种子的萌发、生长、结出丰硕果实的过程。学生们学习到了蔬菜种植的知识,体验到了劳动和收获的快乐,培养了劳动习惯。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农时,认识了农具,亲历了种植,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学校的课程延伸到校外,学生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到田地里帮父母种植、管理、收获庄稼,真正回归自然,参加劳动,在劳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课程实施取得的成效

依托当地资源开发、实施乡村田园校本课程的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设计、开发出一批优秀校本课程。《亲近绿色家园,践行环保行为》课程获得青州市首届活动育人精品课程奖;《家乡野菜的研究》获得潍坊市活动育人精品课程奖;《我爱故乡的红山楂》、《家乡野菜的研究》获得青州市首届立德树人精品课程奖;《野生原味苦菜茶的制作》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级一等奖。

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基于乡土资源的乡村田园课程的实施,丰富了学校课程,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青州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展示中,我校参赛学生的获奖比例居全市首位。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实施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参与课题研究的王丽芳、赵秀艳老师被评为青州市“课改优秀青年教师”。

三是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内涵,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立足农村实际开展的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使这所普通的山区农村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孩子的成长充满了乡村的气息和味道,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青州通讯》、《青州教育》、《山东教育报》、《潍坊教育》、《中小学校长》、《中国校外教育》等报刊先后报道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做法,在潍坊市“双改”成果展示推介会上,学校“开发乡村田园课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做法做了大会推介。

原标题:《潍坊市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系列典型案例展示(三)》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