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杜尚,艺术品只是一个概念:读书《现代艺术150年》
| 关于这本书 |
我们脑子里最晚近的一批名画是莫奈、塞尚、高更、雷诺阿、德加……大师们都已逝去,现代艺术已经150年了,好老旧啊,那时,我们还是——清朝?油画还没进入到中国人的视野。
现代艺术已经终结,后现代艺术在八十年代兴盛过了,约翰·伯格充满新锐观点的《观看之道》也是七十年代的事了。今天的孩子该画什么呢?给刚上高中的阳阳报了“纯艺术”辅导班,进去后才知道,现在“纯艺术”已经都不画画了,人们对架上绘画的欣赏停留在印象派这批画家。那么,不画画了,画家们干什么呢?——思考,他们早就开始用综合材料、装置、行为艺术、科技……跨界的一切东西来表达思考,所以,当代的他们不能再叫“画家”,他们已经放弃了画画这个媒介,只能换个称呼——艺术家。进入“纯艺术”之后,不学画画了,学的是哲学。只好和孩子一起恶补艺术史,特别是现代艺术这一块。便有了这次亲子共读《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这本书现在很火有两个原因,一是陈丹青的序,二是通俗易懂。本书的作者贡培兹,英国人,媒体人,写作深入浅出,能够生动讲述的一个人,又恰好是伦敦泰特美术馆(主打现代艺术)的总监。当代世界媒体是王道,媒体人,像安迪·沃霍尔、约翰·伯格、贡培兹,他们影响并改变着艺术史,由于他们与大众的亲密关系,大众而非学院成为艺术史的创造者。最好的例证就是,当年那批被学院沙龙展拒绝的艺术家——马奈、塞尚、惠斯勒、毕沙罗……个个都成为了现代艺术的大师。
还有一个好处,作者年轻,可以亲眼目睹最晚近的艺术,并将之前的艺术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以历史的眼光做出更加公允的判断。
| 杜尚开启的时代 |
1917年4月,一战还没有结束。马塞尔·杜尚(1887—1968年)在一家卫浴小店买了一个小便池,把它颠倒过来,给这件“作品”起名叫“泉”,并签上化名“R·Mutt”送去展览。这件现代艺术史上最著名的作品并没有面对观众的机会,而是被拒绝参展,并很快被人砸掉了。我们之所以知道它,是因为在它被砸之前,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拍摄了它,通过照片世人知道了这件作品。杜尚用这件匿名作品并不是挑衅传统艺术,只是说明一个道理:一件现成的物品,改变了它的功能(倒过来放置)和出现的场合(美术馆),就是对它形成了反思,即把这件“现成品”艺术化了。它还表达了一个对规则的反问:当年那个“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的规则是,只要一个艺术家出1美元入会费和5美元的展览费就可以将任何作品拿去参展,这个政策显然是在鼓励自由创作。然而,当小便池带着6美元来了,它却被拒绝了。于是又有了第三个疑问:什么才能是艺术?“泉”很快被复制,又说明,这一问题存在强烈的、引人注目的争议。特别是,这件“捣蛋”的作品的真正作者正是此展览协会的内部人,杜尚及合谋者艾伦斯伯格(是他掏了买小便池的钱)都是这个新锐艺术家协会的董事成员。他们自己就是评委,尽管他们为这件匿名作品辩护,却被其他评委拒绝,并被不知哪一个愤怒的人砸掉。
“泉”的复制品之一“泉”只是一个概念,重点并不是作品本身。概念一经问世,就不可消失。虽然实体被砸了,但它很快就被复制,在全世界有不少于15件“泉”的复制品。今天,当人们在最官方的美术馆里看到这件著名的艺术品时,通常都是睁大了眼睛,左看右看,退后了看,眯着眼看,仔仔细细地看,生怕错过了什么……但无论怎么看,它就是一个签了名的小便池而已,一批一批观众的表现又构成了该作品的反思意义。此刻的小便池真是变了,变成一个耐看的东西,耐人寻味的东西,反射人类思维和偏见的东西。此刻,陈列在美术馆中的小便池的丰富内涵不逊色于任何艺术品。
小便池的创见至今影响着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思维。“现成品”在艺术中的应用,从杜尚一直延续到今天。人们很在意这件作品,最不在意的却是杜尚本人,他清楚他创造的是概念,而不是一个小便池。狡滑的杜尚没有用一个桌子,板凳或烟灰缸做“现成品”,而是用了小便池,它更具挑衅和嘲弄的意味:艺术,也许就是一个撒尿的地方,别太把艺术或艺术家当回事儿。或者,还有性的暗示。
后来的现成品和装置艺术作品有很多,但杜尚是一个分水岭,从他之后,艺术家可以不用画画了。
孩子们能从“泉”这样的作品中学到什么?反思一切司空见惯、理所当然的事物,这种能力正是做哲学的能力。如果说,古希腊、文艺复兴、印象派的大师们培养了人类审美的意识,那么,现代艺术则培养人类反思的精神。所以,艺术史不会后退,只能朝前走,向着人类意识的深入,探索前行。艺术,并没有衰落,而是进入更高的思想的层次。
回想起两千五百年前,苏格拉底认为画家是工匠一等的人物,只能描绘事物的表象,却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正是他们以愚蠢的方式蒙憋着人们的双眼。在那个时代,哲学家最受尊重,画家赴宴坐席时要自觉地跟泥瓦匠坐在一处。画家被尊为大师的时代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才出现,当欧洲的统治者查理五世大帝俯身为提香拾起一支笔的时候。慢慢地,艺术家变成高人一等的人。直到杜尚拿来小便池,说,艺术跟这东西一样稀松平常。他提醒艺术家“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正是苏格拉底当年在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中看到的神喻。
然而,精神不像画作能够直观地呈现。这中间存在一大片模糊地带。正是在杜尚以后,能归入“艺术”范畴的东西开始无限扩大。“捣蛋鬼”从各个领域蹦出来,理直气壮地说他们搞的是“艺术”。
从印象派开始,艺术家一直在争取一个权利:是不是艺术要艺术家自己说了算,而不是学院派的评委说了算。现在,当然不是学院派评委的时代,而是媒体的时代。
现代,是不是艺术,媒体说了算;现在,是不是艺术,手机说了算。
而手机的背后,是每一个人。
杜尚与他的“泉”延伸阅读,《杜尚访谈录》。那年,在大雁塔的西安美术馆看到这本书,购于好多年前,内容竟也忘了大部分。不过知道它是通往理解现代艺术的一条途径。杜尚,已经成为历史人物,他去世也有五十二年了,他的那些老物件儿也都收入博物馆,成文物了。我们至今,不理解。
看画(9)无声的巴黎圣母院 | 行记寻找香巴拉·藏地(15)荣周村 | 行记
6063次慢车(1) | 行记
原标题:《杜尚,艺术品只是一个概念 |读书《现代艺术150年》(1)》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