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区微更新的上海实践

2020-05-27 11: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SDPCUS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编者按

社区空间微更新这把火烧了好多年了,依我们判断应该还能持续烧,因为这是刚需。

对于老旧小区来说,居民普遍住房面积都不大,自己家里即使设计出花来也变不出更多面积,那能不能多蹭点小区的公共空间呢?在小区的公共空间里会客聊天、看书上网、写字画画、陪娃做游戏……让小区的公共空间变成家家户户共享的会客厅。

这样的话,原来老旧的客厅就需要重新装修一下了吧~~

调整一下布局,增加部分功能,整理一下设施,置换一些家具,选购一些花花草草…….

社区空间微更新就在这样共同的诉求下,一点一滴地做了起来。

在微更新开展的几年来,我们作为探索者、参与方、观察员,目睹了许多老旧小区完成了各类微更新项目,归纳下来包括五个方面:

空间使用、交通组织、设施配套、景观设计和艺术营造。

在微更新中,设计师们探索了各种更新手段,呈现出了精彩多样的更新效果,但——

手法千万条,

目标第一条!

下面我们将结合近年来上海的实践案例,陆续分享社区空间微更新在上述五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CHAPTER ONE

SPACE USAGE

第一则空间使用

微更新关键词:功能多元

SLOGAN:

因地制宜植入活动空间

合理高效用好存量空间

OPEN SPACE

户外公共空间

老旧小区户外公共空间一般包括小区中心花园、宅前绿地、入口、通道、健身场地及儿童活动区等。微更新通过空间合理布局、功能复合利用,改善空间不足的问题,满足宜静宜动的多样化活动需求。

01 CENTRAL GARDEN

01 中心花园

■主要功能:中心花园是小区内规模最大的一块公共空间(包含一定比例的绿化和硬质场地),一般位于小区内方便到达的中心地带,是居民主要的户外活动和休憩交流场所。

■典型问题:老旧小区的中心花园的功能单一、设施陈旧破损;绿地植物过于密集,以观赏为主、相对封闭,场地难以为人使用;硬质场地的铺装材料并不友好、排水性差。

■解决途径:

○中心花园需创造一个日照充足、功能复合、环境宜人兼顾遮阴避雨的活动场所;

○绿地应考虑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合方式,树荫不完全遮蔽,提供居民可进入、停留、观赏场地;

○硬质场地具备条件的,应丰富其健身、儿童游戏等功能;

○合理配置座椅、凉亭等休憩设施;

○对中心花园周围环境存在的问题整体梳理,对干扰因素,如停车位、垃圾箱等设施的位置进行调整改善。

案例之一

普陀区石泉街道管弄一村

设计团队:骏地设计

管弄一村小区中心花园的硬地面积达890平方米,然而改造前铺地老化,排水不畅,地面常年积水。场地上只有零零星星的几个石凳,休憩设施匮乏,居民难以停留和活动。

改造后,中心花园划出了儿童活动区、遮阴廊架区(云廊)和开敞活动区,成为社区共享客厅。廊架区和活动区均设有充足的休憩座椅,地面采用渗水砖快速排水,为居民提供全龄化、全天候的活动场所。

▲改造后的中心广场鸟瞰

▲改造后的云廊实景

▲儿童活动区

▲公共区域

案例之二

徐汇区长桥街道汇成苑

设计团队:格吾景观

汇成苑原名汇成新村,由一村、二村、三村、四村组成。中心花园位于社区主要道路相交的核心,现状以硬质铺地为主,缺少休憩设施,四周植被杂乱。

设计师基本尊重现有的空间格局,对地面和花坛的设施进行提升,在保留了中心花园大部分乔木的前提下,对下层灌木地被进行了清理,同时适当增加开花类的小乔木,为花园增色。改造后的花园又为居民提供曲径通幽的景观步道和休憩凉亭。

▲汇成苑中心花园改造前后对比

▲中心花园改造后的花坛和步道

▲中心花园改造后廊架

02 GREENBELT BETWEEN BUILDINGS

02 宅前(间)绿地

■主要功能:宅前(间)绿地是分布在小区各栋住宅楼前后的小型绿地,一般以绿化为主,是距离居民生活最近的户外活动场地。

■典型问题:老旧小区的宅前绿地同样存在植物单一、过于密集、疏于修剪等问题,有限的户外空间无法给居民使用。

■解决途径:

○宅前(间)绿地需为居民提供日常休憩的小型场所,并能灵活考虑设置晾衣架、非机动车停车位、邮箱等便民设施;

○适当保留乔木,修整灌木,使空间更开敞;

○开辟与环境相融合的健身道、休憩座椅凉亭等设施。

案例之三

长宁区华阳街道大西别墅

设计团队:格吾景观

大西别墅是1924年由英商地产公司建设的17栋砖木结构英式花园住宅。解放后,为政府收回,每栋别墅分配给多户家庭共同居住。由于居住空间局促,宅间绿地陆续加建建筑,所剩的绿化场地植被密集,供人们可以使用的空间非常少。

改造后,适当调整种植密度,保留高大乔木,移走部分灌木,增加散步道、艺术铺砖场地和座椅设施,形成与绿化精致有趣的活动空间。

▲较大的、日照较好的宅前绿地开辟出环形健身步道,步道线形是在保留乔木后精心设计的。

▲较小规模的宅前绿地也开辟了卵石康体步道,绿地里增加了图案化的趣味硬质铺地给居民提供休息场地。

03 ENTRANCE AREA

03 入口空间

■主要功能:小区入口是连接城市与住宅小区的过渡空间,需承担人车分流、安全监控、文化宣传、邻里交往等多种功能。

■存在问题:老旧小区的入口大多千篇一律,辨识度低,功能单一,空间场地未能合理利用,导致新加入文化宣传栏、快递收件箱等设施布局杂乱,影响小区面貌。

■解决途径:

○通过小区铭牌设计营造社区文化氛围,展示社区精神面貌;

○通过人车分流的空间设计和智能门岗系统设置,提高社区安全性;

○通过合理布置多种便民设施,充分发挥小空间的大能量,营造社区归属感。

案例之四

徐汇区凌云路街道417街区微更新

建筑设计:冶是建筑

景观设计:格吾景观

417街区有三处主要入口,改造手段颠覆了传统社区千篇一律、毫无特征、功能单一、非友好型的空间问题,重新定义当代社区门卫建筑。

设计引入智慧社区的理念,用云管理方式监控管理小区进出的人流、车流信息,提供数据统计、停车指引、应急服务等功能。在此基础上,全新的入口门卫建筑还为居民提供了休闲等候区,并设置如文化宣传栏、快递收件箱、自助借阅箱、自动售卖机、饮水机等便民服务设施。飞扬的屋顶凸显了“壮志凌云”的社区面貌。

▲社区入口的功能布局

▲门卫改造实景

▲门卫改造实景

▲社区次入口改造实景

案例之五

徐汇区长桥街道体育花苑入口

设计团队:格吾景观

小区入口空间的改造使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提升,也具有很大的辨识度。入口围墙增加了绿植点缀,围墙的改造不仅采用了立体绿化,还结合条石的堆叠巧妙地镶嵌上社区文化宣传内容,成为“小区公约墙”。

▲围墙改造前

▲围墙改造后

▲小区入口公约墙

04 PATH

04 公共通道

■主要功能:在户外空间有限的老旧小区中,小区道路既需要承载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等多种交通需求,是市政管线通廊,也是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

■存在问题:交通混杂,动静活动相互干扰是公共通道面临的主要问题。

■解决途径:

○利用宽度较大的公共通道形成人车分行的断面;

○在人行的空间里增加活动功能,提高空间使用效率;

○里弄住宅是上海独具特色的居住形态,鱼骨状狭长的里弄通道是极具代表性的公共通道,也是居民主要的活动场所。微更新需要在保证通行、保留特色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设计解决管线梳理、非机动车停放、环卫、照明等基本需求,适当增加休憩、景观等功能。

案例之六

普陀区石泉街道

石泉一村、五村之间的公共通道

设计团队:骏地设计

这条公共通道位于石泉一村与石泉五村之间,是连接石泉路、宁强路,通向石泉社区(老年)学校的主要社区通道。原来是两个小区管理的空白区,通道两侧建筑间的间距有9米,但仅有通行功能。通道中间的花坛年久失修,两侧的绿化带缺少维护。

改造后,拆除花坛、整理两侧绿带,将中间带状空间分成通行和休闲两部分,休闲带设置有遮阴廊架、儿童活动场地、健身器材和休憩桌椅,提高空间使用的复合化,也提升了社区活力。通道的管理问题也以此项目为契机,纳入石泉街道统一管理。

▲公共通道改造前

▲公共通道改造后

▲儿童活动区

▲廊亭休闲区

案例之七

黄浦区南东街道贵州西社区的里弄

设计团队:梓耘斋建筑

“螺蛳壳里做道场”是贵州西社区的里弄空间给人最大的感受。在宽度仅3米左右的瑞康里、宏兴里弄堂通道里,改造更新弄堂入口和门卫室,成为居民驻足、休憩的小空间;将原先布置在弄堂口的公共厕所、垃圾箱、倒粪池与花坛绿化结合改造,降低对生活环境的负面影响;调整居民活动室外原有的地面高差,形成小型活动场地,并设置了晾晒、绿化爬藤架,提升了整体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为居民提供交往场所。

▲门栏具有社区文化特色,管线包裹,照明提亮,设置座椅,设置宣传栏

▲垃圾房、公厕集合设计

▲晾晒装置兼具立体绿化、营造活动空间的功能

▲两条通道的转角空间处理成小型的活动场地为居民创造社区舞台

-欢迎投稿-

TO BE CONTINUED

下期预告:

户外公共空间——健身场地、儿童活动区。

公众号将继续分享“微更新案例”,欢迎设计团队投稿分享案例与体会。

©2020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原标题:《社区微更新的上海实践 | 案例分享第一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