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
黄帝陵,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寝,封土于秦代,位于沮水河畔桥山(今陕西省黄陵县)之巅。《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从汉代起,中国古代历代官府都要派要员赴桥山谒陵祭祖。
1936年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随即,国共两党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进行多次会谈,商讨合作抗日等问题。1937年3月杭州谈判期间,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和蒋介石达成一致意见,拟于本年清明节由国共两党同赴中和县(今陕西黄陵县)祭拜黄帝陵。共产党方面非常赞同这个意见。
中国共产党派出的公祭代表是林伯渠,曾为国民党早期党员。国民党委派的公祭代表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党部特派员张继,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派代表、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等。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拜祭黄帝陵,因此非常重视,希望借此机会,尽快促成国共合作,共击日寇,挽救中华民族。共产党的这个想法,代表了民众的呼声。值此国难之际,全国人民都期盼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这次拜祭活动所代表的意义,早已超出了仪式本身。
国共两党都带来了祭文
国民党方面带来的是一首四言古体祭文:
粤稽遐古,世属洪荒;天造草昧,民乏典章。
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
始作制度,规矩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
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
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爰诛不庭,华夷永判。
仰维功业,广庇万方;佑启后昆,恢廓发扬。
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
怀思春露,祀典告成;陈斯俎豆,来格来歆!
共产党方面的祭文为毛泽东亲笔撰写,也是一篇精妙地道的四言古体祭文,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两人共同署名,在拜祭现场由林伯渠诵读: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且不论文采孰高孰低,但就思想来看,国民党的祭文就已输了一筹。这两篇祭文都赞扬了黄帝的丰功伟绩,但国民党的祭文通篇限于追述轩辕功业,乞求黄帝保佑,一句未提抗日救国之事,而共产党的祭文则是一篇团结抗日的宣言书和出师表。
共产党的祭文分三个层次,从“赫赫始祖”到“雄立东方”是第一个层次,歌颂中华民族伟大始祖轩辕。从“世变沧桑”到“我为奴辱”是第二个层次,讲述国运变化。最后表达共产党人坚决抗日的决心,呼吁各党各界团结一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为拯救祖国的一剂良药。只要亿万民众一条心,出战就必获全胜,收复沦陷的祖国山河,捍卫国家主权,就是我们的壮志使命。
国统区报纸拒载毛泽东所撰祭文
毛泽东非常重视祭拜黄帝陵,3月下旬就起草好了这篇祭文,并经过周恩来、朱德等同志讨论修改。3月29日,毛泽东致信新闻界名人范长江,请范设法发表这篇祭文。信中说:
长江先生:
那次很简慢你,对不住得很!你的文章我们都看过了,深致谢意!
寄上谈话一份,祭黄陵文一纸,借供参考,可能时祈为发布。甚盼时赐教言,匡我不逮。
敬颂撰祺!
弟毛泽东
三月二十九日二十四时
1937年2月,范长江以《大公报》记者身份到西安和延安采访,和毛泽东有过深入接触。信中说的“简慢”,指的是毛泽东在延安约谈范长江一事,这里是谦辞。“文章”指的是范长江根据在延安访问记录写成的长篇通讯《西北近影》《陕北之行》,这两篇报道发表在当年3月份的上海《大公报》,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都读到过。
范长江的报道,真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问题上的政策,有力地驳斥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种种污蔑和不实之辞。毛泽东比范长江大16岁,在信中谦称自己为“弟”,足可见对范长江的尊敬。
《大公报》那时在全国声望很高,是国内非官方的最大媒体,毛泽东想在该报上发表这篇祭文,其目的是借此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以巩固联合抗日的根基。因此,毛泽东在此提及范的文章,也是想表达对范报道西安事变真相和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感谢之情。
信中所说的“谈话”,是指1937年3月1日毛泽东同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的谈话。这个谈话发表于同年3月29日至4月3日延安《新中华报》,题为《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
然而,由于上海《大公报》地处国统区,故这篇祭文未能发表出来。世人最终还是通过延安《新中华报》1937年4月6日版的题为《苏维埃代表林伯渠参加民族扫墓典礼》的消息看到这篇祭文的。该报是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蜡版刻写。消息说:
苏维埃政府代表苏区内全体公民,为对中华民族之始祖致敬,并表示誓死为抗日救亡之前驱,努力实现民族团结计,特于五日派遣代表前往参加。
在国共两党祭拜黄帝陵三个月后,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共赴抗日战场。在后来1938年和1939年的清明节,国共两党又共同拜祭黄帝陵两次。1940年至1947年的清明节,由于国共两党时不时发生一些摩擦,共产党方面便中断了和国民党共祭黄帝陵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的黄帝陵
1948年3月10日,黄陵县解放。这年清明节,共产党即派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刘景范、西北人民解放军副司令员赵寿山、政治部主任甘泗淇祭奠黄帝陵。1949年清明节,再次派人祭奠黄帝陵。
1955年10月9日,陈嘉庚致信毛泽东,叙述他9月再访延安途中拜谒黄帝陵和轩辕庙时的情况,建议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古建筑。信中说:
“我此次访问西北,于九月中旬再访延安,途经黄陵县时,顺便拜谒黄帝陵和轩辕庙,院中历代碑石犹在,千年古柏森森。惟庙宇木料多已腐坏,势将倾塌,庭中草地,多为农民耕种,陵山多处私坟如鳞。
回忆1940年访延安时,亦曾谒陵,当时陵庙山树均有人看管,庭院整扫清洁,古树逢枯补植,鉴今想往,不胜差异。曾查询县长,据说自解放后至今未派人看管。保护山陵标语虽有,但徒有其名。
黄帝陵乃我国民族历史遗迹,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历史文物及各处寺庙尚且保护修饰,而黄帝陵庙竟任荒废,抑或中央主管部门因偏僻未暇顾及。”
毛泽东于11月1日在信上批示:“周总理:此件阅后,请批交有关机关处理。我看陈先生的提议是有道理的。”他还在信中“当时陵庙山树均有人看管……不胜差异”等数语旁边划了竖线,以引起注意。
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直接关怀下,1956年,黄帝陵祭祀亭得到重新修葺,景区面貌焕然一新。196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黄帝陵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为古葬类第一号。1980年以来,黄帝祭祀形成了清明公祭、重阳民祭的黄帝祭祀制度。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并进一步强调,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如今,公祭典礼成为一场现代与历史的文明对话,黄帝陵不仅象征着文明时代的开端,更凝聚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年谱 1893-1949 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12.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 1949-1976 第6卷[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12.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书信选集[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11.
[4] 曲英杰主编:《炎黄汇典》(祭祀卷).
[5] 卢泽华.慎终追远 传承文明——丙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举行.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4月8日第 05 版.
图片来源:公祭轩辕黄帝网、微信公众号黄陵融媒
作者:曾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责编:小林
网编:侯洁英
监制:方丹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