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口述|持续在线:建群为新冠肺炎痊愈者答疑

澎湃新闻记者 葛明宁 发自武汉 实习生 沈青青 张卓
2020-03-10 09:0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人物 >
字号

张晋医生建了个微信群,叫做“荣军发热三区康复之家”,为20多个痊愈出院的新冠肺炎病人答疑解惑。她说,病人的身体好转了,心态还需缓慢地重新建设。

张晋是湖北省荣军医院的老年病科主任,在新冠疫情中负责该院的发热三区。荣军医院原是湖北省民政厅所属的一家非营利性医院,部委改革后,由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接管。

1月20日,荣军医院被武汉市确定为61家发热门诊定点单位之一。1月23日,医院紧急召开全院会议,158名医护人员、全体行政后勤人员取消休假,紧急建立5个发热病区,原有60张床位快速扩展至160张床位。

2月3日,武汉市洪山区防疫指挥部下达正式文件,将荣军医院列为“新冠”确诊病人的指定收治单位。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建立隔离病房一直是该医院的自选动作。

1月23日至2月26日,该院发热门诊累计接待3711人,累计收治住院发热病人451人,其中累计确诊病例377人,治愈出院159人。此后,荣军医院被安排专门接收疑似病人。

张晋对记者表示,治疗“新冠”应当将患者看作一个整体,关注各个系统不同的症状,查房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病人的情绪变化,言语上的耐心安抚可能对病情的稳定有很好的效果。在后期对康复病人的追访中,心理抚慰仍值得重视。

以下是医生张晋的口述:

“入院证就像纸片一样飞上来”

记得是1月初,我陪儿子参加学校的一个钢琴表演,在一个挺大的场子里。有个家长看我是医院的,就问我是否了解汉口的病毒情况,说反正现在没有人传人。我当时心里还是隐隐不安,据我们了解,呼吸道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又有家庭聚集性,说没有人传人,这两个之间有矛盾。

我有同学在武汉中心医院后湖院区,也说情况很紧张。1月20号左右,我同学给我拍了一段视频发过来,视频里,他们医院的发热门诊已经排了很长的队。

当天,钟南山院士接受采访说肯定有人传人的情况。我们作为医务人员就很警惕。而且据说老年人是易感人群,而我本来也是老年病专业的,又恰好在老年科。

我们医院同一天也被定为了武汉市61家定点发热门诊之一。发热门诊的医院名单在网上公布之后,病人开始暴增。我们医院收治病床加起来只有60张,很快就住满了。

我们科当时有50多个老年人,平均年龄有80多岁。封城前我们就开了个小会,主任让我们去通知家属,过年期间不要来医院探望病人了。

平时有家属住得近,天天都来。我跟家属说,我们现在是安全的,如果来探视,老人可能会有感染的风险,一旦感染,这些老人凶多吉少。

有的家属电话里还说准备大年三十把老人接出去吃个年饭,都被我们否了。那时候还有些家属不能理解,觉得我们反应过度。因为那时媒体各方面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去宣传。

我们担心大面积的感染,因为这些卧床病人的抵抗力很差,一旦被这个病毒感染,就很难办了。现在有监狱啊、养老院出现集中感染了,我们医院当时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1月23号凌晨,我看到主任在群里发了武汉封城的信息。早上七点不到,我们就被通知来医院开会。之前我们医院已经有两位疑似患者,一个是呼吸内科的,一个是内三科,因为这两个科室已经各收了一个家庭里的婆婆和爹爹,所以那两个科室直接变成了发热一区和发热二区了。

院领导说,考虑到外面的疫情,很多人住不进去,所以如果来了重症的,我们还是想办法救治,如果把他们放回去,就有可能引发新的家庭传播。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带头成立了发热三区,最后医院一共成立了5个区,提供了160张床。

2月17日,患者与医护人员在发热三区合影。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23号早上七点开完会,对现有的病人,能回家的全部动员回家,有特殊原因不能回家的,就转到其他非发热科室去。

我们一边做动员,一边通知医生们赶快回来。有一个医生,母亲今年去世,按照习俗,要守初一,也被紧急从老家叫回来了。

十点半,发热门诊一开,入院证就像纸片一样飞上来,病人拖着大包小包从四处涌来,硚口的,江汉区的,各个区域的都来了。甚至好多病人从疫情最严重的汉口跑过来。

我有个病人,他是一位91岁的老爷爷,就住在汉口。刚开始他是两边肩膀疼,然后家属就带他去武汉市医院疼痛科看,看了几天后,还是疼。市医院当时也有很多发热病人,医生就跟老人说也没看出什么来,要他回去休息。

老人还是疼,疼到不吃不喝,家里人就又把他送到协和医院去看,协和医院门诊就给他做了个核酸筛查,是新冠肺炎阳性。但是协和当时也没有准备好传染病房,就让他去对口的红十字会医院看看。

去到红十字会医院后,他家里人都傻眼了,病人全都睡在大厅里面。老爷爷也睡在那排队,睡了几天,还是没排上队。一听说我们这里发热门诊还有少量空床,就赶紧从汉口跑到我们医院来了。

2月13日,荣军医院的发热门诊仍然大排长队。

来了之后,因为我们本身的专长就是治老年病嘛。老人的肺炎,且不说新冠肺炎,就算是普通的肺炎,他们的表现都和年轻人不一样。老人不见得有发热、咳嗽的症状,有时可能仅仅表现出精神差、食欲减退。老年人各方面的免疫力也不像年轻人那样,可以立刻激活出来。

老人来了以后,我们首先给他止疼,至少能先让他的症状有所缓解,让他每一天过得舒服一点,然后再进行综合治疗,这就是我们的初衷。

这么大年纪的人,他如果是新冠肺炎,又有基础疾病,很可能就会丧命。一开始我们用药物不能止痛,就根据止疼的级别,用一些强一点的止疼手段,比方说理疗红外线啊,外用膏药啊,通过综合调理,然后加上营养。

后来这位老爷爷被转到雷神山医院去了,我们也尊重病人的选择,我觉得他应该是可以熬过这一场疫情的。

边磨合边治疗

治疗本身就是一个磨合的过程。

我们毕竟是组建的病区,护士是外科的护士,医生是内科的医生,其他的也有外科的医生,甚至还有妇产科的医生。

首先是医生之间的磨合。比如有些外科医生对于呼吸疾病存在不了解的地方,就要告诉医生应该如何去治疗。国家有一个治疗指南,我们来的时候就有第4版、第5版的指南,后来更新到第7版。

第一天我就给每个人发了一份指南,然后在电脑里面把医嘱做成词条,让大家按照规范化的指南去治疗。

如果病人的轻重,医生把握不了,就提出来,咱们一起讨论,然后调整方案。如果情况稳定,我们就按照指南去做。

其次是护士的磨合。很多护士是泌尿外科的,平时给病人吊水,都是用的留置针,因为他们用的药都是500毫升、1000毫升的大袋。但现在这是个内科病,医生开的都是100毫升、200毫升的盐水。这也就增加了护士的一个工作量。每组液体护士都要跑过去扎一下,然后挂好,一听到按铃,她又要跑去给另一个患者换药。前几天护士也很辛苦,他们有时候就瘫软在输液台旁。有个护士说,每天换药瓶就得跑上240多趟。

还要和病人磨合。这个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心病,有些人很焦虑,甚至害怕到失眠。

李文亮医生去世的那天,我记得是病人情绪最崩溃的一天。第二天早上,病房里很多人就变得很焦虑了。大家觉得,李文亮是一个医生,又几乎是举全国之力去救治,结果还是走了。大家就担心自己会不会像李文亮医生这样,一下走了。

我觉得得过新冠肺炎的病人,可能会像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的人一样,留下心理阴影。

医生张晋与患者沟通病情

我跟其他医生闲聊的时候说,就像一个女人,如果月子没做好,将来的头疼脚疼都会怪当年月子没做好。现在得了这个病,且不说以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问题,如果病人哪里有点不舒服的,都会想那是不是这个病发了?是不是这个病毒在作祟?

好多人康复回去之后,还会来问我一些五花八门的问题。有的人问,我怎么天天口里泛苦?还有人问,我为什么老是拉肚子?

后来我就干脆在微信上建了一个康复群,叫“荣军发热三区康复之家”,我们直接在里面和患者交流。有的人可能回去,在别的医院复查了,他们就会把化验单还有片子发给我们看一下,问结果是好是坏。还有人在隔离点接受治疗,那边的医生给他们开了中药,他们也会来问我们这个药可以吃吗?要吃多久?

医生张晋在看病人的CT影像。

我有两个病人,是一对夫妇,他们来我们医院的时候是阳性,最后测了三次阴性,CT也显示肺部不再有阴影,就很安心地回去了。回去后到隔离点了,结果他爱人在隔离点的时候又测了一次,变回了阳性,就又被送到医院治疗了。

那个男病人想不明白自己的爱人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也很担心自己自己会不会复发。

他就跑来问我是怎么回事,我就给他发了一个广东疾控中心宋轶主任的解释,他说新冠肺炎是潜伏期较长的疾病,有些老年人或身体差的人肺炎恢复得比较慢,出现阴性后复阳,可能是在炎症的吸收过程中产生的间歇性排毒现象。

我觉得这个意见可能会权威一点,这样告诉他,他心理上就会舒服一点,也可以稳定他的情绪。因为他也担心自己会不会又变成阳性,担心他的爱人怎么样了,是不是又加重了。

其实我也会担心,病人会不会复发。因为很多专家也讲这个病毒很狡猾,也许它就会像乙肝病毒一样,让人最后变成一个长期携带者。病毒到底是不是真的清除了,很难去界定。因为我们每个人对这个疾病是认识不够全的,我们才和这个病打了一个多月的交道,其他的专家可能从12月底就开始接触,所以他们可能已经有两个多月的认识了。所以我也很担心我的这一部分病人会不会在家里病情又加重了,或反复了。

再加上病人确实很焦虑。比方说,有位病人出院到隔离点之后腹泻、乏力,因为她之前发病的时候也是感到乏力,她就问我是不是复发了,还说她好后悔,想住回来。

我说不要焦虑,还告诉她人拉肚子之后,因为电解质丢失,人就会感到乏力。我让她去问问隔离的医生,看能不能补点氯化钾,或者自己吃点香蕉,补点电解质之后再看看。她只要觉得肠道好一点点,马上就有点信心了,但是一旦按照你说的方法做了后,发现不行,她就很焦虑。

我们有同事感染了之后也是这样,他作为医生,其实是懂这个病的,但是感染之后一样很担心自己的每一项指标。我发现这其实是人的共性。

我需要不停地给他信心,不停地告诉他没问题的,病人可能需要的就是你这句话。有的人原来并不是这种纠结的性格,但是被这个病搞得也有点纠结焦虑了。

患者写给医护人员的感谢信

我每天会收到各种各样的这类小问题,就像热线一样。病人可能只是需要有这样一个渠道让他发泄。有时候面对病人反复的纠结,或者提一些无理的要求,我们其实也很理解。现在这个病,说句不好听的话,病不在你身上,你永远不能体会作为患者躺在床上的那种无助。

目前我们科室从头治到尾康复出院了20多个,我们现在就服务这20多个康复病人的后续。

我们有时还会在群里及时更新国家卫健委出台的治疗意见。我直接在群里发布后,大家可以看得到,也不用我再一一打电话通知。

我觉得在这种特殊时期建立的情谊非常难得。如果换做寻常,我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和病人建立这样的联系。因为平常的话,每个人的病都不一样,你也不好在群里去讲。

在康复群里,除了我们医护给指导,病人之间也会互相打气。有老太太在群里鼓励年轻人:“你看我80岁了,现在挺好的,你们放心,你们年轻,肯定没问题的,你要相信你自己。”

在我们医院住院的病人,情绪不好的,我们除了给他们一些心理的抚慰,也会用一些抗焦虑的药和改善睡眠的药,让他能够休息好。如果休息不好,免疫力不就垮掉了吗?

2月13日,荣军医院住院收费处,患者在等待缴费。

像钟南山说了,这个病没有特效药,没有特殊的治疗。那么我们现在是以人为主体,维护人体的功能,缓解病人的不适,提供一定的支持,让病人能够有时间争取到免疫力建立,然后抵抗这个病毒。这是我们的一个考量,也是我们的治疗方案。不管是上呼吸机也好,ECMO也好,也是帮病人撑到自己能够扛过最煎熬的时候。

艰难时刻

2月27日,咱们医院最后一批病人都转去了雷神山医院,我们也算是完成了使命。

1月23日至2月26日,医院发热门诊累计接待3711人,累计收治住院发热病人451人,其中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377人,治愈出院159人。

像我们这样一个量级的医院,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虽然数字上不可能跟那种大医院去比,但是我觉得已经尽了全力。

我们不是真正的第一批定点医院,但我们1月20号就被列为了定点发热门诊,很早就开始收治病人了。

很重的病人过来了,总不能见死不救,袖手旁观,也不能把病人放回去,那个时候还没有封路,病人再坐个公交、坐个地铁又感染多少人呢?所以当时医院院领导就紧急开会,说不管别人认不认可,先得把病房弄起来。

听到网上的一些言论,我们有些比较年轻的同事,可能会觉得心里不舒服,就有种没名没分地在这里干的感觉。

当时因为不是定点医院,我们的物资也只能靠医院的员工通过各种渠道自筹。我们有员工去弄物资,有的人还会质问,你们还跑过来领物资?

我记得第一天开科的时候,我们有5个医生,还有11名护士,但是一共只领到10套隔离服,都不能保证每人一套。

到后来,也都没有做到完全的三级防护。因为时间太短,没有办法改成三区两通道,我们都是普通病房改的,只能说是隔一下。

我们科有7名医生,其中有2名医生被感染了。我感觉应该是刚开科的时候,因为病人大多来自疫情比较严重的汉口,但我们防护不足,一件防护服可能要穿三天。

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一件防护服穿一天,也并没有说几个小时就能换一套。防护服也不是标准医用的那种,应该就是工业级别的。

我们还不是最惨的,我有同学在其他医院,曾经有段时间就穿那种像薄纱一样的隔离衣。我们这种,再差也至少是胶皮的,至少它不透气、防水。

直到2月3号,我们被征为定点医院。我们的隔离病房也就随着紧急整改成比较标准一点的了。

援鄂医疗队医护人员也过来帮我们分担了一些工作。我给过来支援的医护人员排班,也是严格地按照传染病的标准,一次只上4到5个小时的班,没有让他们待在病房太久,还是想保障安全,总不能让帮助我们的人再带着病毒回家。

开始收治病人的前半个月,我们医院一下子就爆满了。从早上十点半开始收病人,一直到凌晨三四点钟,病房全满了,还不停地有病人涌来。也有些医生护士的亲人打电话问能不能帮忙安排床位,但是很难安排。因为这是传染病,走廊上面不好加床,也不太好吸氧。

有些病人直接来了,来了你就得收,有的病人很重,直喘气,有的已经吐拉好多天了,他再瘫那里,会很混乱。发热门诊的医生还要每天不停地填表、上报、排查,然后做核酸检测。那时候一天要填很多大量的表,后来才慢慢简化这些工作。

我们真正感受到减轻压力,是从社区进行分诊开始。社区的人做第一道关卡,先判断病人是轻症还是重症,再决定把病人送去方舱还是定点医院。

大概从2月8号以后,方舱医院、雷神山医院和火神山医院逐渐开放,我们也没有那么忙了。

活在当下

我有时候会跟我的病人说,这场疫情让我们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也许地位不重要,金钱也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免疫力。

有些病人回去之后隔离14天,感觉无所事事。我就会跟他们说其实这个时候让你真的有时间去回顾一下自己的前半生,回顾一下这段时间所经历的事情。

现在整个武汉按下了暂停键,其实有些东西你其实原来可能一直不停地在追逐、在忙碌,但你永远没有静下来思考,人生中到底什么是更重要的?

这样的机会让你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全部,然后你也可以有机会去修复你的人际关系,包括夫妻关系,有的是亲子关系,有的是和子女和老人的一些关系。你没办法,必须得唠嗑,必须给家人讲话,你原来可能说我忙、我累、我回来了,我门一关进房。

现在,家里就那几个人啊,你总得讲讲话,总得讨论点大事,家里的疫情什么的,总有话讲嘛,我觉得这也真的是从未有过一种感受。

像我原来对我孩子可能没有这么了解,但是前前后后跟他待这么长时间,细枝末节的变化我都看得很清楚。不像平时我早出晚归,晚上吃饭才有一段时间闲聊两句。

有段时间下班回酒店休息,我也会想人生下一步该怎么走。看到这么多人,有的人地位显赫,有的很有钱,但是在这场疾病中也没有办法。

我觉得很多时候,最重要的还是要活在当下。我老公和孩子在家,我老公在家里有点坚持不住的时候,我就鼓励他,我说这也许是这辈子陪孩子的最长的亲子时光,要好好珍惜 。

孩子现在上网课了,他每天上午都要陪着上课,自己还要远程办公,单位还要每天打卡7.5个小时。

孩子上课后,他做三餐饭,还得去抢菜。抢完菜之后回来还要消毒,给孩子洗衣服,晚上孩子学校里还要画个什么手抄报,拍个小视频什么的,他觉得整天都很忙很累。

孩子他爸原来是连饭都没有做过的人,我就很担心。过年那段时间,还没有上网课,我问我老公三餐吃啥,他说为了减少一餐,每天让儿子10点钟才起床,这样一天就只用吃两餐了。

我觉得这也算是这个很好的亲子时光吧。只要能过就凑合过吧,因为现在很多人都在家里凑合着,都在坚持。

    责任编辑:彭玮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