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字数越少,事情越大,那么“无字碑”是不是就是天大的事?
自古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多少人为了留名,费尽心机自己树碑立传。那无处不见的墓志铭,可谓应有尽有。然而在历史上却有无字碑。正因其无字,所以特别引人注目。其中家喻户晓的,就是武则天的乾陵无字碑。武则天是一位褒贬不一、颇具争议的人物。也许是这位女皇,当初就有一点“自知之明”,所以她为自己立下了这块无字碑。她想用无字的空白,留给后人一份神秘的答卷,让历史去填写自己的功过是非。而有“姑苏第一街”之称的苏州观前街,也有“十八景”之一的“无字碑”,这个无字碑欲言又止想告诉世人什么呢?
乾陵无字碑,为武则天所立
玄妙观十八景之无字碑
《苏州玄妙观志稿》记载,苏州玄妙观原有十八景,无字碑就是其中之一。玄妙观无字碑,原名清理道教碑,位于三清殿东边,高约6.5米,宽约2.7米,碑座束腰处浮雕憨态可掬的狮兽,碑身上也有隐约可见的边框纹饰。
玄妙观无字碑
苏州玄妙观的无字碑与其他无字碑不同,此碑原是有字的,刻的是明初文学家方孝孺撰写的一篇碑文,碑文内容是记述洪武四年(1371)清理道教,改玄妙观为正一丛林,设置道纪司,革除了宋宣和年间徽宗赵佶赐给天庆观(即玄妙观)的五十顷地处昆山县的香火田,用来充实军饷的事情。这是苏州道教的一件大事,玄妙观特请大学士方孝孺撰文纪念,名为《清理道教碑》,《元妙观志》称方孝孺“书法铁画银钩,不同凡品”。
有字碑为何变为了无字碑?据《吴门表隐》记载:
无字碑,在圆妙观行宫门西楹甚高。明洪武四年,《清理道教碑》,方孝孺记,后因忌讳刬去其文。
崇正十五年夏,碑自摇动,数日而止。
“因忌讳刬去其文”,说的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一场惨案。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株连十族案
方孝孺(1357—1402),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十五年,受明太祖朱元璋召见。二十五年,荐授汉中府教授,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称其为“时当世文章共推先生为第一”。
方孝孺
1402年,朱棣以武力从他的侄子朱允炆(即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并要求方孝孺为他起草诏书以安定天下。方孝孺抗命,誓死不从,结果惨遭杀害,且被株连十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老师一族)。
《江苏省志·人物志》载: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将登帝位,命孝孺起草即位诏书。孝孺披麻戴孝,嚎哭于殿陛,执笔书一“篡”字。成祖犹好言慰之,曰:“此吾家事。”正学仍骂不绝口,拒不草诏。朱棣大怒曰:“诏不草,灭汝九族!”孝孺答曰:“莫说九族,十族何妨!”
方孝孺被称为明初第一大儒,且是辅佐朱元璋孙子建文帝的重臣,桃李满朝廷,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株连十族的案例,涉及873人的性命。更有甚者,连方孝孺所写的书也一并遭禁。也许是《明史》主编张廷玉等人对暴君朱棣有恻隐之心,《方孝孺列传》只是说他被凌迟磔杀,并未记载被灭十族。但明崇祯《宁海县志·方孝孺传》《明史纪事本末》均有记载。
玄妙观
无字碑因传闻而幸存
一块与“罪臣”有关的字碑缘何能够幸存至今,与一个传说有关。据说立这块碑时,有一位老人在旁说道:“一人推得倒,万人吃不了”,转眼间老人就不见了。意思是说这碑要是倒了,碑下会涌出水来淹没苏州城。为了安全起见,便将此碑用短墙围起来,使人不得接近。碑的前面,有寸把阔的石阶数十级露出在围墙外,叫做五十三参,其实并没有五十三级。这个传说自然不是真的,也许仅仅是苏州百姓为纪念方孝孺的刚正不阿而编造的故事吧。尽管此碑有此传说而没有被砸碎毁坏,却也难逃磨去碑文的命运,于是一块原本有文的碑,就这样变成了一块无字碑。
(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供稿)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