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河东岸城市新景观: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丨中国绿色学校
天津美术学院前身为北洋女师范学堂,始建于1906年。校区与大悲禅院、望海楼教堂同处海河东岸传统文化商贸区中,毗邻及城市发源地三岔河口,与古文化街隔河相望。随着教学事业的发展,原有的展示教学及创作空间已不能满足使用需求。新美术馆选址位于校区与“百年老街”中山路之间,项目启动时正值海河两岸综合开发和中山路整治改造,因此赋予这座建筑更多的功能与内涵:依托海河发展优势构筑海河东岸的城市景观;根植传统文化商贸区形成新兴区域的标志;结合校园环境,打造面向学校和社会的双重服务空间。
项目亮点
建筑主体由四幢多层裙房和一幢高层塔楼组成,主入口台阶、两道斜墙、玻璃天棚、空中步廊以及一座通透挺拔的玻璃光庭横贯基地,将几组功能体块联系在一起。美术馆整体形象稳重而不失飘逸,细部处理简约而不乏精致。主体建筑以雕塑感及体量感表达出美术馆的文化内涵。高层塔楼采用晶莹通透的材质与裙房部分相互衬托,成为天津海河东岸城市景观的新视点。室内展示空间由多个单元组成,可灵活组合以适应不同的展览需要,朴素简约的室内装修风格增强了艺术空间的表现力。
都市舞台入口空间
入口作为设计的重点,在联系建筑与城市的同时体现出美术馆作为公共空间的开放性。穿过式的主入口空间在组织多种流线的同时实现建筑、城市及传统的双重对话。基地三面环路,仅有一侧与校区衔接,主要观展入口开向城市主干道中山路,以便于对社会开放;为避免嘈杂的环境对入口流线的干扰,将入口平台适当抬升,形成横贯整个地块的半室外入口序列空间。
以室外大台阶为空间起点,以左右两片斜墙为视觉引导,人们在由低到高的行进过程中始终能够看到校区主楼的红色圆顶,而连续上升的空间序列巧妙地烘托出校园的整体形象和美术馆的艺术氛围。入口空间上部是锯齿状的玻璃天棚,天棚下设有从展览馆和图书馆通往教学区的两座室外钢结构天桥。斜墙与裙房之间的通高楔形共享空间,一侧是质感粗糙的暖色厚重石墙,另一侧是延展交错的楼梯与平台,以隔绝外部环境的干扰,保持内部功能的完整与独立,形成从室外到室内的自然过渡。
化整为零
体量布局
基于混杂多元的周边环境,建筑没有采取模仿环境或与其对立的风格定位,而是用理性的手法协调内部功能与外部形象的关系。两个方形体块分别朝中山路和天纬路方向出挑,矩形体块在其三层标高之上朝校区方向局部出挑,“L”形体块也在其二层标高之上朝中山路方向出挑,各出挑部分均处理为上实下虚的效果,给人以摆脱重力束缚而悬浮于空中的感受。
高层塔楼以核心筒为界将每层一分为四,使得塔楼实际外观更为挺拔高耸。美术馆各项功能区域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以便区分内部使用和对外服务。化整为零的体量布局综合了功能、流线、造型与日照等因素,将各功能安置于不同的体块之中,以纵向分区为主,结合横向联系。创作工作室布置于地块西北角的高层塔楼中,多层裙房中的两个方形体块为展览馆区,矩形体块为图书馆区,“L”形体块为文化超市、报告厅和教学区。在展览馆与图书馆之间,设有作为户外展区使用的狭长庭院和玻璃光庭,增加各功能分区的自然采光面。在展览馆、图书馆与教学区之间,设有横贯整个地块的半室外共享空间,协调多种流线关系,构成主入口的引导序列。此外,同为方形平面的高层塔楼和玻璃光庭一高一低,与多层裙房形成材质上虚与实、体量上挺拔与舒展的对比关系,成为远观美术馆建筑的主要意象。这种化整为零、虚实相间的手法,一方面保证了各部分功能相对独立,另一方面避免了超大体量与非人尺度的问题,减弱了对城市步行道路和校园历史建筑的负面影响。
艺术容器室内空间
室内空间与艺术作品的关系是美术馆设计的要点,“建筑作为一种媒介应该有助于艺术品的理解,而不是喧宾夺主”。建筑通过对共享空间、交通节点、衔接空间、采光方式与展览单元的处理,运用空间、光线和材料等建筑语言塑造朴素简约而又不乏感染力的艺术空间。室外台阶、粗糙斜墙与弧形幕墙将参观者引入一个嵌入式的门厅,楔形体量的通高共享空间与三层高的背景展墙不仅可以布置大尺寸海报,也向这个城市透露着馆内的艺术信息。
方形序厅通过一个压低的入口与门厅连接,中部设置二层通高空间以容纳展览开幕活动及巨型展品。其他展厅也大多采用方形体量和中部通高的做法,柱网中心跨尺寸为13m×13m。展览馆方形体量侧面的狭长坡道将各层展厅串接在一起,其外墙及顶部均为玻璃幕墙,通过与图书馆之间狭长的内庭采光。坡道一端连接着玻璃光庭,这里设有交通厅和电梯,并可由此进入图书馆。
展厅合理利用自然采光并结合人工照明,较为封闭的南立面和西立面隔绝了城市交通噪声,北向采光和天窗采光与狭长内庭和共享空间相结合,营造出静谧柔和的艺术氛围。展示空间大多不设吊顶,楼板底面用深色涂料饰面并暴露设备管线,与白色墙体和圆柱形成鲜明对比,构成低调而不乏创意的展示背景。
项目使用情况
建筑迎向城市干道的主入口大台阶成为面向公众的都市舞台,体现出美术馆作为公共建筑的开放性,隐喻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其延续、上升的灰空间序列,贯穿整个基地,在联系各功能入口的同时,以美术学院主楼穹顶作为底景,完善了公众的视觉感受。空中步廊丰富了主入口的空间层次,提供了人在建筑中游走的可能,也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建筑师以平和的心态和严谨的思考信守着职业的社会责任,用清晰的空间逻辑和简约的形式语言完成了建筑空间与城市环境、艺术展品及传统文化之间的对话: 建筑是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是艺术展品的适宜背景,是历史文化的理性再现。
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下载安装“教育之弦”APP,获取更多消息。
欢迎长按二维码关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官方微信——教育之弦!我们将竭力为您提供权威、有料、有趣的教育信息服务。
原标题:《海河东岸城市新景观: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丨中国绿色学校》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