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参编首部南京大屠杀专史 |《守望历史》连载②

2020-01-07 17: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编者按:本书是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员成立后的第三部口述史作品。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集体记忆有经有纬,这本书的口述者就是经纬的编织者。本书选取了朱成山、苏智良、孙宅巍、段月萍等11位中方人士的口述内容,整理出版。他们中有纪念馆的设计者、建设者、管理者,有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者、传播者,分别从不同视角讲述各自与南京大屠杀历史和纪念馆建设、发展的渊源。在此,镜相栏目将陆续连载其中“宅心治史”一章。

孙宅巍口述

段玉婷采访

魏云兰整理

采访时间 2018年9月

参编首部南京大屠杀专史编史小组里,我们社科院来了3个人:我、刘玉琢同志和现已过世的丁永隆先生a。另外,我记得南师有李巽和b老师参加,南大是高兴祖c、查瑞珍d参加。这个编史小组里还有段月萍老师e,她是比我高一届的南大同学。还有江苏师范学院的庄明坤老师,有南京市档案馆的陈娟老师g,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邹明德h、胡菊蓉i,现在能回忆起来大概有这些人参加。史稿分工是这么几个大块:有南京保卫战、安全区、屠杀、抢劫、纵火、奸淫、审判、埋尸等。我负责埋尸这部分的写作。

首先要搜集资料。途径主要是: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南京图书馆。因为南京图书馆有一个特藏部,这个特藏部里面保管的都是民国时期一些文献,在那些文献里就有南京沦陷前、沦陷后的情况,日本飞机轰炸的情况等这一类的书也都有。我记得,那时候在这些档案资料里面去翻阅,要先查看档案的目录,在目录里画一个勾,就是我要这些卷宗。如果一次只准调20个卷宗,我就点20个卷宗拿来,看完以后再调20个卷宗。有的时候一个卷宗一天看不完;有的时候20个卷宗看看那个题目好像和我们有关,但是拿过来看个把钟头后,这个20个卷宗就全还走了。也就是说,你通过标题、目录来挑选,和实际的内容之间是有距离的。有的资料很实用,有的资料实际就没有什么价值。那时,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不看电视,《新闻联播》我是要看的,故事片不看,小说不看,没有节假日,不到夜里12点不睡觉,每天都要写日记。

因为刚刚改革开放,思想解放也有一个过程。不是说今天宣布思想解放,思想一下子就全开放了,也不是说今天改革开放了就一步到位了。我记得,开始这项工作(编史)以后,还碰到了一些困难。现在能够数出来的,一是档案资料的不完全开放。比如说,我们当时要研究这段历史,就需要到档案馆去复印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但是,当时档案馆跟我们讲:你们可以来看,但是复印不允许。第二个困难是资料不予公开。记得当时,我在《周末》报纸上写了一篇小稿子,不到千字,就讲南京大屠杀中收埋尸体的情况,30万具尸体被通过不同的渠道收埋了。这篇稿子发表以后,就有人来过问。我当时是用“何平”的笔名发表,他们就问这个“何平”是什么人?在哪个单位工作?后来我做出了解释。我说:“何平就是我本人,我在报纸上发表的这些资料,都已经公开了。”他们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这件事情才画上句号。通过这件事情,说明当时(对资料公开)还是有一定控制的。

我们参加编史小组前后经过了4年时间。从1983年年底开始到1987年12月,共同编写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稿》正式出版了。这当中,召开了4次比较大规模的会议。为了回忆会议时间,我还查阅了自己的日记,一次一次地把它摘下来。哪四次会议呢?第一次是1983年12月13日到15日,(在南京市政府大礼堂会议室)召开了“南京大屠杀史学术座谈会”,会期3天。在这次的会议上,我们专家学者进行了大致的分工,你写哪一段,他写哪一段,大家一章一章,根据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进行了初步分工。第二次会议是在1984年11月14日到17日,在钟山宾馆开了4天会。这次会议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编写进度,就是你分工的这一段,你的资料是不是都查到了,是不是动手写了等等。用了4天的时间大家坐下来,对一些问题进行交流,汇报了各自的进度。第三次会议是在1985年3月5日到13日,还是在钟山宾馆,开了一个星期的会。这次会议,就是对大家写好的初稿进行一些修订,看看你还有哪些内容遗漏的,哪些内容要补充的,最后由我和我们院的丁永隆同志来统稿。第四次会议是1986年12月18日到22日,在白下饭店开了5天会。主要是审稿,稿子基本上都定稿了,再看一看还有些什么问题。经过这4次会议后,《史稿》就比较成熟了,于1987年12月正式出版。这是南京大屠杀研究的第一本专史,属于专著了。这本专史的出版曾经敲了两个份量很重的印章:一个章是中共中央宣传部,还有一个章是国务院外交部。这本书作为国家第一本带有标志性的学术专著很严谨,我们对南京大屠杀的一些基本观点,以及和日本右翼争论的一些资料,是第1984年11月东郊宾馆,南京大屠杀编史小组成员合影一次比较完整地公布于世。

这本专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稿》)总共17万字,出版后影响是很大的。因为这是国家关于南京大屠杀第一本官方的、史料比较完整的学术专著,是一部开先河的作品。这本书出版3年后,有很多专家学者很快就感觉到,用这本书来向世界做交代、向中国人民做交代是不够的。因为以这一本书的篇幅同中国人民在南京大屠杀当中所遭受的灾难相去太远,仅仅用17万字来书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本书份量还是轻了一点。有大量的史料当时我们还没有掌握,有的史料还没来得及用进去。

(未完待续)

a 丁永隆(1938—1986):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人员。

b 李巽和: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c高兴祖( 1928—2001):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编史组组长。曾获得侵华日

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颁发的"特别贡献奖章"。

d 查瑞珍: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e段月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编史办成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纪念馆原副馆长。

f 庄明坤:江苏师范学院教授。

g 陈娟:南京市档案局副研究馆员。

h 邹明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

i 胡菊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

摘自《守望历史:四十年来南京大屠杀记忆传承口述》,张建军 主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12月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