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东京湾区主题系列(二)——临港工业区的形成

2020-01-03 15: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华高莱斯 ,作者华高莱斯

华高莱斯

分享城市与产业领域新锐观点、专题研究和特色案例。

图片来源:华高莱斯 1/6图片工作室

东京湾区的制造业之强,就强在其规模庞大的临港工业区,不仅胜在规模,也胜在制造业的聚集形式。本期简单剖析东京湾区临港工业带形成过程中的经验。

文章来源:华高莱斯

从军工到民用,

靠重工业发家的东京湾

东京湾区的临港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岸一周的填海土地上,这一点从卫星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东京湾区的工业发展从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开始持续了近150余年。从产业的发展阶段来讲,大体上经过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阶段,可谓步步升级。

而其中的核心要义,就在于工业以东京为中心的工业聚集,到向外分散,进而形成了“京滨工业带与京叶工业带”的超级临港工业区,促使东京湾区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业大都会”。

东京湾区

图片来源:www1.kaiho.mlit.go.jp

1 工业也曾面临“东京一极集中”

东京湾区的工业大发展,是从最核心的东京都开始的,从19世纪末开始,东京都以芝浦码头为中心的临海地带,开始聚集了棉纺织业等初级工业;真正的工业大聚集开始出现在日俄战争至一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在东京都的临海港口聚集了大量的机械生产及化工企业。

2 东京“雨露均沾”,周边沿海解锁工业潜力

军工需求带动重化工业分散布局。东京都的临海区域空间狭小,很快便不能支撑东京湾区的工业用地需求,而随着抗日战争爆发,为了保障军需物资的高效输送,日本政府力推“重化工业”向东京湾第一良港之称的“横滨港”聚集,从此神奈川县的临港地区形成了重工业基础。

二战时期的横滨港

图片来源:yokohama-akarenga

民用需求带动重工业转型。二战后,日本的主要工业转向满足民用需求上,如1957年神奈川县工业生产额超过8000亿日元;从产业门类上看,输送机械、钢铁、化工、电器机械四大种类合计占比超过55%,而千叶县此时也开始聚集以能源为主为大型工业企业。

工业分散战略,成就环东京湾工业带。进入了六、七十年代,日本开始全面高速发展,为了避免大量工业集中在东京等少数主要港口附近带来的弊端,开始实行“工业分散战略”,大量工业企业从东京外迁至周边的神奈川县与千叶县。再加上神奈川县与千叶县相对东京都的土地成本与空间的巨大优势开始显现,因此实现了工业分布的区域平衡。据日本通产省统计,1974年东京都有66家工厂外迁,从70年代开始,这种趋势有增无减。

千叶市工业集中区(蓝色)

图片来源:city.chiba

面朝大海,

全球贸易的正确打开方式

东京湾区的工业发展,之所以形成了大型的临港工业区,是全面拥抱全球贸易,以及日本自身为了打造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基础的极限方式。总而言之,就是一切向海发展,一切贴近海岸。

1 土地不够,大海来凑

东京湾绵延上百公里的填海工业带是其工业规模的最直观表现,而之所以向大海要土地,原因在于陆地空间狭小以及土地私有带来的用地紧张困难。因此,填海造陆后成为政府所有权的土地,成为了大规模建设工业等基础设施的最好选择。

从17世纪初到现在,东京湾的填海造陆从未停止过,目前已经有90%的岸线成为人工岸线,填海造陆面积超过250平方公里,在这些向大海要来的土地上,不仅有大量的工业区和港口设施,还建设了如台场、丰州等商务区、高端住宅区等区域。

东京湾建设历史

图片来源:shimura.moo

2 临港的意义,在于全球贸易的最高效化

东京湾的临港工业带中,工业集群与港口设施并存,交互分布;工厂从港口输入的原材料或零部件,可以直接进入工厂内部,进行加工生产;成品出厂后也可以直接进入港口装货输出;同时,在工业带内部也可以平行流动各厂所需的部件和材料;这些大多不需要走出临港工业带,更不需要面临城市交通的困扰与限制,用最短的操作链条完成全球贸易的每一笔订单,并且随时方便大量进出口。

东京湾的临港工业带,工业集群与港口设施并存

图片来源:华高莱斯 1/6图片工作室

3 物以群分,工业也以类聚,实现错位发展

在东京湾的临港工业带中,东京都、神奈川县和千叶县虽然是一体,但是内部按照工业类别则实现了群聚效应——

神奈川县的临港工业集中了大量的电器、机械、钢铁工业;千叶县的临港工业集中了大量的能源、重化工工业;东京都在工业外迁后,实现了完全的升级,目前以印刷业为核心的都市工业为主,还有部分精密机械工业,重工业等已经全部退出东京都。

产城融合的层析城市

1 以工业带为基础,层层清晰的功能布局

在东京湾临港工业带上,通常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功能分层:临港工业-生活区-商业服务区,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如川崎市,千叶市和船桥市等;这样形成了东京都市圈层次分明的功能布局,而且更加有利于整个都市区的展开,为湾区的多中心格局的形成起到了根本作用。

东京湾临港工业带上的生活及商业服务区

图片来源:华高莱斯 1/6图片工作室

2 混合工业区形成,产城融合的典范

除了工业与城市功能分层布局以外,同时还出现了生活-生产混合区这样的产城融合现象,如东京都东南部临近沿海的大田区,这里的临港工业带聚集了众多金属加工和机械制造工业,其中很多与隔壁的川崎市相关制造企业联系紧密。而在大田区临港工业带的内陆一侧,则紧密分布着大面积的生活居住区,临港工业带的工人们很多住在这里,就近上班,就近生活,这里甚至能买到非常稀罕的基础生活物资;而生活居住区再向内陆一侧的品川,则是商务商业中心,这里的工作人员同样有不少居住在附近,在生活居住区里就可以完成日常生活。

结语

临港工业带理念可取,形式要斟酌。东京湾的临港工业带通过大量填海,充分贴近海洋的极限方式,拥抱全球贸易,进而催生工业集群的生成。这种以港口为中心,紧密布局工业集群,提升效率的理念是非常正确的,即便是如现在制造业已经颇有基础的粤港澳大湾区,在充分利用海岸与港口提升工业效率方面亦有提升空间。

但大规模填海造陆的方式值得斟酌,毕竟两国土地资源情况不同,况且填海造陆已经为东京湾带来了极大的环境与生态破坏;虽然从7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花大力气治理东京湾环境,但直到今天尚未修复,这是全国港口填海风潮下,粤港澳大湾区值得警醒的方面。

原标题:《东京湾区主题系列(二)——临港工业区的形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