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淄博,一座城市“行走的艺术”
作者 | 拾冷 设计 | 刘蒙蒙
贾葭在《摩登中华:从帝国到民国》的序言曾提到两个话题,“你往何处去?”“你从何处来?”,两个话题两字之差,给我打开了审视一座城市的两个思维空间,前者侧重城市的现代性,后者侧重城市的历史性,两者角度不同、思路不同,给人的感受亦不同。
最近,2019世界结构大奖揭晓,12个奖项,中国获得5个,分别位于北京、澳门、青岛、淄博四个城市,其中淄博占了2席。若从“世界结构大奖”世界维度审视,淄博可能比较“独特”,比如这次获奖的还有英国伦敦、德国乌尔姆、美国纽约、新西兰基督城等,这些都是世界级名城,包括北京、澳门、青岛,而淄博,相比之下要逊色的多。
△ 英国伦敦(资料图)
或许,这也正是“世界结构大奖”的魅力所在。像我这样的“偏见”,本身也是带着“有色”的眼镜去审视淄博。而这也启发我文章开头的思考,淄博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通过这个思考,不仅看到淄博如何能有“世界级魅力”,也能触碰到淄博对“时尚”“艺术”“国际化”的追求。
笔者曾在《淄博,一座“藏不住”东方美学的城》一文中提到,淄博已经具备了东方美学、人文历史、工业城市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那么如何让这些元素融合,这就是需要“从何处来”中寻找艺术的灵感,也需要在“往何处去”中,用现代城市发展的艺术,规划城市空间……
△ 淄博(来源:淄博文明网)
这里为什么是淄博?
回望淄博往事,对淄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五点:
其一,“沂源猿人”,山东人的祖先在此衍生,之后这里的人类创造了东夷文化,成为齐鲁文化重要源泉,特别是制陶技术的运用,“土与火”的艺术千年延续不断,这为后来“淄博陶瓷”走向世界舞台,留下了浓厚的历史底色。
其二,作为齐国故都,淄博的齐文化的发祥地,“泱泱齐风”延续千年。“骨子里”的齐文化,对这里的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文化艺术、城市美学都留下的“铭文”般的文化印迹。
△ 德建博山火车站站房(来源:澎湃新闻)
其三,春秋战国时期,淄博已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聚集地,重要的冶金、纺织、制车、制陶、漆器制作、铸镜等手工业发展中心之一;在明朝中叶,淄博周村是著名的商业手工业城镇,经“康乾盛世”,得益1904年周村开埠,历经战乱,1949年后复兴,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工商业重镇”。千年以来的商业底蕴,“儒商”在此诞生,淄博的商业精神也在此不断凝聚。
其四,1904年,胶济铁路开通,博山线是胶济铁路的第一支线,然后,铁路并没有带来“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德国、日本相继对淄川、博山煤炭资源的掠夺。“淄博”也随两地煤矿的开发而得名(两地名各取一字,谓之“淄博”),自此,淄博工业加速迈入近代化浪潮之中。
△ 淄博一石化企业(资料图)
其五,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公私合营,淄博工业起步;到60年代中期,淄博从“重工业结构”向“重化工产业结构”转变;到改革开放之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绿色产业结构形成,百年老工业城市正形成“新型工业化体系”。
这五点,基本构成了我们对淄博的初步认知,其实每一点,代表了淄博的多张面孔,多元素的事物印记了淄博。陶瓷、齐文化、商业、工业,每一面孔都能给我们讲述一段历史风云的大戏。如今,当这些面孔碰撞在一起,城市的“艺术之感”便孕育而生。
△ 小米醋博物馆(资料图)
而2019世界结构大奖的到来,把淄博的城市品位提到了“世界级”。转身回望,我们不得不重新去认知淄博。比如,当前山东有“三核”之说,青岛、济南、烟台,这样的认知也影响了城市发展的决策,影响了人们对城市的选择。笔者最为担心的是,对这些认知的固化。
从2019世界结构大奖,或者从艺术的角度,倒推认识淄博,这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这也是突破对现有认知,将淄博提升至“时尚之城”“艺术之城”认知的基本逻辑。回看淄博“从何处来”,对比国际知名城市,如伦敦,淄博有这样的潜力,也有这样的资格。
△ 临淄齐都文化城(资料图)
城市“行走的艺术”
东京大学教授,西村幸夫,在《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中所说,“地方的魅力一方面孕育出住在那里的人们对地方的热爱,同时人们也会逐渐让地方的魅力具体成形。地方培育出当地居民个性的同时,地方特色也会借着地方居民而展现出来”。
淄博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城市的魅力,在淄博人手中不断散发。淄博的魅力在哪?在建筑的精雕、在景观的设计、在环境的珍重、在空间的规划……笔者将这些“魅力”的成形,归结为城市“行走的艺术”,这些“时尚”的元素,因这次世界结构大奖,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
砖雕,与淄博陶瓷“同源”,中国建筑文化的精髓,因陶瓷而生,因齐国古都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建筑艺术。在齐国人烧制陶瓷时,也开始向砖瓦、下水管道、建筑陶方面发展。砖雕就是在齐国殷实的国力、璀璨的艺术之下孕育而生,这也被看成陶瓷与建筑文化的精华。
△ 齐瓦当拓片(资料图)
与砖雕“同宗”,在齐国古都,有我国先秦三大瓦当(秦瓦当、燕瓦当、齐瓦当)之一、最具有写实美学风格的瓦当——齐瓦当,它承载了中国建筑、历史、文化的考古价值与艺术价值。精彩的图案花纹、千年不变的质地,极大的焕发了对淄博“古典与现代”融合的想象。齐瓦当民间收藏第一人王也,曾定义,“齐瓦当是最能代表齐国的图腾崇拜和民俗民风的文物遗存”。
砖雕、齐瓦当、陶瓷,这些既源自民间,又有官方推动的艺术,代表了淄博古老的时尚气质,假如把他们放在现代的淄博,典雅、古朴,同样会焕发淄博独有的城市美学,这也是淄博当下城市建设“到何处去”为之努力的。淄博文化中心,便是这“何处去”的一点。
△ 淄博市文化中心(来源:淄博市人民政府网)
据了解,淄博文化中心,是山东省乃至全国较大的综合性公共文化建筑群,也是体现淄博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品位的地标性建筑。在这里,淄博将太公文化、齐文化、管子文化、蹴鞠文化、诸子百家串联在一体。最为重要一点,淄博文化中心将城市与自然、古老与现代、高雅与世俗融合在一起。这样的融合,与小米醋博物馆、潭溪山玻璃桥一般,建筑既能融入淄博这座城,而淄博的底蕴,也更能凸显这些建筑的艺术气质与时尚之美。
在城市规划上,在今年年初,淄博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位一体”“组群统筹”“全域融合”的发展思路,若从淄博地图上看,宛如石子落入湖中,激起一层又一层的涟漪,将工业、文旅、商贸、自然如棋子般,在淄博地图之上,合理布局,这种城市规划的艺术,在本质上,与建筑、与陶瓷的艺术理念相通,这也是“老工业城市”经过百年工业积累之后,迈向现代大城市、时尚之城、文化之城、活力之城所要思考和为之努力的。
△ 淄博北站(来源:淄博市人民政府网)
淄博未来:“更淄博”
一座城市能不能令人陶醉,让人向往,除了现代工业、服务业的承载,也需要城市艺术、时尚的衬托。淄博已经是一座百年的老工业城市,未来往何处去,不仅是淄博要研究的课题,也是众多如淄博一般资源城市所要研究的课题。而创新、艺术、自然的运用成为中国城市思考的方向。在这一点上,淄博不仅有这样的基础,也有这样的实力,将这些棋盘活。
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任务规定,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II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其中,淄博位列其中。
今年6月,中国社科院与经济日报社共同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7次报告》,淄博排名第43名,在北方城市中排名第9名,省内排名第4名,在其前面的北方城市是:北京(直辖市)、天津(直辖市)、郑州(省会)、青岛、济南(省会)、西安(省会)、烟台、徐州;宜商城市竞争力排名33名。淄博竞争力之强劲,这排名有一定说服力。
△ 淄博市(资料图)
无论是把淄博放在II型城市,还是靠前的竞争力,这些都为淄博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发展品味,储备了条件。而城市“行走的艺术”,便是改变淄博城市形象的关键一环。
除了上文提到的砖雕、齐瓦当、陶瓷等,还有许多元素,正涂绘着淄博。
比如,非遗。淄博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省级非遗项目54项,市级非遗项目172项,县级772项,神话传说、传统名吃、传统戏曲、传统手工艺等等,这些从千百年前“行走”而来的艺术,在如今的淄博依然在“行走”,这些艺术的“遗产”,等待现代艺术的开采。
比如,以齐文化为原点的齐国故都、齐长城。淄博曾是齐文化的原点,这里保留了传承千年的齐文化“原典”,原汁原味的经典,在齐国故都的砖瓦之间,在齐长城的砖石之间,它们镌刻着历史,承载着文化,这不仅是城市“行走艺术”的灵感源泉,也是淄博迈向时尚的底蕴。
△ 齐长城,中国长城之父“最古老”(资料图)
比如,现代乡村与传统村落的同频共振。在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中,截止目前,淄博有25个村入选(第五批11个、第四批11个,第一批3个);以沂源苹果为代表现代、高效农业,以及由此发展成的现代乡村,这些让淄博城市与乡村之间,找到了融合在一起的点,现代与古朴、繁华与淡雅、匆忙与休闲,这些生活的艺术,正在这里焕发。
让一座城市的建筑不再是普通的钢筋水泥,让城市的高度不再以“米”为单纯的衡量尺度,让城市的颜色不再是“灰”的色调,让城市的“行走”不再是冷冰冰的,这便是城市“行走艺术”的价值所在。仔细窥探,这里正在改变。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淄博不仅因“工业”而“更淄博”,也会因“城市艺术”而“更淄博”。■
参考资料:
1.赵郁颖,胶济铁路调查②淄博段:老车站承载着市民盛情[OL].澎湃新闻,2017.5.9
2.看百年间工业发展 淄博工业产值从零到万亿[OL].鲁中晨报,2011.12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