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加坡人会说普通话么?

2019-11-25 11: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图文:审稿-大绿、排版-斯凯勒

封面图:《东游记》剧照

文/柳成枝

去过新加坡的人都应该能感觉到,虽然新加坡人大多讲英语,但许多地方仍能听见非常地道的新加坡华语或闽南话,譬如说小贩中心,也就是新加坡人常说的“Hawker Centre”。

很多新加坡人能讲英语和华语,那绝对与新加坡政府推行的双语政策和“讲华语运动”,有很大关系。

但对许多新加坡人来说,双语政策也好,“讲华语运动”也好,大家在学习的道路上勤勤恳恳(不甘不愿)记下来的华语单词,反而更可能是那些年里,最刻骨铭心的新加坡电视剧对白。

说起新加坡电视剧,大概会唤醒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这所谓的“一代人”不只是新加坡人,还包括了柔佛州的华人。柔佛州是马来半岛最南端的州属,与新加坡只有一海之隔。

从李南星、郑惠玉、范文芳、李铭顺,到谢韶光、周初明、陈澍承、黄文永,哪怕你是不小心提到这些红极一时的新加坡电视明星,许多80后的新加坡人甚至是柔佛州华人,大概都可以跟你促膝长谈一个晚上。

从《双天至尊》、《叱咤风云》,到《阳光列车》、《东游记》、《豆腐街》、《和平的代价》,这些集话题性和收视率于一身的经典电视剧,除了是他们的回忆,还是他们在青葱岁月中读过的华语生词大典。

《东游记》也曾在中国内地播出

而作为2001年前唯一的纯华语频道,新加坡的第8波道(2005年已更名为8频道)承载了太多柔佛州华人和新加坡人的“华语梦”。

在那个网络还不怎么发达的90年代,许多柔佛州华人和新加坡人一样,一天当中最期待的,可能就是搬着小板凳坐等新加坡第8波道晚间播出的电视剧。

那些年,第8波道的标准普通话

新加坡第8波道的华语电视剧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由于新加坡人的口音问题,也为了让国人能更大面积地接触到标准普通话,新加坡电视剧多使用配音的方式播出,如《雾锁南洋》、《三面夏娃》、《早安老师》、《神雕侠侣》、《东游记》、《真命小和尚》等剧几乎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华语配音。

黄文永和向云主演的《雾锁南洋》,这部以南洋历史为主轴的连续剧,无论是画面、造型还是题材,都充满厚重的年代感,现在回看这部剧会有种穿梭时空的感觉。图片来自豆瓣

即使是当年新视(新加坡电视机构的简称,后来更名为“新传媒”)买下版权播出的港剧、日剧、韩剧,也大多是华语配音版本。

以港剧为例,当年TVB收视率最硬核的《壹号皇庭》、《刑事侦缉档案》、《天地豪情》,和亚视的《再见艳阳天》、《我和僵尸有个约会》等剧,都因为电视频道不能采用方言播放的政策限制,而以华语版本播出。

所以在那个年代通过电视频道了解港片的观众,说起周星驰电影,他们脑中闪过的大概是那个欠揍而滑稽的普通话配音“石班瑜”;当你说起欧阳震华时,他们想起的大概也是那个张口吐出普通话的“欧阳震华”。许多人在接触到港剧原版的粤语时,还有些适应不良。

但如果你去过新加坡,你会发现这些早期电视剧的对白或语境,几乎不可能出现在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中,剧中的语言用法对许多观众来说,其实是做作而生硬的,甚至有点类似于港剧场景的既视感。

从简单的称谓如“伯父”、“伯母”,新加坡人大多用“Uncle”、“Auntie”代替,而稍微复杂的成语如“说来话长”、“自欺欺人”、“吞吞吐吐”,你更难从许多地道的新加坡人口中听到。对于新加坡人而言,语言的选择更在于便捷性,“普通话”的运用则更为简单化。

同时,古装剧也成为了许多新加坡人接触中华文化的最佳途径,譬如说《东游记》里的八仙故事、《神雕侠侣》里的金庸小说、《活佛济公》里的济公传奇等等。

这些年,屏幕上的新加坡“塑料普通话”

这个情况在90年代起有所松动,此时的电视剧制作开始实行现场收音,演员的原声一步步取代了配音。这时候本地演员的优势逐渐显现,许多观众开始从90年代中后段的《家人有约》、《金枕头》、《缘尽今生》、环境剧《敢敢做个开心人》等剧集中,慢慢熟悉李南星、郑惠玉、范文芳等新加坡大明星的声音。

而千禧年之际,类似《欲望街车》、《荷兰村》、《家在大巴窑》这些主打Auntie、Uncle、以新加坡小市民生活为题材的草根剧大火,则让新加坡style的“塑料普通话”正式登上了新加坡剧的主舞台。

《家在大巴窑》片段,

听力测试题:视频中是否出现中英文混用的词语?

就像“港普”一样,新加坡“塑料普通话”的精髓,除了发音与标准普通话有差异外,词汇中加杂的英语、马来语、方言也是其特色之一。

譬如以Uncle、Auntie为主角的连续剧中,出现的“kiasu”(闽南话中“怕输”的意思)、“complain”(英语,“投诉”的意思)、“Wah Biang”(语气词,“你怎么可以这样”)等地道用语。

事实上,如果和新加坡电影相比,电视剧在新加坡style这方面还是相当克制的。在《爸妈不在家》、《小孩不笨》、《我在政府部门的日子》等新加坡本土电影中,演员的口音和几门语言交杂的程度,足以让任何一个不是在新马环境下长大的语言天才崩溃。

在一个句子中频繁出现华语、英语、马来语、闽南话、广东话,是新马环境的常态。

截图来自豆瓣电影

《爸妈不在家》电影片段,

听力测试题:前半段小朋友哭闹时说到的“投诉”一词是否用了英文“complain”?

除却电影、电视剧,新加坡华语综艺节目也是其中一个可以快速了解新加坡style“塑料普通话”的平台。早在90年代,以梁智强为核心人物的《搞笑行动》就是在讲标准华语的基础上,玩了很多新加坡style“塑料普通话”的梗,因此大受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第8波道也并非一开始就以纯华语频道著称,80年代以前就曾经出现过许多方言节目。但由于推行了“讲华语运动”,第8波道便有了30多年的方言断层。一直到2016年以后《欢喜就好》、《吃饱没》、《好世谋》等方言节目的重现,这些更local、更real的聊天方式,才再次回到新加坡的电视屏幕上。

《欢喜就好》片段,

难度加分题:主持人说话中换了哪些语言/方言?

结语

时间拨回到1979年,那个时候新加坡语言环境非常复杂,早期的新加坡华人大多来自中国南方,有的讲闽南话,有的讲潮州话,有的讲广东话,新加坡政府在这个华人各自讲自家方言的背景下,推行“讲华语运动”,第8波道也在这样的先天条件下,被赋予了重要的教育意义。

不少中国人选择到新加坡旅行,是因为知道还能以中文与很多新加坡人沟通,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新加坡的华语运动还影响到了旁边的马来西亚,很多来自柔佛的马来西亚华人也是因为常看新加坡的华语电视节目,中文才能张口就来。

END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