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场《雷雨》,有啥不一样?

洪三宇
2019-08-28 11:03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8月27日,茅善玉领衔主演的沪剧电影《雷雨》如期上映。对于底本是一部话剧的《雷雨》而言,这绝不是第一次搬上银幕。而从“沪剧”嫁妆而来的新版《雷雨》,又会有何不同之处呢?

沪剧电影《雷雨》

改编不易

曹禺先生的话剧《雷雨》创作于1933年,发表于1934年的《文学季刊》第一卷第3期。在中国的话剧领域,《雷雨》有着极高的地位。它之所以可以打动观众,是因为作者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剖析了当时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

偏偏过往《雷雨》的影视改编,很难称之为成功。上海电影制片厂曾经在1984年投资拍摄了电影版《雷雨》。这部孙道临导演的影片排出了称得上是当时最强大演员阵容:除了孙道临主演周朴园之外,顾永菲扮演与继子乱伦的繁漪,秦怡饰演鲁妈(侍萍),当时人气最旺的新星、因主演《庐山恋》和《巴山夜雨》而荣获“金鸡”和“百花”双料影后的张瑜扮演四凤,周萍由马晓伟扮演,鲁贵由胡庆树扮演,周冲由钟浩扮演。

电影从1982年开始策划到1984年拍摄完成公映,孙道临多次亲自到原作者曹禺先生家拜访研究改编事宜,上影厂对这次改编也寄予了厚望。可惜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评论界觉得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挑战”,观众也普遍认为电影“戏剧味浓”。或许这是因为孙道临熟悉话剧《雷雨》了,他年少时演周冲,年长时演周萍,年老时又自编自导电影《雷雨》并自演周朴园。他自己也承认,“改编《雷雨》对我原是一种奢望,《雷雨》是我在文艺戏剧上的一部启蒙作品。”

1984版《雷雨》

十多年后,导演李少红又将《雷雨》改编成了电视剧。 作为电视剧市场上的弄潮人,她的作品《橘子红了》、《大明宫词》等深受观众的喜爱,一度使得“李少红”三个字成为了收视率的保证。电视剧《雷雨》的演员阵容同样强大,云集了大陆、港、台的一批大牌明星。台湾当红小生赵文瑄出演周萍,繁漪由资深演技派王姬担任,周朴园一角由香港资深艺术家鲍方演出,四次荣获金马奖影后桂冠的归亚蕾成为了剧中的鲁妈,当时的影视新秀田海蓉出演四凤。偏偏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星光熠熠的团队塑造出的电视剧《雷雨》却遭到了诸多的恶评。

如果说孙道临的《雷雨》是“复刻”话剧亦步亦趋的话,这版电视剧就是在“创作”的路上走得太远。编剧和导演似乎认为,该剧的主要任务是阐释周萍和繁漪的爱情悲剧,而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由于男女两性对待爱情的不同理解和态度……甚至人物的结局也全都颠覆了原著。繁漪没有变疯而是开枪自尽,四凤在触电前被周冲死死拉住。随后,电视剧只是通过简单的字幕交代了人物的最终结局,“两个星期过后,四凤堕胎随鲁妈去了济南,周冲去了北平,周萍去矿上接管了父亲的矿产,而大海在一个风雨之夜离家出走,有人曾在山西太原见到他,而周朴园中风瘫痪”,最后,电视剧居然是在鲁贵哄着中风的周朴园吃药这样一个滑稽可笑的场面中结束。

电视剧《雷雨》

沪剧的印迹

与这些不成功的先例相比,新版《雷雨》有一个不太一样的“母版”,这就是沪剧。在戏曲文化版图里,沪剧大概是离以昆曲为代表的古典戏曲形态最远而距话剧最近的剧种,有的人干脆称之为“话剧加唱”。加上沪剧本就以“西装旗袍戏”闻名,擅长表现近现代的城市生活。《雷雨》之于沪剧,实在称得上是如鱼得水。1934年《雷雨》问世,仅隔四年,沪剧就改编上演了《雷雨》,这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最前卫的现代戏。1959年,上海的六家沪剧团,九大各个流派的明星联袂出演《雷雨》,按时下时髦的话说,这是个“超豪华阵容”,为上海戏剧史留下了一段佳话,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此后半个世纪,《雷雨》屡演不衰,已成为沪剧的经典剧目。在各地方剧种中,沪剧是对《雷雨》改编最为执着和成就最大的,“在全国戏曲剧种中独领风骚, 构成了现代戏曲史上一条独特的艺术风景线”。

沪剧《雷雨》

反观新版的《雷雨》,它就是一部沪剧电影。戏曲电影曾经是中国电影界的一朵奇葩。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源于京剧。而1953年拍摄的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曾在瑞士日内瓦会议期间放映,周恩来总理亲自改写影片放映说明书,称它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至于越剧电影《红楼梦》在1978年重映时,居然前后取得2亿票房(当时票价2毛钱左右),12亿人次观看,可谓空前绝后。

越剧电影《红楼梦》

而新版沪剧电影《雷雨》的主要演员,包括扮演繁漪的茅善玉、扮演鲁妈(侍萍)的陈瑜、扮演周朴园的王明达等人,同样出自2006年版沪剧《雷雨》的原班人马。电影开场的两场戏,就与沪剧别无二致。“说鬼”将四凤的善良软弱表现得细致入微。而“吃药”则表现了繁漪有节制的反抗,周朴园的专制蛮横,周萍的自私懦弱和周冲的天真单纯。片中的“四凤自叹”桥段(“独对孤灯呆思忖,心乱如麻难安宁……”)也保留了沪剧的“原创”。其实翻遍《雷雨》的话剧剧本,完全找不到这段沪剧观众百看不厌的感情戏的影子,那完全是沪剧编导根据四凤的性格情感发展新增加的。

电影《雷雨》剧照

当然,舞台与银幕到底并不一样。沪剧《雷雨》在1959年曾上演了三小时四十分钟,当时的观众并不觉得长,但今天的观众就很难接受了。2006年的沪剧《雷雨》因此压缩到了二小时四十五分钟,时间少了几乎一小时。但这对于电影而言仍然太长,最后电影版的《雷雨》只剩下110分钟。作为代价,鲁贵、鲁大海等次要人物的戏份被大大压缩——以至于原著中猥琐贪婪的鲁贵这个角色在电影中的形象变得非常模糊。不过,好在即便抛开代表戏曲特色的诸多沪剧唱段不论,电影版《雷雨》本身仍旧是一部情节完整的故事片,配上字幕的台词也不会影响不谙方言的观众理解剧情。

影视化的得与失

电影是一种现代化的综合艺术,按照常规它在时间的把握上、道具的筹备上,光、电、声的综合搭配上,自然都比话剧更具操作上的灵活性和方便性。譬如,在新版《雷雨》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对于周公馆的实景拍摄(这是话剧舞台做不到的)。通过镜头切换表现屋内的精美装饰、摆设细节的特写,包括侍萍的照片、古旧的家具,在奢华中营造出了一种繁漪控诉的“监狱”般的窒息气氛。

电影《雷雨》剧照

同样,天空也了一个重要的画面。随着阴云的堆积,气氛越来越显得紧张,最后当雷雨倾盆而下时,人物的悲剧也达到了高潮。当所有人的身世真相最终大白,悲剧命运不可避免行将发生时,周朴园、繁漪、周萍、鲁妈和四凤分别站在舞台不同部位,轮番演唱同样一句“天啊天,为什么”,这本是沪剧《雷雨》中的保留节目,电影中更是采用切换人物面部表情的特写,无疑给了观众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

但与过去的改编版本类似,新版的电影《雷雨》还是难脱话剧底本的窠臼。话剧通常都要遵循“三一律”原则,即所阐述的故事必须要在一天内完成、地点在一个场景内、故事围绕这一个主题展开。电影《雷雨》依然严格按照了“三一律”进行改编,先从一个闷热的上午开始剧情,而结束是在凌晨,整个故事在一天内完成,故事发生地点在鲁家和周家。这样的处理方式还是非常像话剧,无非剧中的个别情节中借助电影中的蒙太奇方式将想象中的情节呈现了出来。譬如,鲁贵“说鬼”一段里,就出现了周萍与繁漪偷情相拥的镜头;而繁漪在花园中与周萍谈话时,也出现过往两人亲密无间的回忆画面。公正地说,即便是这样的电影再创作,也不是这一版《雷雨》独有的。侍萍和周朴园30年前的故事在话剧原剧本里是由侍萍讲述的,而在1984年的电影则改用“闪回”来表现。侍萍的讲述退而成为画外音,并随即消逝,画面首先出现的是当年被赶出家门的侍萍在河边痛苦得想要自杀的场景,下个画面切换到了周朴园的新婚画面,这样的对比蒙太奇手法用镜头语言将原剧本的“过去事件”呈现在观众面前。偏偏这样出彩的镜头在新版《雷雨》中付诸厥如,又回到了与原著相似的处理方式。

电影《雷雨》剧照

实际上,在原著中,曹禺对《雷雨》的序幕和尾声是相当重视的:在“序幕”中,曹禺交代了剧情结局。作为悲剧结尾,话剧《雷雨》第四幕仅仅交代四凤、周冲触电而亡,以及周萍的自杀身亡(这在新版电影《雷雨》里都有展现),但观众并不了解其他人物的结局。只有在《雷雨》原著的“序幕”和“尾声”中,作者才通过两个修女的对话透露了故事的整个结局,很好地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期待心理。但是历来的导演们,从来不注重曹禺的感觉,致使《雷雨》的序幕和尾声几乎没有被搬上过舞台与银幕,这样的做法曾经使得曹禺非常失望:“《雷雨》被斫去了‘序曲’和‘尾声’,无头无尾,直挺挺一段躯干摆在人们面前。……果若一味凭信自己的主见,不肯多体贴作者执笔时的苦心,便率尔删除,这确实是残忍的。”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新版《雷雨》同样如此——故事在强烈的悲剧震撼感中戛然而止,熟悉原著的观众,恐怕又一次会为之感到遗憾。

    责任编辑:程娱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