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门德尔松:超级富二代作曲家的音乐人生

2019-06-24 17: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我和同桌翻阅音乐史课本,讨论哪位音乐家最帅。我们都觉得毫无疑问,肖邦最帅。但前桌的女生转过头,一脸不屑说,你们一定没看到门德尔松!接着我们对着她那张门德尔松的肖像不约而同发出了一阵尖叫。

门德尔松的俊美和肖邦不太一样,肖邦的形象鲜明,而门德尔松几乎是隐匿的,他脸上有一种遥远的神情,仿佛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在那个时候,我们还不知道他是史上最著名的富二代作曲家,也不知道“高帅富”这种说法。那时候我们用一个词概括门德尔松:完美。完美到了遭老天嫉妒,三十八岁英年早逝了。

在维基百科上搜门德尔松,会跳出来四位门德尔松。一位是摩西·门德尔松,德国启蒙时代的哲学家,他是音乐家门德尔松的祖父。一位约瑟夫·门德尔松,德国门德尔松银行(Mendelssohn & Co)的创立者,他是门德尔松的父亲。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1847),才是我们的主角,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还有一位范妮·门德尔松(1805—1847),她是一位女性,德国钢琴家、作曲家也是门德尔松的姐姐,音乐史上最著名的女音乐家之一。可见门德尔松和他姐姐,不但是富二代,还是文三代。但如今看来,哲学家祖父和银行家父亲都不及音乐家门德尔松的名字流传更久远。

为了做古典音乐节目,我搜集了不少音乐家的传记文献。我发现,传记最多的是肖邦,多到读都读不过来。他三十八岁的一生中有那么多值得书写的故事吗?大概因为他的女朋友是名噪一时的乔治桑,金风玉露相逢相知的故事,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偷窥欲,何况这位女作家又特别擅长记录他的生活琐事。而我想写一篇门德尔松的文章,竟找不到好的传记,要知道他当时是音乐界的风云人物和行业权威,堪比我们那个时代的卡拉扬,为什么记载那么少?在那个年代,李斯特已经知道绯闻就是知名度的一部分。从长远来看,绯闻、情路坎坷、精彩跌宕的生活,对于名人来说其实相当于勋章。

大概是因为门德尔松出身贵族。西方贵族的信条,是低调、谦逊、教养、自由和社会责任。他断不会闹出沸沸扬扬满城风雨的私生活传奇。

“门德尔松”这个词,在德文里面是“幸福”的意思。相比其他音乐家,门德尔松确实是一个幸福人,他的一生就像他的乐曲标题—平静的海洋和幸福的航行。他不像贝多芬,与命运搏斗,也不用像巴赫莫扎特那样,为了谋生去演奏和作曲,他只要凭兴趣工作生活。他的一生是平静明朗的古典风格,他音乐中的明快、华丽与典雅在其他浪漫派作曲家身上也非常罕见。他的音乐风格,波澜不兴的人生,都与他贵族的生活环境有关,显赫低调的家族,某种程度上也是保守、谨慎、循规蹈矩的。门德尔松代表了那个阶层的品位和艺术风格:优雅、高贵、温和、宁静、纤细。他是浪漫主义潮流中的古典主义音乐家,只是这样平静的艺术风格缺乏内在冲突和蓬勃生长的力量。

门德尔松最广为人知的乐曲,也是如今全世界演奏最频繁的乐曲,就是《婚礼进行曲》。《婚礼进行曲》来自他的戏剧《仲夏夜之梦》的配乐。

《仲夏夜之梦》是门德尔松十七岁的作品,如今被大家看作他的代表作。十七岁就已经写出了代表作,而且流传至今,他真是一位早熟的天才,人们把他称作十八世纪的莫扎特,门德尔松自己不以为然。而这说法就像一个预言,他真的像莫扎特一样,早熟而早夭。别人还在考音乐学院的时候,他们已经写出了传世之作,或许因此,他们要为早熟付出早衰或早夭的代价。

其实门德尔松写过两首《仲夏夜之梦》。1826年,十七岁时他写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是一首独立的序曲。又过去十七年,在1843年,他为《仲夏夜之梦》写了整部戏剧配乐。《婚礼进行曲》选自1843年的那一版,在里面的第十段,也就是剧中所有的阴差阳错都过去,有情人终成眷属时候的那段奏乐。这首婚礼进行曲一共只有四分钟,新人从红地毯那边走到这边,四分钟当然不够,所以如今我们的婚礼进行曲是把门德尔松和瓦格纳的主旋律结合起来播放,还得把节奏放慢一些。

《仲夏夜之梦》序曲,这首十七岁少年的作品,就像门德尔松的才华一样浑然天成。我每次重听,都会为它的灵动而倾倒。即使是少年时代的作品,我们依然能够听见门德尔松成熟的曲风和音乐造型手法。比如说作品里面有精灵仙女,也有皇后凡人,表现精灵的音乐是一大串跳跃的音符,全部小提琴都用跳弓演奏,立刻把我们带到了月光下的仙境,接下来我们听到一个温柔的爱情主题,音乐变得真挚而朴素,那是属于人间的爱情。

在此之前,序曲都是为音乐的主体部分服务的。比如歌剧序曲,序曲与赋格,序曲在前面就像一首暖场曲,而门德尔松发明了一种体裁,叫做音乐会序曲,是把序曲作为独立的管弦乐曲来演奏,后来德彪西也写过类似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浪漫派音乐家不喜欢遵守前人的音乐形式,他们喜欢自己发明新的音乐体裁,肖邦发明了夜曲,舒伯特发明了艺术歌曲套曲,李斯特发明了交响诗,门德尔松发明了音乐会序曲。

这首序曲太知名了,以致后来的全本配乐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其实那里面不乏经典的乐段。全本《仲夏夜之梦》既不是歌剧,也不是舞剧,而是一部戏剧配乐。戏剧配乐和歌剧有什么区别吗?当然是不一样的。在歌剧里面音乐是一种叙述的语言,而在戏剧配乐里面,音乐作为伴奏和烘托,不做叙述。这种体裁大概只能产生在英国,德国人擅长音乐和哲学,而英国属于莎士比亚,是戏剧和文学的国度。英国人保守阴沉,讲究实际,这样的性格不适合搞音乐,在古典音乐的黄金时代里英国一直没有出现国际级的音乐家。英国在历史上数得上来的音乐家,有巴洛克时代的天才作曲家珀塞尔,而他写的主要也是戏剧配乐。

当时英国本土没有出色的音乐家,门德尔松又是来自德国的最知名的音乐家,年轻英俊,温文尔雅,符合英国人心目中的绅士风度。门德尔松银行在英国的口碑也很不错。到英国没多久,从皇室到群众,老老少少都非常迷恋他,把他当国宝,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门德尔松写了不少描绘英国风情的乐曲,像《第三交响曲“苏格兰”》《芬格尔岩洞》。

回到《仲夏夜之梦》序曲。门德尔松十七岁写了这首乐曲,可见他的文学修养也非常好,少年时代就已经熟读莎士比亚作品。那是1826年夏天,莎士比亚喜剧的德文译本在英国推出新版,十六岁的门德尔松和姐姐范妮完全陶醉在这部《仲夏夜之梦》中。在门德尔松姐弟的成长中,可以看见西方贵族培养和教育孩子的方式,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富养。除了全面的音乐课,包括钢琴演奏、作曲、音乐理论、即兴演奏之外,还有文学课、美术课。姐弟俩阅读聆听观赏的,都是最好的经典作品。门德尔松十七岁就能够成为一位成熟的音乐家,与这种教育和熏陶不无关系,在他后来的音乐中,我们可以看见早期的教育带给他的终生好品位,他的音乐一直是优雅、明朗、自然、均衡的,没有造作浮夸,没有无病呻吟,在浪漫主义的各种夸张思潮和缤纷现象里面始终保持独立和清醒。

门德尔松的音乐灵感

如今翻阅门德尔松的传记,确实找不到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也不见他的情感波动与流露。他总是温文尔雅的,举重若轻的。

我能够搜到的一点非同寻常的蛛丝马迹,是门德尔松和他姐姐之间的暧昧感情。门德尔松最爱的女人,竟然是他的姐姐。当然这和乱伦没有关系,和爱情也有区别,但范妮是他生命里最重要的女人。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个重要的人,一个影响最深刻的人,这个人可能是父亲、兄长、朋友,也可能是敌人、冤家。对于门德尔松,这个人是范妮。他是看着姐姐弹琴才爱上音乐的,姐姐陪他四手联弹,与他同读一本书,做他写的曲子的第一位听众,姐姐的意见是最重要的。范妮其实称得上是历史上最好的女音乐家了,但在那个年代,她那样贵族阶层的淑女不适宜做职业音乐家。范妮出嫁那一段日子,门德尔松才知道她对于自己有多么重要,那几个月他忽然变得消沉厌倦,父亲察觉了他的变化,赶紧遣他去欧洲各地旅行散心。他后来持续一生的旅行,就是从那时开始的。而范妮嫁到了新家,她的钢琴边上始终只摆着一张椅子,那是属于门德尔松的座位,她作曲完全是为了给门德尔松听,有了他这样的天才,她不需要其他听众。

后来他们一直通信。除了给姐姐写信,门德尔松从没有说起过他的这段感情。

直到姐姐去世的时候,他听到消息,忽然昏倒在地。也是在那一段时间,一向稳静的音乐家陷入不可自拔的虚无感,怀疑人生甚至怀疑音乐,音乐到底有什么用处呢?还不如厨师和鞋匠更实在呢。现在看起来他大概是到了中年危机。范妮去世之后没多久,门德尔松也去世了,死于同一种疾病:脑中风。

范妮出嫁,范妮去世,只有在这两件人生大事里面,门德尔松方才暴露了他的感情。一个人的感情世界实在是他精神世界的深井,谁会想到他这样平静幸福的人,竟有如此压抑的情意。也令人感叹,人与人之间总是有一些难以说清不可解释的缘分。或许就是这一份不可实现的感情,让他懂得了爱情与人生。心理学家说,凡禁忌之处,必有欲望。真正的爱情,或者说持久不泯的爱情,往往发生在不可能的关系里面。

像我这样的音乐作家喜欢逮着门德尔松这个人生裂缝做文章,因为他太安静太无缺了,这样一个八卦忽然就让他的感情有了纵深和复杂的可能,几乎可以用它来解释他那些优美的音乐是从何而来的。在浪漫派音乐家里面,门德尔松属于古典风格,他的曲调比浪漫派的简短紧凑,他的情感比浪漫派的内敛中正,但他毕竟是浪漫主义时代的艺术家,在他的音乐中,最终是情感的力量冲破古典格式真正抵达了人们的心灵。真挚的情感与古典风格的理想融合起来,达到真挚朴素的美感,才是门德尔松的音乐流传百年的真正原因。

是那些优美的音乐,让门德尔松至今为人传颂。比如《乘着歌声的翅膀》《威尼斯船歌》《无词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d小调第一号钢琴三重奏》。从门德尔松的作品目录里面看,这些乐曲是不起眼的。门德尔松这样贵族阶层的音乐天才是有使命感的,他写了大量的交响曲,涉猎宗教清唱剧与康塔塔,试图复兴巴赫与贝多芬的德奥音乐传统。但是时间选择的,却是他那些优美而轻松的曲子。这大概取决于他的性格,没有人比他更胜任优美文雅的风格了。

门德尔松曾经说,音乐能给灵魂带来千般好处,是语言做不到的。或许因此他发明了“无词歌”,这又是一种门德尔松首创的音乐体裁,一种钢琴独奏曲,它的标题就像是一种赞美,赞美它的曲调如歌曲一样优美抒情,而它没有歌词作解释,因此命名为“无词歌”。无词歌集共48首,优美抒情,结构精致,至今广为流传。这些无词歌都无词也无标题,后来因为喜爱,人们为之冠上“春之歌”“纺织歌”等等标题。

在这些无词歌里面,最著名的有《威尼斯船歌》,里面包含三首威尼斯船歌。编号分别是op.19,NO.6;OP.30,NO.6;OP.62,NO.5。门德尔松曾经到意大利旅行,写下著名的第四交响曲“意大利”。在威尼斯,刚朵拉船夫的歌声令他迷醉,后来他以此写作“威尼斯船歌”。“船歌”在古典音乐里面已经成了一种独立体裁,肖邦写船歌,奥芬巴赫的轻歌剧《霍夫曼的故事》里面,最著名的就是船歌。船歌的风格自然是轻松荡漾的,如何才能让音乐荡漾起来呢,那就需要节奏了,基本上所有的船歌都采用6/8拍或12/8拍,强弱弱,次强弱弱,这个节奏本身就是模仿水波荡漾。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用小调式,温柔舒展,诠释水城的浪漫气息,其间巧妙交换织体形式,和声风格古典,没有太多转调或离调的复杂和弦,听来像门德尔松的风景画那样温柔静谧。

它们得以流传的秘密,是因为完美的旋律。

这些旋律和《乘着歌声的翅膀》《d小调第一号钢琴三重奏》《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一起,揭示了门德尔松是一位天才,即使缺乏深刻乐思和宏大叙事,也毫不妨碍他作为一位旋律天才。在十九世纪,旋律是检验音乐天才的唯一标准。旋律也可以给音乐家分出等级。有些好旋律反复斟酌至不露痕迹,有些好旋律来自鉴赏力的反复衡量,门德尔松的旋律却是横空出世的,好像不必积累和酝酿,就这么下笔如神助,珠圆玉润,浑然天成,因此也难以用作曲技术准确解释。只觉得这样的音乐就是人们爱生活、爱每一天的理由,而我们这些人义无反顾走上音乐道路,也是因为自童年开始被这样的旋律激励着。

如今这首《d小调第一号钢琴三重奏》成为室内乐组合的代表曲目,只要是演奏家们组重奏,它必然是首选曲目。舒曼曾经夸奖它是“贝多芬之后最伟大的钢琴三重奏”。第一乐章,激动的极快板,是一首遵守传统的奏鸣曲。大提琴奏出哀愁的情感丰富的第一主题,动听而清晰,让人印象深刻,它几乎就是这首作品成功的主要原因。第二主题,仍旧在大提琴,气息更洒脱明朗。奏鸣曲的发展部是典型的门德尔松风格,除了两个主题,新加入一些流畅的旋律,以对位法编织起来。娴熟的对位法暗示了他是巴赫和贝多芬的传人。

第二乐章的行板是门德尔松最甜美的乐章之一,再现他的无词歌风格,中段采用一首可爱的歌谣,之后静静终止。

第三乐章叫做谐谑曲,结构采用变形的回旋曲,让人想起《仲夏夜之梦》里面最开始的那一段精灵之舞,钢琴奏出愉快的回旋曲主题,其中的副主题交由小提琴演奏。可见在三重奏里面,作曲家需要考虑三件乐器如何平衡的问题。

第四乐章是很快的快板,也采用回旋曲结构。钢琴奏出节奏活泼的第一主题,弦乐做对位发展。在这段曲调的回旋中穿插入钢琴和大提琴的两段副主题。

如今我们听到最多的门德尔松的作品,一定是他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因为如今所有的小提琴演奏家、小提琴明星都以它做代表曲目。这两首代表作,都印证了在十九世纪,旋律是检验音乐天才的唯一标准。作曲技术可以学,但这样美好的旋律就是来自天赋,来自神助。门德尔松虽然三十八岁早逝,业已留下如此美好隽永的旋律,此生无憾。

这首小提琴曲为什么流传那么广?因为好听啊。

听到第一个主题那样的曲调,是会让人产生幸福感的,这是音乐史上最著名的旋律之一,一段激越而充满诗意的旋律,起伏舒展,其中有热情,有壮志,有感伤,也是浪漫派的典型风格。这个主题后面不断延展与丰富,时而以乐队演奏,小提琴做丰富装饰;时而是华丽片段;时而是完整的旋律乐句。

和舒曼类似,门德尔松乐曲中的过门都是十分优美的,每个小段落都如此美妙,这是它如今在音乐舞台上长盛不衰的原因。经过一个单簧管的动听过门之后,引出了单簧管和长笛一起吹奏的第二主题。相比之前第一主题的激情高昂,这个主题有点多愁善感,两个主题共同塑造了奏鸣曲的格局。浪漫主义作曲家的特色就是他们喜欢写旋律,喜欢在大型作品中塞进好听的旋律,在后面门德尔松又来了一段给小提琴发挥炫技的装饰乐段。

第二乐章的慢板,C大调,采用类似船歌的6/8拍,这一慢板的抒情甜蜜让人想起门德尔松的无词歌。

第三乐章,是最后的乐章,音乐愈加灿烂。这一乐章的评价也非常高,除了音乐织体绚丽,结构也非常紧凑,体现了门德尔松过人的作曲功底。一开始是以热闹的管弦乐和定音鼓的强奏揭开序幕,独奏小提琴奏出绚烂耀眼的第一主题,之后管弦乐再次出现,演奏轻快的第二主题。到了发展部再现一段新的庄重典雅的旋律。后面是再现部,在独奏小提琴半音阶下降与上升的断奏之后,在发展部那个庄重的旋律中,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第一主题。这一乐章丰富而缜密,纵横有序,直至独奏小提琴华丽的尾声结束。

本文摘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靠谱:穿T恤听古典音乐》,田艺苗/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