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最高级的身体展示

2019-06-14 07: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今年3月,葛姆雷在意大利顶级博物馆——乌菲齐美术馆的个展开幕,一条对他进行了专访。(04:59)
英国国宝级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

以自己的身体为原型、铸造人体雕塑而闻名。

他把人的身体看作一个空间,

一个可以投射人的想法和感觉的空间,

并对此进行了长达46年的身体雕塑探索。

 

 

 

他的一个个人形雕塑,不仅在美术馆里展出,

更出现在纽约、伦敦、香港等大城市的街头,

高楼大厦的楼顶,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

被路人触摸,被涂鸦,被车撞;

也出现在广袤的大自然中,

经受日晒雨淋,时间洗礼……

今年3月,葛姆雷在意大利顶级博物馆——

乌菲齐美术馆的个展开幕,

一条对他进行了专访。

撰文 | 陈子文

 

安东尼·葛姆雷在乌菲齐美术馆接受一条专访

今年3月,葛姆雷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个展开幕,我们在乌菲齐美术馆和他碰面,并进行专访。和3年前在北京见面时相比,安东尼·葛姆雷看起来没什么太大变化,穿着永远是最朴素的基本款,椭圆框眼镜,亲切谦逊。

因为重感冒打着喷嚏的葛姆雷,依然认真思考、谈论每一个问题。

 

 

意大利佛罗伦萨领主广场乌菲齐美术馆外

在乌菲齐美术馆,与古代雕塑对话

乌菲齐美术馆,收藏着世界上最重要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这是乌菲齐第一次将一个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和馆藏古典大师们的杰作,放在同一展厅展出。

这次展览,有三件葛姆雷的身体雕塑,融入在乌菲齐的藏品中。

“在乌菲齐美术馆做展览,我想把人的身体带回艺术里,但是用一种不同的方式,不同于乌菲齐馆藏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大师的作品。”

从美术馆外的广场,就远远地看见有个“人”,站在乌菲齐建筑顶层的边缘,俯瞰着地平线。一个小小的身体,立在没有尽头的天空。

 

 

另一件人体雕塑,在乌菲齐美术馆的二层,被古希腊古罗马雕塑环绕。它安静地站在窗边,望向窗外的阿诺河。

“它背对着这些馆藏雕塑,而朝向自然。我想探讨文化之美和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

 

在同层一个暗黑的小房间,葛姆雷的砌块人体雕塑躺在地上,呼应卧躺在大理石基座上的古罗马雕塑《雌雄同体者》。

 

“在100年前,人们坦然接受自己与生俱来的生理性别,而现在越来越多人认为,我的生理性别与我实际的性别认同无关。我想在性别和死亡之间展开对话。

这具分裂成碎块的身体,与大地紧密相连。性别不重要,人的身体只是细胞的聚集。”

 

在乌菲齐美术馆另一侧的独立展厅中,则是葛姆雷几十年来创作的不同材质、形态各异的身体雕塑。
一个剑桥“学霸”的东方之旅

安东尼·葛姆雷是一位雕塑家,也是一位爵士。

2014年,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授予他爵士头衔,获大英帝国勋章。

此外,他的身份还有:

特纳奖获得者(TurnerPrize,1994),日本皇家世界文化奖获得者(2013),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员、剑桥大学荣誉博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大英博物馆理事……

为葛姆雷这次乌菲齐展览画册撰写文章的,是中国的艺术评论家沈奇岚,她把葛姆雷的雕塑理念,和东方哲学联系在一起。

青年葛姆雷

1968年,英国摇滚天团披头士,到印度北部进行了一次灵修之旅,被媒体大范围报道,掀起西方对印度灵修的关注高潮。

当时剑桥大学的学生葛姆雷,听了披头士成员乔治·哈里森的一首歌《Within You Without You》,那是他第一次听到用印度锡塔尔琴演奏的音乐,心生向往。

安东尼·葛姆雷小时候的家庭合影(前排右2)
少年安东尼·葛姆雷

葛姆雷1950年出生在英国一个富人家庭,母亲是德国人,父亲有爱尔兰血统,全家信奉天主教。家中7个兄弟姐妹,他是最小的那一个。

高中毕业后,他进入剑桥名声最响的三一学院,学习考古学、人类学和艺术史。

1969年,进大学后的第一个长假,他便去印度待了几个月。1971年一毕业,他又迫不及待,踏上印度之行,一去3年。

青年葛姆雷

葛姆雷师从佛教老师葛印卡,学习内观静坐(Vipassana),全神贯注于身体感知。这段经历,启发着他对“身体”的不断思考。

“我其实是被学校过度教育的,就在30岁生日前我还是个学生。而在印度,是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每天静坐16个小时,就为观察。我觉得在印度学到的,比那么多年的学校教育更多。”

那期间,葛姆雷也游历了印度的村庄城镇,那是与英国完全不同的景象。过嬉皮士一样的生活,研习禅修,饱览优美静穆的古印度佛像雕塑,这段经历,洗刷着他原生家庭和天主教留下的烙印。

葛姆雷年轻时在工作室

 

《安睡之地》Sleeping Place1973

1973年回到英国,葛姆雷用最简单的方式做了人生第一件雕塑:他请朋友躺在地板上,给她盖上一层浸染了石膏的旧被单,把被单包裹着的身体转化为雕塑。

“在印度时,在清晨的火车站、加尔各答的街头,可以看到不少贫苦的人裹着一层被单在睡觉。这层被单外的世界是嘈杂的车水马龙,被单包裹内却是一个私密空间,如此安然。”

这个图像一直一直印在葛姆雷的脑海中,使他对人的脆弱、人的身体和生存空间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

24岁的葛姆雷,从此决定做一个雕塑家。用身体做雕塑作品,用作品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并让观众来参与。

把身体看作空间,

46年探索身体雕塑的无限可能

安东尼·葛姆雷后来进入斯莱德艺术学院(Slade School of Art)学习雕塑,在那他遇到了一生最重要的伙伴、助手、恋人,也是他后来的妻子——艺术家Vicken Parsons。

 

创作过程

1981年,在Vicken的协助下,安东尼·葛姆雷开始以自己的身体为原型做雕塑。

先用布包裹赤裸的身体,涂上厚厚的湿石膏,干透以后再割开(葛姆雷现在身上还留着当时的刀疤),拼出人形模具,然后用铅铸成雕塑。

早期用石膏进行雕塑模型制作
后期电脑扫描身体进行雕塑模型制作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我要用自己的身体作为雕塑原型?因为我的身体就是我在这个世界里,唯一的渺小的居所。”

他觉得身体应该被当作一个空间来看待,一个可以投射人的思想和感觉的空间,这个空间也邀请人们去思考,去感受,去互动。

葛姆雷对此进行了40多年的探索,和持续旺盛的创作。

40多年来创作的不同材质、姿态各异的人形雕塑

到2019年初,他以自己的身体为原型,创造出一个宏大的雕塑库:70多个系列、700多种不同材质、姿态各异的雕塑。(数据参考工作室官网存档的作品,实际数量会更高。)

 

《房间》(ROOM)1980

这次在乌菲齐美术馆展出的《房间》,是葛姆雷的早期作品。他把身体作为一个建筑空间来探索。把自己的一整套衣服,衣、裤、鞋、袜等剪成8毫米宽的连续丝带,围合成一个6㎡大小的“房间”。这看起来像一个拳击竞技台,也是生活的空间。

 

 

《三种方式的铅铸身体雕塑》系列(THREE PART LEAD BODY CASE WORKS)1981-1984

这系列作品,是葛姆雷最早的以自己的身体做的雕塑,每组3个人体,看、听、闻;躺、坐、站;说话、思考、行动。

 

《延伸雕塑》系列(EXTEND)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