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王劲松:敢于拿专业和生命去创作,这是演员的基本素养

澎湃新闻记者 杨偲婷
2019-05-23 14:42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狼人是什么意思,他们说我是铁狼?为什么说我是狼呢?”

采访开始前,王劲松先聊起了最近的疑惑。

电视剧《破冰行动》取材自真实案件,讲述了缉毒警察不畏牺牲,拼死撕开当地毒贩织起的错综复杂的地下毒网,为“雷霆扫毒”专项行动奉献热血与生命的故事。该剧一播出,以不注水的紧张情节,非脸谱化的精彩表演,赢得观众赞誉。但同时,剧中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和迷雾重重的身份,让观众猜不透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唯有王劲松扮演的“林耀东”,一出场就被大家“认证”:大反派无误。年轻观众戏称:这是只“铁狼”(注:狼人是《狼人杀》卡牌游戏中的反派,术语中“铁狼”则表示“铁定是狼”)。

王劲松饰演林耀东,一出场就被大家“认证”:大反派无误

开篇第一集,林耀东的出场就出超乎寻常。警察雨夜抓捕,陷入毒品村千人围堵,枪掏出来都震慑不住众人,而王劲松扮演的族长“林耀东”一出场,一声“东叔到!”雨伞下款款走来的儒雅男人,就让上千人规规矩矩地让出一条道儿来。整场戏他就三句话,十三个字,语气平常,却有股说一不二的气势。

“不用猜了,这就是大反派的气场”,有观众这样评价。

从业几十年,王劲松塑造的经典形象很多,《大明王朝1566》里的杨金水,《北平无战事》里的王蒲忱,《琅琊榜》里的言阙,《军师联盟》里的荀彧,每一个都令人难忘。而公安题材剧他更是演了不少。王劲松直言,现在的公安题材剧很多喜欢加“佐料”,总得有些男欢女爱,公安题材剧变成了爱情公安剧,“但这个剧不一样”。

《大明王朝1566》里饰演杨金水

《北平无战事》里饰演王蒲忱

当初一看《破冰行动》的剧本,王劲松就被这个故事抓住了。“我们现在很多剧本因为时间仓促,都是应景的东西,没有那么细腻,但这个剧本的骨架,人物关系建立得很充分。”

王劲松说,自己现在挑选剧本的标准,除了好的剧本,优秀的团队,多了一条“我力所能及”。在他看来,演员一定是有范围的,“凡是在新闻报道中说一个演员什么都能演,这一定是不真实的。如果一个演员他自己这么说,他已经快飞起来了。”

比起范围,王劲松更重视深度。“毒枭”这样的人物形象,王劲松演过一二,但每一个人物,他都要求自己“不能重复”。“涉毒剧我演过几部,并且剧里正反人物我都演过,我最不愿意模仿别人也不愿意重复自己。这些人物一定不能是同一个性格,同一种做派,即使是儒雅,也是不一样的儒雅,这是我的原则。”为了塑造“林耀东”这个人物,王劲松对故事原型案件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做了大量的功课。如今离拍摄已过去近一年,他依然能随口说出案件中村落的历史背景,涉案人数,缴获毒品数量,原料数量。对当年案件的纪录片何时在哪个平台播出都一清二楚。在他看来,功课是必须要做的,即便用只用了一小部分。“你要了解这个事情真实发生的过程,他为什么能强大到这种地步?我们在电视剧里要表达什么?”

王劲松要求自己在《破冰行动》里的扮相——衣服下摆要长

王劲松对人物的创作着眼于细节。常规来讲,影视剧中服装会把上衣做短一点,裤子做长一点,这样在镜头里会显得演员比例好一点,腿长一点。但王劲松就向服装组提出:衣服要长。“我就要衣服得长,不要腿长,没有意义,腿长他走路重心高,显得不稳重。上衣长的时候呢,这个人重心低,特别稳,每一步都是稳稳地在走,这才是林耀东。”在他就看来,敢拿掉修饰性的东西,最真实的贴近角色,才是职业演员。

“文艺作品一定是要有社会良心,我们创作电视剧一定带着是非观念,带着社会良心去做的。”王劲松认为,《破冰行动》的创作,改编自建国以来涉毒规模最大的真实案例,发人深省,是对无数缉毒一线公安干警流血牺牲的致敬。“之前我还没有看到电视剧中表现以吨计算单位的制贩毒案件。这说明新形势下的缉毒工作更严峻更危险,毒品是全人类的大敌,我们的禁毒工作也在承担一个大国的重任和担当。”

而谈到这份责任感,王劲松回忆,《破冰行动》拍摄时,正赶上广东最闷热的季节。第一集雨夜抓捕那场戏是在大雨中拍摄了两个通宵,而刚落地的水就被蒸发成了水蒸气,整个拍摄场地成了个大蒸箱,光一打,空气中甚至出现了彩虹。再加上蚊子肆虐,更是难熬。然而在场的上千群演,从始至终,秩序井然,没有一个人落跑。故事的原型“博社村”案件,在当地人尽皆知,一听说《破冰行动》是拍这个故事,当地群众都怀着尊敬之心,尽力配合,没有一人因苦累蚊虫叮咬半途离开。他在现场拍下了那道彩虹,留在了自己手机里。

留在王劲松手机里的那道彩虹

问到王劲松“如果不做演员,会想做什么”,他十分肯定地回答:“什么也做不了,我只能做演员。”

“表演,入门之后,会发现越来越难,甚至越来越恐惧,越来越觉得能力有限。你想得越远,你越达不到,你想得越深,给自己带来的就难度越大。为什么要对服(装)化(妆)有要求,因为害怕我们自己塑造得不够圆满,所以需要这些来辅助表演。包括对手演员也是相互的,如果对手演得好,我比他还高兴,他演得不够,我比他还着急。”

采访时,王劲松在泡茶,用的一把紫砂壶,名为秦权,王劲松跟记者讲了讲壶型名称由来。“权”是秦统一度量衡时用的标准,“这就是标准,是砝码。”伴着茶香,王劲松聊表演,聊对行业的看法,对年轻演员的期待,娓娓道来,不徐不疾。说道对《破冰行动》导演傅东育的看法,他说“他是一团火”,在现场总像火焰一样,给大家带来能量和热情。而看自己,他觉得是茶。“懂的人才能喝明白。戏,也一样,尊重观众但不能指望所有人都全懂,看热闹给他热闹,一万个观众有一个全懂了,这个角色会留着他心里,那就值了。”

《破冰行动》在央视八套开播那天,王劲松选了九张剧照发朋友圈,其中有他尊重的比他年长的演员,有年轻演员,有合影,最后才是自己,却是一张背影。他写道:“感谢导演,感谢优秀的团队,感谢真正的演员。”

导演傅东育在深夜回复他:“你是如此有敏锐灵感的演员,我期待你更为肆意的表达......”也许他们的合作还不过瘾。

《破冰行动》剧照

【对话】

敢于拿出专业和生命去创作,这是演员的基本素养

澎湃新闻:《破冰行动》一开篇,虽然你出场的时间比较短,台词也极简练,但已经将塔寨村和警察之间的紧张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先聊聊对林耀东这个角色的认识吗?

《破冰行动》里虚构的东山市塔寨村是有原型的

王劲松:这个人物的原型,他没有多高的学历,更没有多高的武功。但他的影响力和威望在整个族群里是非常高的。以前我们表现毒贩,都是黑社会式的暴力团伙,境外的都有24小时有持枪警卫,和这个“村官”不符。在这个案子中,全村有100多个加工点在制毒贩毒,毒品以吨计算。这个村落有14000人,加上外来人口20000多人,那么大一个村落,一个有历史的族群,抛弃了耻辱、是非,做人底线,集体制贩毒,这不是武力能做到的,它得有个说一不二的“领袖”,这个领袖是蔡东家,剧中就是“林耀东”。又给了村民和族群带来了什么?他带来了金钱,村里人走出去昂首挺胸,为什么?富啊。但从他们身上拿走了什么?拿走了人的灵魂!羞耻感,做人的是非观。

钱波饰演林水伯,水伯为了帮儿子戒毒而亲身试毒。

剧中林水伯,毒品把他这样一个优秀的、受人尊重的人民教师变成一个吸毒者,像个乞丐一样丧失尊严,这是最能震撼人的。

林耀东有代表性。广义来讲,就是今天,中国在一个快速致富的道路上,我们必须保留什么?我们不能因为金钱而失去法律意识和我们的道德底线。

澎湃新闻:一般来说,宗族观念强的地区,宗族内部的道德评价体系是很严苛的,但反而这个故事里,道德感被集体抛弃了。

王劲松:它有它的历史成因,在这个地区,致富道路上种种尝试都不成功。在制毒之前,这个村子里很多人靠收废品过日子,背井离乡,可能能温饱,但没有尊严。封建的宗族礼教是告诫子孙要光宗耀祖,要体面,要出人头地,很质朴的想法就是要富裕,但他们把路走歪了,钱带不来尊严!

《破冰行动》开篇第一集,塔寨村村民干扰警方执法

澎湃新闻:林耀东这个角色,外表上跳出了大家对村主任、毒枭的刻板印象,你在这个角色的塑造上做了哪些准备呢,包括外形上?

王劲松:难点你已经说出来了,他已经不是我们以往理解的毒枭形象了,他的外表是慈祥的,他是受人尊重的,一言九鼎的,他不仅是村干部,他还是族长,他要的不仅仅是钱,他掌握在手里的是每一个族人的灵魂,他是“冰毒教父”。我不想把这样的人三七分,有好有坏,他不配,他就是一个罪人,一个恶人。但恶人也绝不把恶写在脸上。现在很多观众在猜剧里谁是坏人,就是剧的成功之处,因为我们传统的脸谱化人物塑造在这个剧里消失了。

林耀东的衣服基本都是中式的

在这个剧里,林耀东的衣服都是中式,只有在外出席活动,可能会是一些比较新式的衣服。每件戏服我都看了,剧组前期的工作做得很充分,我只是进行挑选,挑选我认为最合适的。常规来讲,服装会把上衣做短一点,裤子做长一点,这样在镜头里会显得演员比例好一点,腿长一点。我就要衣服得长,不要腿长,没有意义,腿长他走路重心高,显得不稳重。上衣长的时候呢,这个人重心低,特别稳,每一步都是稳稳地在走。林耀东得是一个极其稳扎稳打的人,他才能在那么多年以百吨的数量来走私毒品。

十几副眼镜,我选了无框的。首先戴眼镜是什么意思呢,我所表达的是:他的眼睛是被隐藏的。你隔着镜片才能看到他的眼睛,而且某些角度下你是看不到他的眼睛的。第二,这个人没有边际,不能用框去限制他,他的视线范围非常大,眼睛就是他的心。

王劲松说,让林耀东这个角色戴眼镜,想要表达的是:他的眼睛是被隐藏的

我们在开机前要做的事情,是让演员无限地接近角色,而不是让角色偏离他的道路,去盲目展示演员自我的“美和帅”,那就是“非职业的丑”!比如年代战争剧中描眉画唇,油头粉面。只展示角色,这是一个职业演员必须做到的。

澎湃新闻:近年来,你参演了《大唐荣耀》《麻雀》《夜空中最亮的星》等作品,和当下的人气年轻演员们有不少合作,包括这部剧里的黄景瑜,对他们整体印象如何?合作中会在演技上给他们一些帮助和指导吗?

王劲松:这些角色的选定,导演和制片方一定是因为演员有符合这个角色的先天条件和自身能力。黄景瑜得到大众认可,是从《红海行动》的狙击手形象开始,说明他身上有军警气质。在剧中“李飞”这个人物形象上,他是条汉子,他不矫情,他不卖弄自己的帅,而是最直接最单刀直入的表演,恰恰最质朴的就是最有力的。甚至在这个戏里,他拿掉了化妆,让我看到一个职业演员。

黄景瑜饰演的李飞得到了观众们的普遍认可

比如电影《立春》里,蒋雯丽一脸雀斑、龅牙,但大家不会觉得这个人物丑,会觉得她美。这是艺术的形象,不是你私人的形象。在影楼里摆的婚纱照,浪漫极了,海浪啊,彩霞啊,鲜花啊全给你摆上,你能耐心看一分钟吗?你瞄一眼就够了。那是精心修饰的,以为达到了审美的极致,但不是真实的,就没生命力。演员是一样的,敢于拿出自己本真的东西用生命去体会,这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在当下,我们应该呼吁演员具备职业素养。这个问题看似一个笑话,跟演员说你们要具备职业素养,他已经是演员了,还需要跟他呼吁职业素养?但恰恰是行业走向繁荣的时候,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利益,因为荣耀,大家往往会对最基本的东西失去关注。

关注大部分年轻演员,对他们的成长给予耐心

澎湃新闻:现在很多人批评年轻演员的演技。你觉得早年的年轻演员,和现在的年轻演员有差距吗?

王劲松:都是一样的,从80年代到现在,不同时代年轻演员的能力没有很大不同,只是现在年轻演员他们能接触到的东西更多,视野更开阔,比如我们那时候对国外电视剧是没有概念的,但现在的年轻人能很容易地看到现在世界影视最尖端的技术、最好的表演。现在的演员比那时候的演员更有条件演好。但我们那时候演员,观众也没要求那么大的信息量,接收到的东西少。观众现在要求更高了,那现在的年轻孩子,他们需要的成长期就得更长。

你就说现在的“老戏骨”,当年也不成熟,都是一个成长过程,只是我们现在把大量的重要的角色任务,压在了年轻演员身上。我们现在批判年轻演员,反复讨论“小鲜肉”,这背后显现出一个现象:我们把重担往下移了,年轻演员挑大梁,成熟演员做配角。相对年轻演员的阅历和表演经验,他们负担太重了。不是每个年轻人都能演好剧,只是年轻演员他担当得多,重量压在他们身上,舆论焦点看的就是他,那么他的优缺点都会被暴露出来。如果重担压在老演员身上呢,也是水落石出啊。年轻人有他自己的色彩在,这个你替代不了。比如让中年人演年轻人,可以吗?这不现实,也不符合美学。对于演员,在每个年龄层,在你自己的位置上,你担当一块儿,把它演好,这个最重要。找对的演员,符合形象气质的,他完成得就会好一些,如果形象气质出现偏差,那就不对。

本科学四年表演学出来,其实你道还没上。老师教你,这是墨斗,这是锯子,老师告诉你这些东西怎么用。刚出来的孩子背一身工具,跟人说,我是木匠,但让你做个家伙事,做不出来。怎么办呢,到工厂去,去看人家怎么做。

演员有成长期,有瓶颈。这个职业一定有瓶颈,演着演着不会演了,很正常。到了平台期就是前进不了,它和你的知识量,生活阅历,思考方式,审美积累,息息相关。可能现在网络热播的剧,一两年后会消失。当时功成名就到哪儿都有粉丝欢呼,回过头来看,自己可能都觉得不值一提,太正常了。耐心一点,给年轻人多些积累的时间,别慌慌忙忙就去拍。像《破冰行动》这个戏,从剧本围读到角色探讨,都需要时间。为什么拍这个戏贯穿两季,四十多集篇幅并不长,如果一般情况,四个多月分三个组拍,快一点能拍到60集以上。

《破冰行动》片场照

澎湃新闻:都在谈影视寒冬,几个影视基地传出开拍新戏总量锐减的消息。作为演员,你个人对此的感受如何呢?有一些年轻演员表示,无戏可拍,生活和心理压力都很大。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吗?

王劲松:有没有戏拍,跟年轻或者成熟演员没关系,一个剧组里一定是老中青三代演员要齐的。我从春节到现在,也没拍剧,但我没有压力。一个行业走到鼎盛时,它就应该反思。房价卖到十万了,你能指望房价卖到五十万吗?你能接受吗?肯定要有低潮,这都是自然规律。之前的“繁荣”它就是“过热”,它就是一个虚假的,吹捧出来的,一个所谓技术、演技达到顶峰的时代,它不存在的。所以现在大家来反思,是对的。

如果你有时间,做点对自己有益的事,看看书,锻炼身体,回顾一下自己以往的作品找找问题,这是好事。我年轻时,一年能工作一个月就不错了。那时候我们拍一部戏,是150块一集,现在没有这个价。当然那时候物价水平不一样。但现在很少有演员能做到我当年那样,一年四季的衣服,一个小箱子装完了,再一个大箱子装别的家当,这就是所有了,三十岁以前都是这样,一贫如洗,不还是这么过来了吗?不是忆苦思甜,而是说一个行业需要反思时,我们就一起去做这个事,反思过后我相信,中国的电视剧一定会更好。《破冰行动》这个戏为什么早些年不出现?它也是在中国的公安类型剧中,汲取了经验和教训才脱颖而出的。

澎湃新闻:可能是前些年对年轻演员来说赚钱太容易了,所以这个落差挺难接受?

王劲松:少部分,大量的年轻演员不是这样的。像我们这个戏里面的年轻孩子,一个人酬劳总数也就是几万,是一整部戏。我们的关注点还是要放在大部分年轻演员身上。他们在北京生存不容易,一年拍一两部戏,每部戏不超过十万块钱,每个月还要租房子,大量的孩子是这样的现状。所以一说年轻演员就一棍子打死,你说这些孩子冤不冤枉?

对于我来说,人的年龄大,只会越来越宽容,而不是越来越狭隘。你看这些年轻孩子认认真真地拍戏,在现场一等等好长时间,人家从不抱怨拿很少的钱。要关注这些孩子的生存现状。

表演是认可的艺术,演员一定是有范围的

澎湃新闻:在挑选剧本方面,你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是一以贯之的,还是随着你的职业生涯有变化的?

王劲松:在变化的。我之前的回答是两个标准,第一,我必须看剧本,然后我会问导演是谁,团队做过什么戏。两个条件,优秀的剧本,优秀的团队。今天要再加一个条件:我力所能及。很多戏我达不到的,我不会接,我演不了。比如一个农民角色,我不会接,我没有那样的生活。我临时去准备,也来不及,两年也许可以。但值不值等待两年?别人会不会为了我等待两年?

《破冰行动》导演傅东育(左)、编剧陈育新

澎湃新闻:力所能及说起容易,其实很难。而且好像人越年轻越觉得自己能尝试一切,成熟好像意味着更能看到自己的边际。

王劲松:一定是有边际的,人生就有边际,历代帝王都想长生不老,没一个成功。事业是无涯的,但人生是有涯的,我们不断修正,就是为了找到自己的边际,找到你最确切的,最能完美表达的东西。因为你要把最好的东西展现给观众,而不是要把你陌生的,不成熟的东西展现给观众,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让最适合的人做最适合的事。

一个蛋糕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所有人都告诉你,这是你的,你把它拿起来吃了,这是你的力所能及。但所有人说这是你的蛋糕,你该吃它,但你认为你不该吃,你就不去拿的时候,这是你的格局。也有人啊,蛋糕在那儿呢,所有人都说,那不是你的,他非要够,还要说,都别动,那是我的!这就是不一样的思想和境界。

什么是演技,演技是认可,是深入人心,是走在大街上,陌路相逢,别人指着你说出你的角色。而不是你在保持流量,发到各个新闻里的照片,接机了,衣服款式,鞋的颜色,私人生活这跟你的职业没关系。演员和职业演员完全不一样,职业两个字限定了你以此为生,言行有界,你深爱着表演这个专业,敬事如神,愿意用生命去演绎每一个角色,这是真演员。

澎湃新闻:表演是认可的艺术,但自我认可通常建立在他人认可的基础上,年轻演员很容易迷失在他人的认可与否中。

王劲松:但是认可的标准是什么呢?是不是演员的标准应该按照观众的要求去走?演员要超越观众的审美,你才能引导他们,才能给他们一个好的东西。往深的说,你要有责任感,而不是真把自己当娱乐行业了。我也会看评价,但我不关心。我朋友圈这么多年,我没发过收视率的东西。干你的活,演你的戏,你尽力了,收视率这些关你什么事,首先你改变不了,第二不是你一个人的因素。好,跟你是千分之一的关系,不好,跟你也是千分之一的关系。你得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角色上,如何把人物演好,演得更真实。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