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媒体刊文:治理大数据杀熟,监管应用好大数据对平台反向画像

卞广春/工人日报
2024-01-30 07:30
舆论场 >
字号

有网友近日分享在某平台的购票经历,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用3个账号买同一航班同一舱位机票,价格各有不同,最多相差900多元,网友称“又是熟悉的大数据杀熟‘配方’”。该平台回应称,不排除为代理商价格投放错误或账号领取过大额优惠券。据1月25日《法治日报》报道,近年来,大数据杀熟时有发生,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进一步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创新监管方式方法,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当务之急。

大数据杀熟,简单理解就是网络平台通过能够调用到的各类数据信息,以违背商业规律和商业伦理的方式,对消费次数多、忠诚度高、消费能力强的客户,以更高价格实现交易。近年来,媒体对这一现象屡有披露,也提出了不少应对建议,但网络平台往往不承认大数据杀熟也无收敛,这导致大数据杀熟虽人人喊打但人们对其又无能为力。

从商业角度看,商家逐利可以理解。然而,网络平台利用技术优势对老客户以更高的价格“杀熟”,确实显得没什么底线——网络平台有“算计”消费者的优势,消费者却事前不能预见、事中不易发现甚至发现后也难以回避。平台一边以低价优惠对新客户示好,一边磨刀霍霍为大数据杀熟做好铺垫,数年下来,相关手法更新、技术更高,这种趋势必须被遏制。

据北京消协调查,61.21%的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主要体现为不同用户享有不同的折扣或优惠,45.76%的受访者认为体现为多次浏览后价格自动上涨,36.92%的受访者认为体现为同一时间不同用户价格不同。平台与客户技术不对等、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很难做到明明白白消费,也很难依法依规维权。

面对大数据杀熟,人们不能一直被动挨打。针对大数据杀熟的互联网特质和技术属性,监管方面也应利用好大数据手段,对平台反向“画像”,从中发现苗头和问题。同时要研究对策,营造公平的消费环境,严肃查处以新技术、新手段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总之,找到治理大数据杀熟的要害并精准施策,让大数据杀熟不再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一大痛点,是诸多人的共同期待。

    责任编辑:张珺
    图片编辑:李晶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