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苦心孤诣16年,近7000年历史的陶埙,他玩出新花样

2018-10-05 20: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张伯鸿,独立陶埙制作演奏师,专注埙制作技法的发掘和文化研究十多年。2002年,他师从李蕴林先生学习制作手艺,2004年建立自己的工作室,至今一直从事陶埙制作、演奏以及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目前国内既能动手制作和演奏,又能深入研究埙文化的人并不算多,张伯鸿算是其中一个。

制埙对原料的要求是,低温粘土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原料,这种土烧制温度大约在900摄氏度左右就可以,音色纯厚古朴;作为探索,当然也可以用瓷土,由于烧制温度高,埙的音色偏于金属气质,柔中带着刚性。

硬土经过水的滋润,可以像和面一样,在张伯鸿的手下被塑造成丰富多彩的样式。

揉好的泥块放到拉坯机上,在张伯鸿的手掌拨弄下,变换成心里想要的埙形。这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灵感。他在传统的埙形上做了一些探索,和许多文化符号结合起来,使得埙更具有艺术性和厚重感觉。

做的是埙,根还是在文化。所以,近几年来,张伯鸿很少再走出去,他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上。在他的家里,有两个覆盖墙面的大书架。“这几年光买书大概花了2万元”。他说。

张伯鸿说,埙在他眼里不仅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一件艺术品,他把每一次制埙都当成是艺术历练的过程,每一次创作都要求风格多样化,有创新的元素。尽管如此,张伯鸿仍追求远古的韵味,“埙需要与时俱进,但如果失去古韵,埙就没有了意义”。

最传统的埙是六孔,现代的改良埙有八孔和十孔等。埙制作成型后,在入窑烧制之前,需要开孔定音。每一个孔都需要根据内腔的大小调整大小和音准。这些就是用于打孔和调音的工具。

调音是个精细活儿,钻头、音准器、数据手册等都是不可少的,每调整一次音孔,都要吹奏检验一下。

单仪器“说”了也不算,电子琴也是要拿来做“校对”的。张伯鸿说,烧成的埙在校音时需要十分小心,“如果出现差错,就彻底成废品了”。

作为吹奏乐器,埙由于原料的收缩变化原因增加了校音的难度和工作量,基本需要两次校音——第一次是烧制前,要对成型的埙坯进行调音;第二次是烧制成功后,因为腔体和埙孔会有微小的变化,所以要再次进行微调。

埙是一种有着6700多年历史的古老吹奏乐器,音色朴拙,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古人称其是“火之形,水之数”——外形似火焰,孔数有六个,对应着《易经》里的离卦和坎卦。张伯鸿的埙,在保留埙的远古韵味的同时,丰富了它的文化元素,扩大了制作材料和外形工艺。从音色和外形上,改变了人们对于埙的传统印象,让人耳目一新。

张伯鸿的埙制作技艺,是与文化密不可分的。“每改良一点、创新一点,我都要在理论上先找到依据。”他说。所以,他的埙,都要从传统里找切入点和灵感。

在演奏上,经过十多年的锻炼,张伯鸿也渐入佳境,很好地掌握着多种演奏技巧。古人形容埙是立秋之音,这个秋的感觉是需要对吹奏气息的掌控才可以很好地呈现。

做埙已是不易,目前喜欢这种乐器的人仍是一个小众群体。随着近年来国学渐热的大环境,更多的人认识了张伯鸿。在他眼里,去给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们做一场免费的演讲,远比去做一次商业演出要开心。“从艺之路从来都是艰辛的,谁能在这条路上坚持下来,都会对未来无所畏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