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延禧攻略》带火非遗!抚州这里也有超厉害的!

临川发布
2018-08-29 11: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近期热播剧《延禧攻略》大火,于近日迎来了大结局,让我们暂时放下傅璎、卫龙大旗,回忆一下贯穿全剧的昆曲、刺绣、绒花、缂丝、点翠、苏扇、打树花等大量非遗文化元素。是不是在脑海中瞬间铺展开了一张精美的非遗画卷,而这韵味悠长的“中国味道”更是让众多剧迷沉醉其间。

那在我们这文化底蕴深厚的抚州,又诞生了多少众多异彩纷呈的非遗项目呢?就让我来带你走进抚州非遗文化吧!
抚州采茶戏
2011年6月9日,抚州采茶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抚州采茶戏,,是明代茶灯戏的基础上,融合当地的民间小曲、小调,后受湖北黄梅戏声腔影响,逐渐形成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地方戏曲形式,据《临川县志》记载,迄今有400余年历史。
临川篾编技艺
2010年6月18日,临川篾编技艺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川篾编技艺是流传于临川境内的传统技艺,源自民间的竹篾纺织技术,以竹篾作为基本材料,将部分竹篾染成红、黑等颜色,在经纬篾的平面,通过间隔四、六、八条经篾形成有色彩相间的“雨点”,将无数的“雨点”按需要纺织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作品多以吉祥文字、传说故事和经典的图画为内容,以竹篾的黄色为基本颜色,或配以红色表现吉祥喜庆,或配以黑色表现古朴凝重,字体方圆有致、粗细合体,人物山水画面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临川火老虎灯
2010年6月18日,临川火老虎灯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川火老虎灯初时只是一大二小三只虎,后根据情节的需要,扩大到二大三小五只虎,受狮舞及龙灯的影响,又增加了引火棍。表演时,演员手持“引虎棍”,舞着“双手棍花”“单手棍花”等技巧,形如火球,引虎而出。
抚州道情
2013年8月15日,抚州道情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抚州道情为单人坐唱形式,既可演唱民间小曲小调,又可演唱整本甚至连台大戏。演唱形式有二种:一是二胡伴奏,艺人自拉自唱;二是用鼓筒竹板伴奏演唱。
临川金银錾刻
2017年11月10日,临川金银錾刻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川金银錾刻是广泛流传于临川境内的金银加工技艺,据临川云山镇上高村《张氏族谱》记载,临川区的金银錾刻在清朝始有雏形,晚清和民国时达到鼎盛。其工序繁杂、十分讲究,选料、熔化、锤击、初胎等九道工序一丝不苟,要求材料上乘和艺人的细心、耐心,是雕刻、美术、模具的完美结合。
乐安傩舞
2006年5月20日,乐安傩舞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安傩舞有三个流派,即东湖滚傩神、罗山打戏头古、流坑玩喜。所戴的面具分为人神兽三种,其舞蹈动作、伴奏音乐的节奏都与其他地方的傩舞不同,表演过程古朴原始,粗犷豪放。
乐安装故事
2008年5月27日,装故事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湖坪汉上王氏景烈族谱记载,“北宋年间(970年),开基祖王延年从山西太原迁居乐安湖坪,即将装故事带入,明万历年间开始盛行,每年中秋节必举行活动,世代延续,盛况不衰”。
乐安乡射遗乐
2008年5月27日,乡射遗乐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流坑的乡射遗乐俗称“小吹会”,它主要由丝弦乐和吹奏乐、打击乐组成。古时的“小吹会”在村里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有自己的农田、山林,而且每年各房族还必须缴纳一定的钱粮给“小吹会”。
乐安罗陂庙会
2010年6月18日,罗陂庙会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罗陂庙会也称“朝神庙会”,是当地一项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民俗活动。此活动十年举办一次,规模盛大,远近闻名。
乐安蛋雕
2013年8月15日,乐安蛋雕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安蛋雕流传于乐安县城,起源于明清时期民间送“彩蛋”的习俗,后来艺人把蛋染成五颜六色的“彩蛋”,或在蛋上画上各种花卉、图案、祝福字语。为了便于收藏,民间艺人又将各种图案雕刻在蛋壳上,逐渐形成一种独具特色、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民间艺术——乐安“蛋雕”。
乐安打船歌习俗
2013年8月15日,乐安打船歌习俗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船歌”现今保存下来的歌词有167句,皆为七言词句。表达的大多是“祈求神灵保佑、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内容。
乐安花鼓戏
2017年11月10日,乐安花鼓戏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安花鼓戏最早只有扭单台,即独角戏,边打花鼓边唱,唱“十字调”;后发展成两人对唱的对子戏,主要演夫妻戏,仍只有一生一旦,这时引入了锣鼓腔;晚清时期才开始有折子戏,加入了丑角,清末才有整本戏表演。
崇仁跳八仙
2006年6月6日,崇仁跳八仙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崇仁跳八仙,俗称“打把戏”,是崇仁县巴山镇萱华村的前河、里河、詹家三村杨、詹两姓祖传“跳傩”。“八仙”中没有曹国舅,而以刘海代之。
崇仁相山板凳龙
2010年6月18日,崇仁相山板凳龙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崇仁相山板凳龙,又称“桥灯”,崇仁县相山镇林头村的一种传统舞蹈,据祖谱考证,清乾隆时期已盛行。每年的正月十四至十六为打龙灯,灯会由族长主持,各房每年轮流主办。
崇仁扭扭龙
2013年8月15日,崇仁扭扭龙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崇仁扭扭龙又名独龙,起源于清同治年,是崇仁相山镇苔洲村所特有的一种民间祭祀性灯彩,它是以一条大龙背负两条小龙的龙灯,舞动时龙体悬空颤抖和扭动而得名。
崇仁尧岗傩戏
2017年11月10日,崇仁尧岗傩戏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崇仁尧岗傩戏是流传于崇仁县相山镇尧岗村的民间舞蹈,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表演,为村民祈福消灾,从清末流传至今,已成为当地的一大民俗活动。
南城麻姑仙女传说
2006年6月6日,麻姑仙女传说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麻姑仙女传说及其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自唐代开始,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南城建昌帮药业
2008年5月27日,建昌帮药业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昌帮药业,是我国南方古药帮和中药炮制的重要流派之一,与“樟树帮”合称为江西帮,为全国13个大药帮之一。
南城麻姑酒
2013年8月15日,南城麻姑酒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麻姑酒是江西传统名酒,被列为江西八大名酒之一。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江西麻姑酒,以泉得名,而曲有群药。”
南丰跳傩
2006年5月20日,南丰跳傩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丰跳傩产生于汉初吴芮将军封军山“传傩以靖妖氛”,从最初的“军傩”演变为“乡人傩”,南丰傩事目的除驱疫纳吉外,还具有娱神娱人的功能,既保留了原始的文化元素,又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
南丰蜜桔栽培技艺
2006年6月6日,南丰蜜桔栽培技艺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丰蜜桔源出乳桔,因南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雨量丰沛,土质松软,是南丰蜜桔栽培得以周而复始的理想地理条件。
南丰泥炉制作工艺
2008年5月27日,南丰泥炉制作工艺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丰泥炉采用优质粘性泥土,土质灰白细腻、无砂粒、不易开裂,炉体式样美观,泥炉表面光洁、色泽乳白、承受力强,高温不裂(800℃),经久而耐用,配有花、鸟、人物、山水等装饰图案,工艺精巧,设计科学,火力强、升温快。
南丰傩面具雕刻
2010年6月18日,南丰傩面具雕刻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丰傩面具雕刻产生于汉朝,发展于唐宋期,繁荣于明清期,雕刻艺术流传至今。南丰傩面具雕刻以古朴深厚,造型生动,手法细腻等特点著称。
南丰妆迎
2010年6月18日,南丰妆迎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丰“妆迎”在文献具体记载中有三次,即清咸丰四年(1854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及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金溪手摇狮
2008年5月27日,金溪手摇狮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摇狮,是金溪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灯彩,经劳动人民反复加工,现已成为流传广泛,深受群众喜爱的民俗表演形式。
金溪马步灯
2008年5月27日,金溪马步灯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步灯原有多套不同内容的节目,但有的失传了,现在主要为两套节目,一为“三国演义刘关张”,一为“忠勇报国杨家将”。
金溪浒湾雕版印刷
2008年5月27日,金溪浒湾雕版印刷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溪浒湾雕版印刷始于明,盛于清,并形成了前、后书铺街。全盛时,浒湾有大文堂、两仪堂、三让堂、文信堂、忠信堂、旧学山房等60余家书店堂号,刻字和印书工匠上千人。
金溪藕丝糖制作手工技艺
2008年5月27日,金溪藕丝糖制作手工技艺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溪特产藕丝糖外似一团洁白细嫩的藕丝,内包芝麻、桂花、桔饼为末之馅,食之甜而不腻,脆香酥软,落口消融,余味绵长。
金溪浒湾油面制作技艺
2010年6月18日,金溪浒湾油面制作技艺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油面又称挂面、圆面、须面、寿面等,抚州油面在明朝末期就开始在市场出现,尤以金溪浒湾出产的油面最为有名,浒湾油面于是被选为宫廷食品,由此成贡面。
金溪矮脚龙
2013年8月15日,金溪矮脚龙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矮脚龙发源于贵溪县与我县交界一带,由于历史的变迁和交更,此舞在贵溪逐渐失传,流至我县何源镇彭家村,成为全县以至全省别具一格的无双之舞。
金溪疏口蚌壳灯
2017年11月10日,金溪疏口蚌壳灯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溪疏口蚌壳灯是主要流传于金溪县琅琚镇疏口村,并辐射全县各乡镇的民间灯彩。
广昌孟戏
2006年5月20日,广昌孟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昌孟戏,是一种演唱孟姜女哭长城的戏曲,俗称为“孟戏”,至今在江西省广昌县传承演出了五百余年。
广昌白莲生产技艺与习俗
2008年5月27日,广昌白莲生产技艺与习俗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一千多年的白莲生产历史中,广昌人与莲结下了不解之缘,莲农们出于对莲的崇拜与呵护,在民间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与莲相关的民俗。
广昌提线木偶戏
2013年8月15日,广昌提线木偶戏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考证,塘坊木偶戏起源于汉朝,西汉大将陈平制成木头人,虚张声势,然后领兵连击,将来犯的匈奴击溃。后人据此将“木偶”翻为戏,演变成塘坊木偶戏,一直流传至今。
广昌赤水莲神太子庙会
2017年11月10日,广昌赤水莲神太子庙会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赤水莲神太子庙会是流行了广昌县赤水镇大禾村的一项民俗活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开始筹备,六月二十四至六月二十六开展活动。
宜黄戏
2006年5月20日,宜黄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宜黄戏发源于宜黄县,迄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其主要声腔“宜黄腔”(二犯)是京剧、赣剧、汉剧、徽剧等剧种“二黄腔”的起源前身。明朝汤显祖的剧作“临川四梦”,最初就是由宜黄班演出的,曾盛极一时。
宜黄神岗傩舞
2013年8月15日,宜黄神岗傩舞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神岗傩舞是流传于宜黄县神岗乡的一种民间舞蹈,分为长枪、短棍两大类型,以祈福祛邪逐疫为主旨,动作原始古朴稚拙。
宜黄禾杠舞
2014年7月16日,宜黄禾杠舞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宜黄禾杠舞是流传于宜黄县以镰刀敲击禾杠的民间舞蹈,由上山砍柴延伸而来,且歌且舞。
宜黄棠阴夏布织造技艺
2017年11月10日,棠阴夏布织造技艺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棠阴夏布织造技艺是一种民间织布手工技艺,流传于宜黄县棠阴镇,辐射宜黄县中港、圳口、神岗、凤冈、南源、梨溪、新丰等乡镇。
黎川舞白狮
2014年11月11日,黎川舞白狮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白狮是黎川县城日峰镇下桥村一种较为古老的民间表演灯彩,早在晚清时就已出现。黎川流行三种狮——白狮、黑狮、红狮,其中以白狮为王,狮身全部呈白色,制作精细,造型魁梧。舞白狮一般是五人表演,一人舞彩球,两只大白狮,每狮两人表演,一人掌狮头,一人掌狮尾。
东乡罗汉灯
2008年5月27日,东乡罗汉灯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罗汉灯共有24人组成,其中大罗汉14人、小罗汉4人、罗汉头1人、领队1人、乐队4人。表演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为罗汉头舞蹈,由师傅表演罗汉在庙生子全部过程的傩舞,后半部为众罗汉和童子表演,通过武打和60多种高难度造型,表现人丁兴旺和众罗汉在民间做善事的情景。
东乡车马灯
2010年6月18日,东乡车马灯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乡县五桥村车马灯是集舞蹈、小戏为一体的民间灯彩艺术,以三国关云长与张飞率兵深夜从曹军成功救出刘备两夫人凯旋回营路上,受到刘备与赵云亲自迎接时众官兵载歌载舞、喜庆逗乐的民间传故事为背景;融跑马、舞蹈、小戏等为一体,同时配合打击乐吹奏乐的表演形式,表达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表现了人与人之间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团体精神。
东乡跳马灯
2013年8月15日,东乡跳马灯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跳马灯,融舞蹈、音乐、说唱等一体,是综合性较强的一个舞种,其间以演员跑马步表演为中心,以马僮翻、滚、牵马、驯马、护马等杂耍为辅助,整个表演配以打击乐和吹奏乐,做到舞步与音乐的和谐配合。
东乡蛇灯
2017年11月20日,东乡蛇灯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乡蛇灯是一种民间灯彩,其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巨蟒精心呵护蛇仔坑”的民间传说,二是巨蟒修炼路经界头村,见界头村遭遇旱灾仗义相救的故事。蛇灯以巨蟒护村故事为据,通过高难度和的表演,反映劳动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颂扬巨蟒为了人类幸福甘于奉献宝贵生命的高贵品质。
资溪手摇九节龙
2008年5月27日,资溪手摇九节龙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溪九节龙以参演的龙灯节数为九节而得名,是江西省资溪县马头山镇昌坪村竹延山村小组独有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资溪畲族祭祀仪式
2010年6月18日,资溪畲族祭祀仪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畲族最隆重的祭祀日。祭礼由族长或本族名望最高的法师主持。
资溪畲族山歌
2013年8月15日,畲族山歌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畲族山歌是畲族文化最具特色的代表之一,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资溪猴狮舞
2017年11月10日,猴狮舞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溪猴狮舞是流传于资溪县乌石镇横山村的一种民间舞蹈,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挨家挨户上门表演。
资溪竹烙画
2017年11月10日,资溪竹烙画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溪竹烙画是流传于资溪县的一种传统美术,是传统技艺与中国画的完美结合,具有200年不褪色变形的特质。

看了这么多的抚州瑰宝

你觉得哪个地方的非遗最具特色呢?

图文来源: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监制:鄢辉员 杨奕铭

主编:龚敏高

责编:付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