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日报刊文:“减负”需提升整个社会的“教育素养”

朱永新/人民日报
2018-03-22 06:48
教育家 >
字号

今年两会,“减负”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标志着,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将成为政府下大力气解决的重点问题。

家长在辅导孩子写作业。视觉中国 资料图

“减负”是个老问题,是教育的顽疾、痼疾,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根治,是因为其成因复杂。而越是复杂,就越需要仔细分析,牵住“牛鼻子”。

首先,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仍然供不应求是重要原因,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还不够均衡,父母让孩子“上好学”的强烈愿望与教育发展“不平衡”、“好学校”供给“不充分”的矛盾,使受教育的美好愿望,异化为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焦虑,纷纷将孩子送到县城、大城市的学校中去,导致了大班额的发生。同时,社会上的用人观和分配制度不合理也是重要原因。单位招聘有学历门槛,很多单位在招聘时明确要求博士生、硕士生,甚至限定学校的排名和档次;不同学历、不同背景的收入差距过大,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父母们的教育焦虑。

从社会层面来看,公众教育素养的相对缺乏也是重要原因。什么是好的教育?是为了考取一个好的分数,上一所好的学校,还是为了让人的发展更完善、更幸福,更好地成为他自己?当这些问题没有看清楚、想明白的时候,教育的过程就容易被异化,异化为流水线式的工业化生产,异化为用“邻居家”的孩子来评价自己的孩子的盲从。因此,提升整个社会,尤其是父母的“教育素养”,是当下最迫切的工作之一。

当然,学校评价缺乏科学有效的标准,很多学校依然将关注点放在分数上、作业上、搞训练上,校外的培训和补习机构又没有摆正自身定位,未能做到和学校差异化发展,未能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需要。这都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

找到原因,就要对症施治,系统推进。一方面,要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方向去努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包括学校、校外辅导机构在内的多元教育主体定位清晰、相互补充、错位发展,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一个好的教育生态,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性需求。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也都能在承认孩子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鼓励孩子将自身价值和潜能充分挖掘,做到“真正发现孩子”。

我们相信,随着整个社会教育素养的提升,随着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随着新的教育生态和学校形态的出现,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减负”的目标就能实现,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也将成为现实。

(原题为《“减负”需提升整个社会的“教育素养”》)

    责任编辑:李琪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