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广东创新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模式 助流浪未成年人圆职业梦

2017-12-20 10: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第一次坐火车

第一次乘地铁、挤公交

第一次自己买票

第一次理财管物

……

17岁的受助流浪未成年人小爽回忆起去年8月底和5位小伙伴首次告别生活了11年的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后,来到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的情景,恍惚觉得是个梦。

直到他由于成绩优异代表学校参加省级汽车维修技能大赛,他才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创新制订“圆梦计划”,不仅解决长期滞留的受助流浪少年儿童户籍难题,还通过职业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自力更生的技能,帮助他们更自信地融入社会。

民政学校里的特殊孩子

在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民政学校)汽车美容维修实训课上,小爽熟练地拿出专业设备检测,变换着使用扳手、钳子、螺丝刀,拆下汽车仪表盘发动机部分配件,清洗汽车节气门,最终把故障排除。随后,他操作着升降机,更换汽车机油、滤清器、刹车片,检查整车电路,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成了汽车的6S保养标准操作流程,俨然一名修车能手。

小爽正在民政学校汽车美容维修室现场实训

和小爽一起参加“圆梦计划”的还有5名孩子,他们曾是流浪未成年人,经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救助后去年来到了民政学校学习。在室内设计课堂上,从小就希望当设计师的小睿与小叶,正聚精会神地为一套90多平方米的房子起草室内设计图。在社会工作专业课上,小时候立志“帮助社会上有困难的人”的小芳一边听老师分享服务案例与经验技巧,一边认真做笔记。在学前教育专业课堂上,钟爱艺术的小萍与小琳挥动着指尖,演奏着一曲曲美妙的旋律。

“聪明”、“肯干”、“学习快”,是老师对这几个孩子的评价。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孩子们百感交集:“以前我们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现在竟然学到了这么多实用技能。”“民政学校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是我生命中重要的转折点。”

“亲情式”救助+“类学校”教育

这6名孩子都是由于各种原因离开父母庇护的流浪未成年人。2005年至2008年,他们陆续来到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该中心主要为全省无家可归的6至18岁流浪未成年人提供临时安置和救助保护、寻亲等服务,先后帮助3000多名流浪未成年人顺利回归家庭。由于种种原因,这6名孩子未能回归家庭,因此一直暂住在该中心。

在那里,孩子们获得了“亲情式”救助。被他们亲切地称为“助理家长”的陈智瑜是一名专业社工。8年来,她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个案辅导、评估需求等专业服务,还一直陪伴和见证着他们的成长。无论是生活琐事,还是人生重要节点,孩子们都愿意找这位“亲人”倾诉心事。

此外,该中心还创建了“类学校”教育模式,保障流浪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小爽和5位小伙伴成为该中心第一批完成“类学校”教育的学生,学习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

量身定制职业教育“圆梦计划”

民政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现场

在入读民政学校前,中心安排孩子们到附近爱心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岗位工作体验

企业实践

如何依托公共教育资源为孩子们提供职业教育是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面对的一大课题。去年夏天,该中心经过评估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能力水平,了解孩子们真实需求,并征得孩子们同意后,挑选出小爽等6名孩子,为他们量身定制职业教育“圆梦计划”。

该中心首先为6名孩子解决了户籍问题。中心副主任赵昌新认为:“这是解决长期滞留受助对象今后出路的关键一步。”

去年暑假,该中心精心安排了“圆梦成长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迈向社会。“圆梦成长营”涵盖衣食住行医等方面训练,培养孩子们人际沟通、情绪控制等能力,孩子们第一次学习自行采购适合自己的衣物,第一次办理银行卡和手机卡,第一次购票乘坐各种交通工具……面对现实生活,孩子们从惊讶、担忧到努力适应,“对社会没有那么迷惘了。”

此外,该中心还请来专业律师开展“法律知识你要知”培训;工作人员陪伴孩子们提前参观民政学校,与老师交流选读专业;安排孩子们与爱心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岗位实训;为孩子们举行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加强他们的成年意识。

去年8月28日,6名孩子依依不舍地踏上追逐梦想的征程,提前一周前往民政学校报到。在工作人员的陪伴照顾下,他们逐渐适应了校园和社会的生活。

“首批受助孩子是前期探索,未来我们将持续开展‘圆梦计划’。‘圆梦计划’的实施是积极探索长期滞留大龄儿童有效安置的重要举措,不仅解决了部分长期滞留大龄儿童的户籍难题,还帮助孩子们增强自信、完善社会角色、掌握专业技能,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心主任黄锦清说。

来源:广东民政

编辑:吴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