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独家|清华老教授用物理学找到了国足的“问题”
而在清华大学教授葛惟昆看来,这恰恰是中国足球最缺乏的东西。
在日前的一次演讲大会上,这位研究物理学的老教授出人意料地聊起足球,列举了不少足球当中的物理知识,一时成了得到了不少球迷的关注。
对于中国足球,曾在海外组织中外学生足球赛,并且带队拿过冠军的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们缺乏的是足球文化。像健力宝队那样送几十个人出去,解决不了问题。”
清华大学教授葛惟昆。物理教授研究足球?还真有门道
作为清华大学的一位资深物理学教授,葛惟昆的另一个身份是球迷。
看似两个毫无交集的领域,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在2014年,他就和其他几位学校的教授一起,制作了一门名为《足球运动与科学》的网络视频公开课程,每一年都有许多人报名听课。
“到现在,参加过的人数大约有近3万人。”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目前,他还在着手将这门视频课程整理成书。
让葛教授走红网络的,是他日前在一次演讲上所提到的足球中的物理学知识,听惯了战术分析的球迷颇有耳目一新之感。
而这些知识,正是来源于他此前制作的课程当中。比如,为什么贝克汉姆踢出的“香蕉球”可以以诡异的弧线“拐”进球门?其实是因为旋转的球体在飞行中因马格努斯定律产生了偏转。
而想要踢出突然下坠的“电梯球”,根据物理计算所得的抛物线,则需要让皮球初速度很高同时不要旋转。
据葛惟昆介绍,在海外,早从十几年前就有学者钻研起了足球当中的科学。
抢截球中间截球队员速度和角度的关系、一场足球赛平均每个人的触球时间、点球离球门距离和进球率之间的关系……各种看似“不起眼”的数据,其实都已有人做过细致的研究。
理论指导实践,球员不能“不学无术”或许在球迷看来,这些偏向学术的足球物理研究,和实际踢球距离不小——毕竟没有人会在传球的时候量一下防守队员的角度再决定传球力道。
但对于球员来说,这些研究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
“其实(这些研究)主要的目的,还是对足球的一些现象给出物理上的解释,以此来给出技术的要领。我们了解了原理,就能知道怎么去踢。”葛惟昆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比如说‘电梯球’,就要(让球)不转,要初速度高,就需要很强的小腿力量。踢‘香蕉球’,就要脚内侧触球,增加对球的摩擦时间。不是要求球员懂物理,但这是科学的方法。如果教练员看了,应该会有帮助。”
其实对足球,葛教授还真不是“纸上谈兵”。此前,他在海外求学、授课,生活过二十多年。在英国,他和当地人一起踢五人制足球,在美国和中国香港,则组织起了学生足球队,自己当教练。
在美国时,他参与组织了首届中美学生球队的邀请赛,结果带领的球队最后1比0战胜耶鲁大学夺得了冠军。
在葛惟昆看来,足球运动讲求团队配合,绝对是一项需要高智商的运动。
而在运动员的文化培养方面,其实中国足球还有提升的空间。
“我觉得我们可能对‘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有误解,并不是说小孩子就应该一天到晚都是踢球。金志扬教练跟我说过,青少年球员最后90%进不了职业队,又没有文化,前途不好。最后家长也不敢让孩子踢球,导致中国足球越来越差。”
“日本教练冈田武史也说,中国小球员文化教育不够,逻辑思维能力不足。踢球的时候还可以,以后当了教练就会显现不足,导致越教越差。”
中国足球依旧有些“不健康”虽然已经年过70,葛惟昆依然对足球兴趣满满。他是物理学教授,同时也是清华大学足球研究中心的成员之一,甚至自己还能上足球场试试身手。
和所有中国球迷一样,他也盼望着中国足球的崛起,但对于中国足球的问题,他也毫不讳言。
“足球应该是一个金字塔,光看塔尖是不够的。像健力宝队那样送几十个人出去,解决不了问题。(还是要靠)现在广泛开展的校园足球。”
在海外生活的过程中,他见识过当地足球文化的深厚,而中国足球,正如意大利少帅卡纳瓦罗说的那样,最缺乏的不是金钱,而是足球的文化和传统。
“比如在德国,足球已经成了他们文化的一部分,就像他们的音乐一样。那里的教堂附近就常有许多老人唱歌,唱得非常好。而一到周末,足球赛事更是不知道有多少。”
“在国内,足球俱乐部都是企业的名字,而在英国的俱乐部名称都是地名,地方意识很强。比如曼城,当年他们还没有现在这么厉害,但一样有大批的死忠球迷,(球迷)不会只看球队的成绩,哪怕降级到第二第三第四级别的联赛,也一样支持。”
如今,国内也在普及足球文化上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推广校园足球、社会足球,以及增加球场设施的数量。在葛惟昆看来,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
不过在当下,葛教授也说,“中超商业味道太浓厚,多少有一些不太健康。足球应该有高于商业的价值。”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