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7级毕业生已换三份工作:职校生频跳槽凸显就业质量隐忧

张翀 周舟 吴雨佳/工人日报
2017-11-14 10:24
教育家 >
字号

找工作挑挑拣拣、短期内频繁跳槽的现象频繁发生在职校生中。视觉中国 资料

“毕业总是迷茫,内心目标需坚定!闯一闯,说不定就成功了!”武汉交通职业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2017级毕业生周俊和辅导员老师说这番话时,他正坐在南下的列车上,准备去深圳找一份与IT相关的工作。

这将是他的第4份工作。

留住百万大学生,是武汉市正在持续推进的人才兴汉计划。其中,像周俊这样接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职校生,在招工难、招技术工人更难的当下,却呈现出独特的两面性,一方面有着良好的就业率,另一方面跳槽率颇高,职场人士分析认为,这一好一高之间凸显出其就业质量不高的隐忧。

换工作频繁又任性

从去年10月实习到今年拿到毕业证,周俊做过3份工作。他先是在湖北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做高速公路结构检测,手头项目刚做完,感觉“既不能转正,又没啥发展前景”,便辞职回家。

今年2月,周俊返回武汉,先后参加了软件编程、房地产销售、证劵、网络销售等10多个岗位的面试,最后选择了房地产销售,底薪3000元,“卖房子可以练口才”。刚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周俊又在同学的介绍下,来到中交二航局武汉港湾工程质量检测公司签订三方协议,直到6月1日离职。他觉得自己还年轻,想出去多看看,因此再度选择离开。

与周俊短期内频繁跳槽相似,武汉交通职业学院2016级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李振兴,毕业至今做了3份工作了,前两份工作都是网络营销,现在老家当预算员。

“实习期间找的第一份工作,只是想过渡一下。”李振兴觉得公司奖惩制度不合理选择辞职。谈到第2份工作时,他云淡风轻地说道:“只是想换个地方生活,本就不想干长。”因为家里希望他有一份稳定工作,绕了一大圈,李振兴最后选择了对口就业。

李振兴来自湖北省荆门市一个贫苦的乡村小镇,全家靠父母打工维持生计。在校期间,他成绩优异,既拿过国家励志奖学金,还在学院担任过青年协会副主席。这样一名优秀学生在职场上的“不安分”,多少让熟悉他的人有些意外。

事实上,找工作挑挑拣拣、短期内频繁跳槽的现象,不只发生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武昌理工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辅导员孔维雅说,学生在实习和毕业期间,一般会换2~3份工作。

岗多易找或是跳槽内动力

面向职校毕业生的岗位多,或许为他们短期内频繁换工作提供了可能。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工部副部长冯可可告诉记者:“毕业后,超过30%的学生换过2份以上工作,我们称之为初次就业的阵痛。”

与李振兴同专业的肖凡,毕业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做过3份工作。肖凡介绍,第1份是在武汉新八集团做施工员,因竞争压力大、工资低辞职;第2份是做大冶市楚天园林建筑的施工员,因项目地理位置偏远、工作要求严苛而辞职。如今,刚在广东电白集团上岗两个月的肖凡,已经感觉入不敷出,“除了生活支出,还得缴社保费。”看着自己从事的建筑行业辛苦、收入低,对比改行的同学过得光鲜亮丽,肖凡开始萌发了换行业的念头。

有数据显示,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6%,每年为应届生举办的招聘会大大小小有上百场。在该校就业率排名第一的交通工程学院,就业率更是高达98%,仅为2017届毕业生举办的招聘会就多达38场,招聘企业中不乏“中字头”的国企。

武汉一位资深职业规划师告诉记者,正是企业较大的用人需求以及职校生就业的相对容易,让他们有了跳槽的资本。

“现在企业的设备和工艺日新月异,一些岗位很缺人,非常需要经过系统职业教育的年轻人,但他们到了企业,有些眼高手低,当工作环境和收入与现实有差距时,他们常常不安心工作。”一家驻鄂大型央企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职业教育更需职业规划

工作辛苦、收入偏低是导致职校生跳槽的主要原因,冯可可分析说,“在武汉,学生初次就业工资较低,有的不包吃住一个月2000多元,这个收入水平仅勉强养活自己。”

“而在企业看来,刚毕业的学生,虽经过专业的职业教育,但学校的一些课程尚无法同熟练技工要求相匹配,在毕业初期,劳动技能不高,劳动生产率不强依然是制约学生们收入和待遇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只要他们安心在岗位上不断锻炼劳动技能,成长为成熟技师之后,收入水平就会得到显著提升。”这位人力资源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此,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劳动技能,纷纷联合企业开设订单班。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也开设了48个订单班,仅2017届毕业班就有14个订单班。有些学院还在订单班试点现代学徒制,如机电学院已经采用了“工学交替”的模式。

就业率高、招聘企业和订单班多的背后,一组数据令人深思。该校汽车工程学院上汽通用订单班2017届31名毕业生中,最终留在上海通用公司工作的不到10人。

可见,即便是订单班,流失率高的现象依然存在。冯可可将其原因形象地概括为“菜不好吃”,即对口率不高,企业需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但学校几乎培养不出能为公司立即创造价值的熟练工人。

针对这种状况,这名职业规划师认为,就业与留人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同责任,学校应该更好地同企业对接,双方共同努力让学生们尽可能具备更强的职业技能,同时,学校应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教育,企业则应为员工们制定职业规划,拓展其成长空间,共同帮助职校生形成科学完备的职业观。

(原题为:《职校生频频跳槽暗藏就业质量隐忧》)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