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日本政治和外交中的“偏”和“耻”:从神户制钢丑闻说起
近日,日本神户制钢篡改其铝材和铜材检测数据、以次充好的丑闻持续发酵,造假产品流入200多家企业,丰田、日产、马自达等车企均透露使用了神户制钢的问题产品。此外,日本国土交通省还发现,日产旗下工厂普遍存在让无资质质检员对下线新车进行最终质检的情况。以品质和匠心闻名的日本制造为何会接连传出如此丑闻,这其中的深层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东方IC 资料图日本制造丑闻“海陆空”全面曝光
日本制造素以品质和匠心闻名于世,在中国提到日本制造也往往让人联想到过硬的品质和周到的设计。曾有媒体报道国内赴日游客放着国内的产品不买,“不远万里”从日本带回电动马桶盖却发现是广州松下生产的,有观点认为此事例充分显示了日本制造在国人心目中极高的美誉度。为了解释日本制造的高品质,也为了鞭策中国企业以日本同行为榜样,诸多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对日本制造之所以高品质的原因进行了各种分析探讨,诸如“工匠精神”这样的词汇就是在此类讨论中热门起来的。
然而,随着上月一系列日本制造造假丑闻和质量问题的集中曝光,日本制造似乎一夜之间从神坛上跌落了下来。神户制钢的数据造假不仅波及到丰田、日产、马自达、斯巴鲁等多家日本车企,甚至影响到日本研制中的MRJ支线客机,因该客机也使用了神户制钢的产品。同样是在10月,英国网友上传的手机视频显示,刚刚通车的伦敦至威尔士之间的高铁不仅晚点发车25分钟,严重的空调漏水还把列车变成了水帘洞,而此线路的列车正是日本日立公司的产品。海运方面,韩国北极星航运公司日前透露,其旗下一艘由日本三菱重工建造的矿砂船被发现船体中部出现裂口,而早在2013年7月,其旗下另一艘同样是由三菱重工建造的集装箱船“舒适”号(MOL Comfort)在亚丁湾航行过程中断成两截沉没,成为世界上唯一一艘从中部断裂沉没的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如此“海陆空”齐全的问题集中曝光,难免让人对日本制造神话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日本制造到底怎么了?
扭曲的耻感文化
从神钢丑闻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日本“耻感文化”的影子。“耻感文化”在日本自古有之,如果一位武士战败了,要么取对方首级复仇,要么干脆剖腹自杀以洗耻辱。在现代,这种“耻感文化”使日本人非常注意不能给别人添麻烦,这对维持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无法通过一死了之来化解的耻辱,日本一些人往往会选择通过掩饰甚至是粉饰来减轻耻辱感。像斯巴鲁汽车公司至少持续了30年的质检造假问题,绝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问题,一定是许多人一起造假才会隐瞒如此长的时间。
回想战时,日本军队在自认为没有国际媒体的地方就无恶不作,还想方设法阻止媒体的报道,这种扭曲的“耻感文化”与今日之事相比较,是否有几分似曾相识的感觉呢?难怪著名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其《寻羊历险记》、《奇鸟行状录》等作品中要反复发出与战前相比日本究竟变了没有的设问。从政治制度来看,战后的日本无疑已经脱胎换骨,但从日本一些势力抱残守缺,背着历史包袱不放的情况来看,日本政界与其制造业一样,都有一些深层的文化心理没有改变,除了扭曲的耻感文化,还有被我们津津乐道的工匠精神的另一面:偏执。
双刃剑:近乎偏执的工匠精神
《韩非子・定法》说“夫匠者,手巧也”,可见“工匠”一词原指技艺精巧的手艺人。工匠精神就是指手艺人对自己产品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理念。
现在,工匠精神的主体早已不限于手艺人,技术工人、制造企业对产品精雕细琢和追求极致的精神也被称为工匠精神。日本企业的工匠精神同样可以追溯到手艺人,在日语中他们被称作“职人”,追求极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俗话说水滴石穿,精益求精地钻研一点,在这件事上自然很可能比其他人做得更好。然而,任何事都有个度,如果工匠精神走向极端就成了偏执,视野变得狭窄而不自知,在决定事情结果的诸要素中只能看到一个,而忽略其他方面。以日本川崎重工为自卫队生产的C-2运输机为例,虽然从美国GE公司采购到了强劲的CF6-80C2K1F涡扇发动机作为动力,但由于在“轻量化”方面过于追求极致,导致货仓地板强度不足,不得不将最大载重量下调,未能发挥出发动机推力大的优势。
纵观日本近代史,在细节方面追求极致却不善于谋大局的情况并不限于制造业。以日本的侵略扩张史为例,它在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之前通过所谓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对中国的人口、资源、物产等各方面进行了事无巨细的调查,留下的档案浩如烟海,但却未能看清在中国领土上打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是何等危险,不仅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抵抗能力和意志,也低估了国际社会发挥的作用。近代以来,在日本精英和文化娱乐界最流行的中国典籍和文学作品总是《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日本精英对其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津津乐道、奉为至宝,这种精于术而疏于道的心理特征,体现在当代日本就是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
日本政治外交中的偏执与“耻感”
“偏”的反义词是“全”,所谓“偏执”即过分执着于某个局部而忽视整体,缺乏大局观的同时又固执己见。这种偏执不仅见于一些日本企业对局部细节的过分追求,在日本的政治外交中也常体现在其牵制中国的执念中。
2012年安倍第二次执政以来就大力推行所谓“俯瞰地球仪外交”,试图彰显其外交战略的全面性和大局观,即不仅着眼于存在争议的几个国家,而是把整个世界纳入外交视野中。然而,所谓“俯瞰地球仪外交”的实质却是以日美同盟为基础的现实主义外交,是“追着中国跑”的外交。
2015年12月,中国首次于南非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日本于次年2月就忙不迭地宣布把按惯例在东京或横滨举行的非洲开发会议改在肯尼亚举办,并在会上许诺大额援助。去年5月,我外交部刚刚批评“日本在南海问题上近乎偏执地刷‘存在感’”,同年秋季,安倍趁邀请十多个国家的首脑访日之际,大谈经济援助、防务装备的提供和所谓共同价值观,再次搞起针对中国的“串联”。只是这种开发援助、防务合作却带着帮日本入常、帮日本牵制中国的条件,无论再怎么“俯瞰地球仪”,日本外交似乎总是执着于给中国使绊子,其执念之深真是应了那句歌词“我的眼里只有你”。
扭曲的耻感文化于日本政治外交方面则主要表现在一些日本政治精英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上。中国文化也讲究礼义廉耻,可是同样强调“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然而,日本一些政治势力对于日本曾经的侵略罪行却百般否认,妄图通过掩饰和粉饰侵略历史摆脱耻辱,甚至反过来迁怒于中国正视听的正义之举。
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日本早在评审阶段就通过各种途径向专家组施压,待结果公布之后更是通过在北京的驻华大使馆向我外交部提出抗议,并威胁拒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费。不惜动用外交手段百般阻扰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的日本,自己却打着珍惜和平的幌子试图把神风特攻队遗书塞入遗产名录中。
不惜以掩饰和粉饰来缓解耻辱感,维系所谓正人君子形象,与近期集中曝光的日本制造造假丑闻虽然领域不同,隐藏在它们背后的扭曲的耻感文化却是一样的。
日本文化心理对我们的启示
2016年,伴随着供给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工匠精神”一词热度骤升,这回应了社会对中国制造提升品质的迫切要求。因此,因为过去一个月中日本制造问题频发就彻底否定工匠精神不是建设性的态度,而是应该以此为鉴。日本一些企业暴露的问题充分说明了工匠精神发挥正面作用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在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同时不能忘记兼顾其他方面,进行统筹安排。日本企业深陷造假丑闻也提醒我们,只有诚信经营才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长久保证。
在政治外交方面,日本这一反面教材提醒我们,一国政治外交要服务于国家各方面的需要,不能被局部问题牵着鼻子走。我们要保持自己的战略定力,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对一些国家的挑衅和干扰既要做出充分、必要的反应,又不能把主要目标抛在脑后。只有着眼大局,全方位统筹协调政治外交工作,才能有效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根本目标。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讲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