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小学教科书出错,处理和善后不能继续“人工犯错”

澎湃特约评论员 毕舸
2017-09-05 14:1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9月4日,长沙市红十字会救护员罗格发现,湖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验教科书《生命与健康常识》中关于“溺水怎么救护”的内容,存在两处“致命错误”:一是书中所讲的下水营救技能是对专业救护员的考核要求,完全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会误导孩子涉险。二是“将溺水者提脚倒立、膝顶腹部”等控水方法是错误的,国外30年前就淘汰了。

普通书籍出错,尚且会误导读者,以生命救助为内容的小学教科书出错,其危害可想而知。不妨设想,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偶然发现错误,书中的方法就会被当成科普广泛传播,天真的孩子可能在反复练习中,将错误当成常识牢牢记住,甚至可能未来遇到突发情况时,作为自我救护或者帮助小伙伴的技能基础,造成不可规避的二次伤害。

教科书出错,接下来该怎么办?当务之急是采取紧急召回措施,毕竟已经到了开学季,不少学校可能已经将相关课程排好,所以赶在开课之前收回教材是最好的应对办法。

如果来不及召回,或者考虑到召回后短时期内无法更换修正后的教材,导致教学空窗期,教育部门也应通过其他方式,将正确的知识传递给学校。可以由学校组织相关课程的负责教师加以培训,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告诉孩子们:这两处内容错了,错在哪里,怎样才是正确的溺水救护技能。

“救命”的知识不能变成“害人”。时间不等人,教育部门应加快工作进度,在最短时间内消除错误,尽力减少造成的负面影响。

然而,报道中相关部门的回应却值得商榷。湖南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教科书的内容更新比社会知识要慢,他们会尽快修订。”当记者问多久能修订时,工作人员回复称:“不好说。”显然,工作人员对于这两处错误的重视程度不够,还在按照一般性差错的处理方式来应对。

更值得反思的是,30年前就已经淘汰的溺水救护知识,还作为最新科普内容向学生传播,编撰者已经不能用“教科书的内容更新比社会知识要慢”为由解释。如此不严谨的态度,距离科普教材编撰的基本标准相去甚远。

教科书或许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正确,但出错后纠错的流程和举措却不能再“人工犯错”。对待错误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往往更能反映管理部门在关乎公共权益的事件上,应当采取怎样的履责举措,才能真正做到公共效应最大化。

另外,此次事件也可以当成一次向孩子们普及常识的机会——面对出现的错误,最好的处理就是有错必改,改错必快。教育部门和工作者尤须如此。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