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看展览|90年代的上海摄影:在延续与跳跃中见证城市转型

施瀚涛/刘海粟美术馆
2017-08-28 21:20
来源:澎湃新闻
视界 >
字号

【上海之像1990s】

展期:2017.8.30-2017.9.10(周一休馆)

开幕:2017年8月30日 14:30

地点:刘海粟美术馆(延安西路1609号)3号展厅

主办:刘海粟美术馆

策展人:施瀚涛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首字母排序):梁卫洲、陆元敏、王骅、王耀东、许海峰、雍和、周明、朱钟华

周明,上海蜗居124,1992-1996

【关于展览】

上海之像——1990年代的上海摄影

施瀚涛(策展人)

在本次展览和出版项目中所说的摄影是指摄影师基于一种“自主的观看”的态度而展开的摄影实践,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摄影图像或艺术作品、形成的摄影生态和摄影现象。由此,关于1990年代上海摄影的讨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着媒体、出版以及现代艺术的发展,一代摄影家、艺术家和媒体编辑和设计开始为这个现代都市塑造起自己的摄影视觉经验。遗憾的是这一代人的工作所积累起来的新闻、记录和现代摄影艺术的传统因为之后的战争和革命停滞乃至中断了近40年,直到19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才获得了“重新启动”。

王骅,上海,长宁区某弄,1998

1990年代的上海摄影可以说是1980年代实践的延续,但同时又是一种跳跃;这个跳跃的发生缘于摄影与生俱来的与社会现实的复杂关系。事实上,今天大多数人曾经见证的上海社会生活在1990年代的剧烈转变正始于1990年代初改革开放政策上的一次跳跃,始于邓小平为上海提出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口号以及之后的“南巡讲话”。这一跳跃直接带来了企业所有制的变化,对外资和外国品牌的全面开放,城市道路、桥梁和地铁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商品住宅及商业地产的开发,证券金融业的确立和成长,等等。近30年前的这些变革恰巧也应和了全球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的急速发展,这让上海在30年间重新找回了国际大都市的身份,同时出现的是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以及以消费主义、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价值判断和自我认知。这样一种政策的跳跃和社会的转型为摄影带来了无尽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也在考验着每一位摄影师的意识和表达。而最终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摄影师及其创作成果,还是创作所涉及的主题和内容、摄影语言和表现手法,这十年上海摄影的丰富性都是空前的。他们是最后一代基于银盐胶片和相纸展开工作的摄影家,他们也是20世纪最后十年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在他们的照片中不仅可以看到那个跳跃和转型的十年一瞬间对上海人生活所产生的无数细微而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照片同时也是一种对于摄影媒介及其美学的探索和实验,并将成为这个城市的视觉经验的又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陆元敏,北海路,90年代

陆元敏,复兴中路,90年代

陆元敏,黄河路,90年代

陆元敏,南京东路 ,90年代

陆元敏,襄阳北路,90年代

这8位活跃于1990年代上海的摄影家在很大程度上承继了前十年所留下的“街头生活”、“抓拍摄影”、“现实主义”以及“反英雄叙事”等主题和手法,但细致考察每一位的创作,他们也都各具独特的方法和风格。这其中,雍和与许海峰当时在报社担任摄影记者,他们总是出现在这场城市变革中的每一个具体变化的现场。但雍和的照片从不仅仅是对新闻事实的直白描述,他总是关心着新闻事件中的每一个个体——那些主动或无奈地卷入这场变革中的人,为他们留下生动的形象之际,也揭示出新闻事件背后具体而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这也让我们能从他的新闻照片中看到个体乃至时代的精神,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新闻摄影的方式。而许海峰则依靠其杰出的新闻敏感性,在一种看似恒定的日常中看到那个“过渡”阶段的实质,并揭示出拆毁和建设这个贯穿了90年代的核心话题里所隐藏的“勃勃野心”和“腾飞的梦想”。

雍和,妈妈在找工作

雍和,网络小姐选美

雍和,第一次摇滚,1992

雍和,旅游节,1995

雍和,浦东新区成立,1993

许海峰,黄浦江, 2002.1

许海峰,淮海中路华亭路口的路牌下,1999.8

许海峰,南京路步行街第一次整修,1999.7

许海峰,淞沪铁路-虬江路段,1997.4

许海峰,苏州河周家桥一带,2002.10

尽管朱钟华、陆元敏、王耀东和王骅都以街头作为他们拍摄的阵地,但他们也各有不同的表现。朱钟华在街头捕捉着这场剧变中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在这一系列平常、美好、焦虑甚至不堪的瞬间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位摄影师个性中的温情和幽默。而陆元敏的这批作品则将街头化为承载着现代生活所特有的“偶遇”瞬间的剧场,这些互不相识的路人恰好经过这个街头和陆元敏的取景框,他们被安放进了快门的开合之间,显影出一个个漂泊在街头的不安和无依的灵魂。而王耀东和王骅的上海则让我们觉得陌生,这些照片里所表现的是一些在轰轰烈烈的建设和生活之外被人遗忘的角落和有点离奇地出现在这些角落中无名者。他们的作品将陆元敏的那种“我不知你何往,你不知我何去”更推进了一步,并注入了更为寂寞、忧伤、疏离和诡异的都市情绪。周明同样是一位杰出的街头摄影家,但这次他呈现的作品是关于1990年代曾牵动了大多数上海人心绪的“住房困难”的话题。这些照片再现了当时很多上海家庭逼仄的生活空间,同时这其中又不乏生活的智慧以及久违的邻里之间的交往和相处。

朱钟华,两轮世界,1992

王骅,上海,强家渡,1996

周明,上海蜗居369,1992-1996

朱钟华,交通执勤,1992

王耀东,“收藏上海”系列,90年代-03

王耀东,“收藏上海”系列,90年代-01

王骅,上海,徐家汇, 1995

王骅,上海,苏州河南岸,1996

在这8位摄影师中,梁卫洲具有与众不同的画家身份,他让我们看到艺术家对于媒介和语言本身的独特兴趣和相应的视觉实验。与此同时,在这样的探索中,艺术家以一种更为隐秘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现实在他心里留下的那种难以言表的复杂感受。

梁卫洲,景物志系列·电灯泡,2002-2004

梁卫洲,某地,90年代

梁卫洲,苏州河,1998

一个展览和出版项目毕竟是有限的,而1990年代的上海摄影创作和生态以及其中可以被言说的话题是无限的。因此,正如五年前刘海粟美术馆、谷仓当代影像馆与瑞象馆共同推出的“上海祭忆1980s”的项目,我们依然没有打算去写一个城市十年的摄影史,而是继续从不同的摄影手法、各个摄影师在那个年代所取得的成就乃至摄影师不同的年龄层次等方面去选择具有特点、又有一定代表性的摄影家个案。另外,这次我们也专门邀请了汤惟杰、顾铮、林路、btr等学者、策划人、评论家参与对每一位摄影家的访谈,让访谈变成对话,希望由此去丰富这些交流和回忆的视角,也为关于摄影现象的讨论提供更为广泛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我们希望这个展览既非传统意义上的摄影艺术展,也非摄影文献展,它应该是各种个人视觉记忆的集合、一次让观众自己参与进来的图像和城市记忆之间相互印证和激发的过程,一次重新焕发摄影的文化属性的尝试。

王骅,上海,外滩附近某弄,1996

朱钟华,街头广告,1989

朱钟华,情与爱,1993

(全文略有删节)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