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毛笔字书写新生录取通知书和亲笔信走红,专家:有益文化传承
近日,全国各地大中小学陆续迎来2017级新生。合肥市莲花小学800名一年级学生,也将带着与众不同的入学通知书走进校园。此前,该校因向今年入学的新生发放了用毛笔手写学生姓名的入学通知书而走红网络。
同样采用软笔书法手写通知书的,还有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和陕西师范大学等学校。对此,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淑琴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中小学和高校采用软笔书法手写通知书或亲笔信的做法值得推崇,但不强求。
合肥市莲花小学入学通知书封面和正文。 校方供图书法入学通知书制作周期20余天
合肥市莲花小学的入学通知书以复古气息的莲花背景为主,共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使用“楷”、“行”、“隶”三种字体展现中国传统书法文化之美。其中,第二部分采用“新古典”竖式排版形式,学生的姓名信息用毛笔以小楷书写,加盖传统印章。
合肥市莲花小学校长助理张中良向澎湃新闻介绍,今年7月初,校长姚赛明月提出了用软笔书法手写入学通知书的想法,并得到其他老师的积极响应。
姚赛明月表示,学校希望通过入学通知书,向孩子及家长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梦。让孩子拿到入学通知书那一刻起,对学校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的认同感并引以为豪。
张中良表示,此次入学通知书手写部分均由学校专职书法老师完成,从设计印刷到最后手写学生姓名,共耗时20余天,“这件事网上走红后,许多网友对于封面‘录取通知书’的写法表示了异议,认为‘录取’二字用在小学入学通知书上不妥。”对此,他解释说,“正文部分的确写的是‘入学通知书’,制作公司误将封面的‘入学通知书’打成了‘录取通知书’,这才引起了误会。”
由学生陆思远书写,学校制作的“合肥市莲花小学”校名牌。 校方供图校名牌每年替换,由学生书写
合肥市莲花小学于2011年将书法课纳入校本课程,是一所以书法教育为特色的学校,也是安徽省首个荣获“全国书法教育示范学校”称号的学校。学校聘有三名专职书法老师,并设有“教师自修工程”,鼓励各科老师每天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书法。
张中良表示,今后会考虑通过志愿报名形式让学校高年级学生参与手写入学通知书活动。
“除了传统文化传承,也是给学生成长过程留个纪念,有个仪式感。”他提到,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对毛笔字产生兴趣,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以有效的途径发散出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关爱和重视,并让每一个即将进入小学阶段的幼儿感受到新学校的气息。
7岁的杨朵朵是该校今年的一位新生,领到这样一份与众不同的入学通知书让她如获至宝。她的父亲告诉澎湃新闻,朵朵是家里的老二,老大是该校三年级学生。看到妹妹的入学通知书和前几年自己收到的不一样,姐姐心里很羡慕。“姐妹俩回家抢着看(通知书),妹妹说要(把通知书)放在自己的小书包里面。”在他看来,这样的入学通知书很有收藏意义,是孩子小学阶段的美好回忆。
除了今年首次尝试软笔书法手写入学通知书外,该校每年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书法活动。张中良告诉澎湃新闻,校门口的“校名”便是由学生书写,每年替换。“每学期会进行校名(书写)征集,谁写得好就把谁(写的字制成校名牌)放在校门口。”
同样因采用软笔书法手写通知书而广受关注的,还有陕西师范大学(以下简称“陕师大”)。今年该校一共录取了约4500位新生,老师们用7天左右的时间完成了手写通知书工作。
从2007年起,陕师大就开展了手写录取通知书的活动。在活动发起人陕师大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惠刚看来,陕师大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书法文化底蕴,采用手写录取通知书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传统艺术的重视,重新认识书法文化。
“如果能把字写好对下一代和对以后学生的影响都大得很。”陕师大老年书画协会副会长符有堂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师范学校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提高学生写毛笔、粉笔、钢笔字的能力。
侯睿收到了陕师大录取通知书。 侯睿 供图陕师大数学专业2017级新生侯睿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告诉澎湃新闻,自己在填志愿前就了解到陕师大有这样的传统,但打开通知书时看到上面用软笔书法写着自己的名字,依然很惊喜。
此外,为新生手写书法的还有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据《上海教育》报道,2015年暑假,黄玉峰给学校第一届学生每人写了一封毛笔信,或工楷或行书。第二年,他再次用书法写信寄语新生,主题无外乎道贺与勉励,但措辞不尽相同,根据学生姓名遣词造句,藏头或谐音。黄玉峰表示,希望用这种形式,用墨香告诉孩子,到学校来是读书,而读书是快乐的。
对于这些中小学和高校采用软笔书法手写通知书或亲笔信的做法,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淑琴表示赞同。此前,杨淑琴曾到合肥市莲花小学,对学校国家级书法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进行评估验收。
“老师经常动笔,亮相给孩子和家长是好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有好处的。”杨淑琴对澎湃新闻表示,作为一名书法教育工作者,看到这样的现象非常开心。文化单位或者学校,既是传授学问也是传授文化,这样的做法值得推崇,但不强求。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