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语文教材第七次“大换血”:小学平均每个年级20篇古诗文
今年9月份,中国新一批入学的中小学生将迎来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这是白话文兴起后,中国语文教材的第七次“大换血”。
新版“部编本”教材编写从2012年3月启动,历时四年,于2016年获批准投入使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去年新教材在一年级和七年级中发行并投入使用,新教材在一年级投入使用范围达50%,七年级约60%。从今年起,“部编本”教材将成为统编教材。
本次“部编本”教材最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小学一年级课本首次加入了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与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达80%左右。初中6册选用古诗文的分量也增加了。
在此之前,文言文已经历了在语文教材中的“变迁”。20世纪初,中国文化界发起白话文运动,文言文退出小学课堂,减少了在初中教材中的比例。新中国成立后,文言文比例又历经起伏。上世纪70年代末,文言文又开始以较大规模进入小学教材,而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比例曾上升至22%。
本次教材变更消息公布后,“语文教材文言文比例飙升”成为中国网络热议的焦点,大多数网友对此表示了支持。
新浪微博用户“苦口良药”表示:“增加一些古典诗歌名篇还是好的,古文的文学性比许多现代的文章更浓。中小学的时候多学些,有助于国人对历史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明白中国的底蕴。”
也有部分网友担忧,文言文比例增长后又将增加小学生背诵课文的压力。低龄年级学生难以理解古文的涵义,要求背诵为主的学习方式能否学习到古文的真正精华?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汉语研究学者李杰对记者表示,低年级小学生处于人生第一个汲取阶段,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接受学习能力较强,此时适当引入一些古文教育,可以为日后的文言文学习和涉猎打下良好基础。
“文言文的学习吸收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熟读背诵的要求更适合低年级古文的教学,对于增加孩子的识字感、培养语感和文学审美力、激发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他说。
一位网名为“jkmnbgchvv”的小学老师提道:“在课堂上,相较于普通课文,讲文言文或古诗更能吸引孩子的兴趣。在古文讲解中穿插许多历史故事,名人轶事,也让他们拓宽视野。”
湖南、广东、四川、浙江等部分省份在2016年首批使用了新版教材,《三字经》、《论语》等在一年级课本中出现。
8岁的李昕凌就读于浙江衢州某小学,去年她成为中国第一批使用新教材的小学生之一,在昕凌看来“文言文不难,读起来很好玩”。
李妈妈告诉记者:“昕凌从幼儿园大班开始我们就让她每天跟着家里的电视读古文。好多古文她现在都能背下来了,小学课本上的古文对她来说没什么压力。”
“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这是李妈妈让孩子早早学古文的原因。她认为,独生一代的孩子有一些自私娇惯的行为,希望孩子能够学习到古文中的礼仪和品德,从小明辨是非,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
“古文既能熏陶孩子的文化素养,又能教他们许多礼仪道德。”她说。
把古文作为家庭早教的一部分已成为一些中国家庭的选择。执教小学语文10余年的朱老师表示,家庭对古文启蒙教育的重视是支持小学教材古文增加的基础。
她说:“现在的孩子普遍在入学之前就已经接触过古文了。很多家长会选择古诗、《论语》、《三字经》作为孩子早教的一部分,一年级增加的古文对很多孩子来说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和过渡。”
与语文教材“文言文比例飙升”相呼应的是近年来不断掀起的“汉语热”、“国学热”。在中国,各类“国学馆”、“儒学馆”方兴未艾,“儒学校园”成为许多中小学热诚打造的“校园名片”。
2017年2月,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斩获12.3%的高收视圆满收官,节目累计收看观众超过11.63亿人次,引发全民“自考”古诗词。
李杰认为,社会令人瞩目的“古文热”现象是国学教育的成功,也是民族文化自信增强的表现。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阶段性载体,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认可和重视,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正走在复兴之路上。”他说。
(原题为:《中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孩子们准备好了吗?》)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