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探访维塔工作室:纯绿幕抠像让制作人越来越懒

林森森
2017-06-29 18:20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有关特效的问题,大概已经在不少观众心里种下了深深疑问,为什么连一把光剑国内特效团队做出来的和国外做出来就是不一样?

有同样疑问的恐怕不止观众,国内导演感受更深。广告出身,对技术应用持续表现出兴趣的导演乌尔善在上海电影节期间就曾说,自己的新片《封神》因为涉及大量特效,国内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只好去新西兰找维塔特效团队操刀,他说接触过后最大感慨是国内这方面经验之差和精神之差。

在5月底,持续展览半年的维塔工作室的模型从乌镇撤走了。去年乌镇戏剧节时,维塔工作室把模型从新西兰空运到了乌镇,设计了维塔空间供参观。

维塔在乌镇的展厅

在乌镇的展览上,观众能够看到巨大的实体与投影合成的沙盘,将动态视觉影像和静态雕像制作相结合,充分地感受到从虚拟到现实的转化过程。

赶在撤走前看过展览后,笔者近日前往新西兰,走上维塔一条街,和维塔制作坊的人聊了聊,也参观了一下他们的工作过程,切实理解为什么乌尔善对他们有那种感受,国内外特效结果不同的原因到底是啥?

围观维塔物理特效

维塔总部坐落在威灵顿郊区隐蔽角落,由理查德·泰勒和他的妻子塔尼亚·泰勒(Tania Taylor)一同创建于1987年。

维塔起家过程完全就是泰勒和彼得·杰克逊起家史。他们在1989年相遇,泰勒为杰克逊第二部电影《疯狂肥宝综艺秀》制作微缩场景和木偶。4年后,杰克逊和泰勒、吉米·塞尔柯克一起,共同创建了维塔工作室,操刀凯特·温斯莱特处女作《罪孽天使》的导演工作和后期。

影片有相当一部分场景,用来展示一个虚构的中世纪王国。他们设计了七十多套独特的乳胶服装、各种古怪的生物、田野里的城堡。

随后这个作品令好莱坞大为惊艳,特效后期订单纷至杳来。直到2001年开始上映的《魔戒》三部曲,坐落于新西兰郊区,员工几乎由新西兰人组成的维塔工作室,正式挤入全球顶尖特效公司之列。去年张艺谋的《长城》和今年的好莱坞大片《攻壳机动队》中的视觉效果均来自于维塔。

《攻壳机动队》艺伎模型

目前维塔整个集团其实分成两大部分,分别做视觉效果(digital shop)和物理特效(workshop)。另外,泰勒和彼得·杰克逊各自名下的几个公司负责配合,公司几乎都坐落在同一条街,给导演团队提供一条龙服务。

实际上整个新西兰电影产业就是理查德·泰勒和彼得·杰克逊两个人一手建立的,他们在十几年时间里,把影视后期这个领域拆分出了11个公司全方位覆盖。可想而知,有领军人物对一个国家影视工业的作用有多巨大。

跟维塔去年在乌镇做过的模型展览一样,这次笔者主要去的也是workshop公司,也就是主营物理特效的部分。

物理特效是什么?如果说绿幕在国内是彻底流行开来了,电视剧电影每个剧组都必备,那物理特效大概就真的只能依靠维塔了。物理特效是指电影电视剧里不靠电脑,依靠手工模型和拍摄角度共同促成的视觉效果,比如特殊道具、微缩景观、机械仿生道具、大型灾难装置。

比如这些↓

还有这些↓

他们还为新西兰国家博物馆的战争专题专门公益做了系列大型模型,看起来非常震撼,高达两三米的人物,连汗毛和头发丝都很清晰↓

和workshop里的总监坐下来聊天前,去参观了一下他们的道具库,简直就是《魔戒》影迷福地啊,整个车间里全是曾经使用过的模型,包括电影里的山、山洞、剑、盔甲……但因为库房重地,不允许拍照,所以也没办法贴图上来……

参观的库房的确就是平时维塔的手工作业大师们工作的地方,还遇到了一个来自斐济的设计师正在制作机器人模型。他展示了手里的小桶状道具,说其实这就是个奶粉桶,刷了漆之后就能拿来用了,实际上他用来手工制作的道具里,很大部分材料来源就是生活用品。

绿幕抠像的流行让制作方越来越懒了

关于维塔工作室的物理特效全球地位,网上曾流传过段子,在做《吸血鬼猎人林肯》(2010)时,他们自称能给出的血浆量是全球第一,有人追问为什么敢说第一?负责人就回答,如果哪天被超过了,一定是我们又做了部吸血鬼电影。

笔者真拿这个段子“调侃”了当天采访的两个总监,他们莞尔一笑,说应该是谣言,但他们的确是这么想的。

实际上目前除了维塔工作室外,好莱坞做特效的公司越来越多,以创作星战系列的工业光魔为代表,毕竟特效电影是目前好莱坞赚钱的主要系列,如何在远离好莱坞的情况下还能保持行业水准?

维塔运营总监表示,相比好莱坞特效产业,这里的优势是一条龙服务体系:“其实我知道因为一行利益的诱惑,全球的特效行业都在成长。尤其是物理特效需要非常特别的技术。我们的出发点是,只要这个电影来过这里,我们就应该把它们留在新西兰来做。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我知道应该怎么处理,我就一定接下这个单子。在物理特效领域,我们有很多经验,包括各种服装、各式各样的生物。而且我们有一整套完善的电影工业,从workshop的人物形象设计,到digital的特效,再到parkroad的后期制作,可以涵盖电影制作的各个方面。”

至于对比的问题,他们可能没怎么想过,先做好能拿到的订单,服务好来的导演们再说吧:“我们的确想做最好,但不会刻意去比较,我们只是想把每一个工作,每一个任务,每一个画面,都用最高的质量完成。我们尝试去创造想象中的世界,打造一些不存在的生物,做出摄影机无法拍出的景象,让观众在电影院里感到他们看见的就是现实,这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而在十几年的竞争力,技术更新换代是最实际的问题。

《指环王》的48000件道具,全是维塔工作室的员工手造,到了《霍比特人》,维塔做的道具60%由机器生产。创始人泰勒曾在采访中表示过感受到了革新压力,“制作进度不再允许我们靠手工来完成一切。生产模式的转变相当之快,我们根本无力阻挡。”

这时候怎么保持水准之上?

在参观库房时,笔者已经看到目前几乎大部分道具都已经由3D打印来制作,小到10cm人物模型头发丝,大到整个山脉模型,都有相应的3D打印设备。他们也表示,3D打印是现在的主要制作方式,“《指环王》里的人物模型都是手工做的,现在3D打印更加便捷和精细,我们越来越被多使用。电影技术发展很快,比如以前的人脸特效化妆,比较粗糙,都是低分辨率,但现在电影都是3D、4K,画质变得高清,就要求特效也做得更加精细,让观众察觉不出。”

使用3D打印的大型模型

另外笔者也很关心特效周期问题。国内特效团队目前把特效无法做好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时间不够。作为全球行业顶尖,维塔工作室对这个问题倒没有那么介意,认为时间不够其实只是借口。但是压缩时间不是中国特有情况,其实全球都是如此。

“现在制作周期比十几年前要短得多,投资人给电影投了很多钱,他们想获得高票房,早点收回投资,所以就不停压缩时间。一些电影公司直到主要拍摄都结束了,才找到我们,要我们解决服装问题或者其他具体问题,所以很难说是三个月或者两周,时间永远不够。如果他们说要两周,我们估量一下可以做到,就接。但当然会有自己的底线,差不多两周,算是底线。”

而国内制作人曾经提起过,找国外特效团队最大不同,在于专业性的差距。比如一把光剑,会需要制片方给出非常具体的描述,这对有些不太懂的导演来说,很是折磨。维塔工作室的人则表示,他们其实是很有服务精神的,可以来适应不同导演,但是基本的问题一定问到。张艺谋会有自己的具体想法,但有些导演确实太“迷糊”,就成了合作障碍。

“有些导演非常执着于视觉细节,要求会特别具体,有些导演更注重故事情节,我不认为哪种更好,我们做的就是应对不同风格的导演。如果没有明确要求,那我们设计部门可能会做多一点。但是,导演不能什么都不清楚,比如导演要一把剑,我们会询问故事的背景,剑客是从哪里来的,追杀的是谁,以此为根据,做出这把剑的样子。”

但不管他们的大“手办”做得再精致,数码特效其实几小时就能解决他们好几天做的模型,绿幕抠像也成了更多无力做模型的导演的选择。去年的《爵迹》还完全使用捕捉抠像,最后做成了类动画效果。对这两者之间的选择,维塔工作室认为这确实是个蛮严重的问题,“绿幕抠像现在非常流行,可以很简单地做出一些无法拍摄的效果,同时可能会导致制作者越来越懒惰,就完全用特效,所以拍的就像一部动画。”

他们目前通常给制作人的建议都是两者结合起来,“物理特效可以跟现实融为一体,你分辨不出哪个是真的哪个是特效。比如把做好的剑或者铠甲扫描进电脑,做成数字特效。电影里这把剑有时是物理特效,有时候是数字特效,这样观众就很难分辨。”

“我讲故事的方式是用声音”

除了特效外,一条龙服务中,重要的其实还有影片混响。维塔工作室分支中,公园路后期公司负责的混响业务曾因《金刚》电影,获得2006奥斯卡最佳音效奖。《霍比特人》和《长城》后期音乐也在这里录制。

笔者最后顺路去了有全球顶尖混响室的公园路后期公司,看了看大片里的震撼声效如何诞生。

做混音的巨大影音厅,导演可以坐在后面实时看到混音师工作成果及时讨论。

公园路CEO告诉笔者,通常声效分为三类,对话,讨论,还有混合音。对话最简单,讨论就需要一堆人来说话,略有难度。最难的是混合音。混合音包括枪声啊,大象叫啊,这些声音没办法在公司里解决,就会派员工出去采集声音,比如去射击室录枪声。

“如果有些声音需要去丛林,有些声音是在某些特定的丛林,我也要让人做火车之类的去,这样他们可以这里抓录一点,那里再抓录一点。显然这种‘来自外星感觉的’声音会有很多人喜欢。对了,我们本地有个动物园,把里面猴子的声音录下来做个混响,也挺像的,虽然我还挺讨厌那个声音……”

由于不允许拍照,诞生无数震撼声音的房间只能描述一下。其实非常小,大约只有十几平米,分为前后两个房间。里面的房间堆放各类物品,以供创造声音的那个同事发挥想象力。

这个同事的基本职责就是每天在不同材质上走路,踏步,跑步,穿不同的鞋子。而类似于“接吻”这样的声音就只能靠口技。

制作声效就是用小房间里各种物品不停地尝试,直到“感觉良好”。

尽管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他们会建立数据库,用于复杂声音的混合,但对于基本声效,比如走路,拍手,敲打,每次都会重新录,不重复使用。

在和他们聊如何与导演沟通后期问题时,公园路CEO表示,他们认为自己最大的优势在于,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出最好的服务精神。

“遇到和我意见有分歧的导演其实是常事。我会给到我的建议,但你要明白,这是他们的电影。所以我要用我的专业让他们对自己的电影满意,愉快。”

完全不符合他们审美的导演可能会带来坏心情,但他们并不觉得有啥大不了,相比导演,他们的难过只是一段时间。“我讲故事的方式是,声音。我喜欢的是电影,所以如果这部讲得不开心,那我就走开呗,明天再讲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

对于国内导演给他们的感受,则显得比国内观众更宽容一些。“可能是某一年,突然间有中国的电影人邀请我们过去,然后我们接到很多问题,订单。这种感受是一瞬间的似乎。所以我觉得这是个先兆和标志,懂得来找更好的电影后期,这是会越来越好的证明。其实好莱坞烂片也不少,你们看到的,是比较不错的作品。”

实际上,不论是在手工制作公司,还是声效公司,都有非常踏实淡定的感受,他们偏安一隅,也不太会跟笔者提到全球行业状况,不分析行业动向,只是默默朝着最好的水平做。不能说这是国内缺乏的氛围,但差距在哪里,也就不言而喻吧。

最后快要临走时,问了问维塔工作室的负责人,会给国内想从事特效行业的年轻人什么建议,就用他的回答做结尾吧。

“不要等到进入这一行才开始创造。如果你喜欢画画,就开始画画;如果你喜欢写作,那就开始思考你会怎样塑造人物;如果你喜欢做东西,就花时间动手去做。要让创作融入到你的血液里,不创作就浑身难受,那么你的付出会给你回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