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
- +118
南京政治学院建校40周年,曾赢得“军中北大”盛誉
春华秋实四十载,不忘初心育英才。从1977年12月,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校的名字出现在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及1986年改称政治学院,不断前行,辛勤耕耘,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已在钟山脚下走过了40个年头。创刊20年的军民共建品牌《双拥报》就出自该院新闻系学员之手。
40年中,“独臂英雄”丁晓兵在这里完成了“从战场到教室、以笔作刀枪”的蜕变;“模范理论工作者”严高鸿在这里走完了平凡但恪守信仰的一生。
40年来,这里成为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全军研究生培养单位重点建设院校和全军院校教学优秀单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军队政治工作学2个学科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军队政治工作学、军事新闻与舆论战、军事心理学与心理战等4个学科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近日,金陵晚报双拥周刊记者走进南京政治学院院史馆,选取4张老照片,讲述南京政治学院40年的战斗历程。
老照片故事一:建校之初1978年:欢迎首批402名学员来校学习
![](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5/869/275.jpg)
![](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5/869/276.jpg)
南京政治学校的组建还与一位伟人有关。1977年8月23日,中央军委座谈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同志在军委座谈会上指出,训练政治干部的学校要增加,可以专门办政治学校。仅仅过了两个月零十四天,中央军委颁发十五号文件决定组建南京政治学校,同期组建的还有西安政治学校。为了充实南京政治学校的师资,总政两次专门向全军各大军区下达了为学校选调教员的计划,学校也先后派出7个小组,到各大军区考核选调教员。到1978年1月,教员人数达到55人,其中政治理论教员44人,军事教员11人。
建校初期条件极其艰苦,全校师生利用业余时间投入三万多人次义务劳动日,维修营房、填水塘、平菜地、建操场、补围墙,自己动手建成了1.2万平方米的大操场和500平方米的三角花园。
老照片故事二:正式更名 1986年:南政院迎来首批本科学员
![](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5/869/277.jpg)
这一年2月,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决定》和《全军院校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明确“南京政治学校改称南京政治学院”,培训层次以本科为主。更名标志着学院训练任务由短期培训向学历教育过渡,学院开始面向地方高中招收青年本科学员。
从这一年开始,学院致力于把政治理论课讲活、讲好、讲出效果,让学员爱听、爱学,使政治理论教学真正成为享誉军内外的校园文化名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军队政治工作学2个学科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新闻专业全军唯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军队政治工作学、军事新闻与舆论战、军事心理学与心理战等4个学科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这里成为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全军研究生培养单位重点建设院校和全军院校教学优秀单位,培养了30余万名政工干部包括上百位将军,赢得了“军中北大”的盛誉。
照片故事三:英雄学员 左手敬礼的“独臂英雄”丁晓兵
![](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5/869/278.jpg)
![](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5/869/279.jpg)
照片中的他用左手庄严地敬着军礼,双目炯炯有神直视前方,他就是“独臂英雄”丁晓兵。“英雄”的称号无比荣光,然而在那背后,他走的是一条无比艰辛的道路。
向记者推荐这张照片的,是南政院院史馆讲解员、学院研管一大队15队学员冯思琦。
如今已晋升为武警少将、任武警广西总队政委的独臂英雄丁晓兵,1986年至1988年曾在南政院军队政治工作系学习。丁晓兵1983年入伍,参加过“两山”战役。1984年10月,时年19岁的他在遂行军事任务中,在把敌人扔来的一颗手雷抓起扔出时瞬间炸响,小臂被炸飞,大臂只连着点皮,大臂的血管也往外喷着血。为了不影响行动,他用匕首把自己的断臂割掉,并把断臂别在腰上,“以为带回来缝一缝还能用”……战后,他荣立一等功并获得为他特设的第101枚“全国优秀边陲儿女”金质奖章。
后来,丁晓兵拒绝了许多单位提供的要职和优厚待遇,申请到南政院读书深造。可在入学第一次考试中,这名勇士就遇到了难题。由于只能用左手写字,到了交卷时间,他还有一半的考题没有做完,便非常着急地向监考老师请求延长20分钟。没想到监考老师却说:“不行,没有这个先例!”
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跟他谈心:“如果你什么都需要别人照顾,那么你在部队走不了多远!”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他,暗下决心:在自己的人生字典里,绝不能再出现“照顾”二字。自那以后,他把课余时间都用在练习写字上,一个月戳断了9支钢笔,左手渐渐磨出厚厚的血痕和老茧。1988年初,他以全优的成绩完成学业,并被评为“优秀学员”。
照片故事四:师德模范 严高鸿:严师之美,学高德鸿
![](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5/869/280.jpg)
院史馆里还摆着严高鸿教授使用过的办公桌椅,桌上的陈设一如教授生前的样子:一摞待审的稿子、一副眼镜、一支红笔和一把尺子。在担任学报主编时,他定下“三不错”原则,即“不错一个观点、不错一个字、不错一个标点”。为了防止校对清样眼睛看花,他就用尺子压着一行一行校,每期26万字的学报,他要一字不落地校对三遍,常年的笔耕使他的右手严重变形。
其实,在牺牲的前一周,他就感到胸口和背部严重疼痛,于是联系总院想要在18日进行检查,但17日他接到第二天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通知,于是选择推迟检查日期。18日上午,严高鸿强忍着剧痛来到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现场,并对博士生的论文进行了长达十五分钟的点评。10时28分,严高鸿晃动了一下身子,轻轻地靠在椅背上,两眼微微地闭上,却再也没有醒来。
在南政院,严高鸿摘取过四个第一:第一个走上讲台,第一个讲授正本教材,第一个介绍授课经验,第一个在哲学研究上发表文章。20世纪80年代末,严高鸿教授提出的一个命题在哲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严高鸿被中央军委追授“模范理论工作者”荣誉称号。
我在院史馆当讲解员
![](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5/869/281.jpg)
![](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5/869/282.jpg)
是的,站在展板前,那个满脸笑容讲解着院史的人,就是我。一次幸运的机会,我成为南京政治学院院史馆的一名讲解员,开始近距离接触政院的过去和现在,并成为南政精神的见证者和传播者。每一次讲解,都让我对南政院的历史沿革、优良传统和辉煌成就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5/869/283.jpg)
![](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5/869/284.jpg)
一师一生两张照片,讲述两段人生,却都体现着南政精神。在他们身上,我看到南政人的勤勤恳恳和无私奉献,看到南政人的政治意志和坚强作风,作为院史馆的讲解员,我愿意将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感动更多人。
(原题为《老照片,南京政治学院40载峥嵘岁月》)
![](https://image.thepaper.cn/publish/interaction/image/1/632/219.jpg)
![](https://image.thepaper.cn/publish/interaction/image/1/625/920.jpg)
- OK:军中清华
- 2017-06-27 ∙ 未知2回复举报
- ༺࿅࿆何安博英࿅࿆༻:你觉得理工科院校会比喻成北大么?清华差不多
- 2017-07-10 ∙ 山东回复举报
![](https://image.thepaper.cn/publish/interaction/image/0/539/543.jpg)
- OK:那是国际关系学院
- 2017-06-27 ∙ 江苏2回复举报
![](/_next/static/media/pp_report.644295c3.png)
![](/_next/static/media/logo_caixun.cd299678.png)
![](/_next/static/media/logo_104x44_tianzi_white@2x.b88d1296.png)
![](/_next/static/media/logo_rebang.f9ee1ca1.png)
![](/_next/static/media/logo_bjjx.667644a5.png)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