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媒体调查“熊孩子”背后:常有素养缺失教育错位的“熊家长”

赵丽 刘雪妍/法制日报
2017-06-23 10:28
教育家 >
字号

调查动机

6月12日,一名13岁男孩骑着自行车在江苏省苏州市苏福立交高架上逆向行驶,幸亏交警及时发现并将其带离高架,才没有发生危险;6月9日下午,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1名小孩的脚卡在1棵古树,最终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才脱困。原来,小孩子一时贪玩,想爬到村中古樟树上去。据悉,这棵樟树是国家二级古树,已有300多年树龄……

近期,“熊孩子”闯祸的事情频频发生。天性善良的孩子为何时不时闯出大祸?谁该为“熊孩子”负责?围绕这些问题,《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最近几天,媒体报道了发生在广东省深圳市的一起孩子误食老鼠药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在深圳市一家舞蹈培训机构,学跳舞的小朋友轩轩从自己书包内拿出一大袋类似零食的物品,并分给小朋友们吃。一名小朋友食用后出现不适症状,送医后发现,轩轩给小朋友分享的零食竟是老鼠药。

更让人惊讶的事情还在后面。据媒体报道,轩轩的家长知道他将老鼠药放进了书包,事后还称“无毒无害”。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经常闯祸的孩子被称为“熊孩子”。近年来,“熊孩子”的身影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不过,《法制日报》记者调查发现,“熊孩子”背后,往往都有素养缺失或教育错位的“熊家长”。

“熊孩子”到底有多“熊”

“熊孩子”可以“熊”到什么地步?

“我真的无法想象,当孩子对自己的爷爷骂骂咧咧时,孩子的父母竟然还能在旁边微笑。这样的孩子做出什么事都不足为奇。”在北京一所高校上大一的王鹤向《法制日报》记者回忆说,“当时,我正上初中,那个孩子当时刚上小学,是我的远房亲戚。大家一起聚餐的时候,我妈起来给孩子夹菜,可能是菜不合他的胃口,或者他吃饱了。那个孩子直接就把碟子摔了,然后骂我妈,那种带着父母的脏话……”

在王鹤的印象中,当时参加聚餐的十多个亲戚都愣住了。“我奶奶打圆场说孩子小,大家不要和他计较。接着,那孩子在包厢里跑来跑去,跑到我身边时,先是拽我的衣服,后来抓下我的眼镜扔在地上。当时,我把他的肩膀按住,笑着说让他把眼镜捡起来,谁知那孩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更没想到的是,在孩子骂自己的爷爷、骂我妈妈时一言不发的孩子父母,此刻竟起身骂我没有家教,非要我向孩子道歉”。

杜鑫是北京市的一名幼教工作者,说到“熊孩子”,她向记者介绍了班上的一个孩子,“我师傅带教20年,也说没遇到过这样的孩子”。杜鑫是这样形容这个“熊孩子”的表现的:只要你转过身没看着他,他走路就是能飞起来的速度,然后用膝盖滑行一段距离到达目的地;从来不坐在椅子上,不是趴在地上就是跪在地上;别人从他身旁走过,他会伸出脚去绊别人,伸出手打别人。如果你告诉他不应该这么做,他会说“我说过对不起了”。

“我后来发现,孩子变成这样,与家庭关系很大。这个孩子差点胎死腹中,是提前剖腹产出来的,所以家长对他极其溺爱,尤其是他的外婆。其次,这个孩子的家庭比较富裕,有钱有权。他一辈子的读书、工作基本都可以由他外婆解决,完全不用发愁。有时候,幼儿园老师说了这个孩子几句,他外婆就会来闹。时间长了,这个孩子更加猖狂,他知道就算做了坏事,外婆会来找老师,老师也拿他没有办法。”杜鑫对记者说,“作为老师,我们能做的就是保证他和其他孩子的安全。这是最基本的了,平平安安送走这班孩子,是我现在最大的心愿。不过,这个孩子喜欢看书和唱歌,我也尽可能挖掘他的潜力。虽然现在是‘熊孩子’,但也是聪明孩子,说不定哪天就不‘熊’了呢?现在只能每天跟他斗智斗勇了”。

家长都在做什么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每每谈及“熊孩子”,往往都会涉及“熊家长”。

“我一直认同一个观念,没有‘熊孩子’,只有‘熊家长’。”家住北京市大兴区一小区的韩女士对记者说,她居住小区的电梯里经常有人小便,物业多次张贴通告禁止这种行为。有一次,一个在电梯撒尿的孩子被她当场“逮住”,没想到随后来到的孩子爷爷却质问她一句“那孩子憋不住咋办”。

杜鑫告诉记者,每个孩子的天性都是善良的,就算“熊”也并非一天养成,“熊孩子”的背后一般都有“熊家长”。

“当孩子做错事时,有的家长不是好好教育,而是马上站出来为孩子辩护,动辄就说还只是个孩子,为什么要对一个孩子如此苛刻?这样的处理方式,孩子从中接收到的信息是自己犯错没什么大不了,应该被原谅,无论做什么都不需要遵守规则,也不用负什么责任。”杜鑫说。

然而,真的不用负责任吗?在北京一家乐团工作的胡枫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次,我们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一个目测三四岁的男孩坐在观众席第二排。在我们演奏的时候,这个孩子不停地大声说话,身子扭来扭去,但他身旁的大人一直没有制止。我们准备演奏第二首乐曲,当指挥刚要下棒时,这个孩子突然叫唤起来,于是指挥和我们就在台上静静地看着他闹,男孩的母亲试图捂嘴不让他出声,但是男孩依然继续喊叫。”胡枫说,“我们没法演奏,突然观众席一个男低音出现‘不听就出去’,然后很多人开始附和。接着,工作人员过来把这对母子请了出去。观众鼓掌,演出继续。在被轰走的过程中,男孩一边嗷嗷大叫一边大喊‘我不出去’。不知道那位母亲以后会不会好好教育下宝贝儿子,在公众场合遵守规则,免得以后再次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赶出去”。(原题为《有孩子骂长辈时父母旁边微笑,有幼教老师教育孩子遇家长大闹:“熊孩子”身后不乏教育错位的“熊家长”》)

    校对:王韡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