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十部作品里的女性故事,汇聚成一支温良智慧的火把

2022-03-08 18: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今天是国际劳动妇女节,联合国妇女署发布了今年的主题海报“性别平等,实现可持续的明天”。

回看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性别平等话题经受了无数的挑战和考验,在文学界,这也是女性作家面对文学事业的一道阻力。1983年,科幻作家乔安娜·拉斯出版《如何抑止女性写作》之际,将女性写作者遭遇的重重阻力分门别类:“剥夺作者身份、诋毁、内容的双重标准、成就个别化、榜样缺失……”即使如此,女性作家们在为自身寻求平等话语权的同时,也没有加深性别对立的偏见,相反,她们更多的是在为消弥性别而努力,正如作家娜塔莉·萨洛特在面对《巴黎评论》访谈所说,“‘女性写作’这种说法让我震惊,我觉得在艺术上我们都是雌雄同体。”评论家张莉在编选三年的《中国女性文学选》之后也认为,“她们早已经成为火把本身,无需性别的标记。”

今天我们从近一年出版的新书中遴选了十部涉及女性话题的佳作,从平凡女性的勇敢突围到传奇女性的成长之路,从女性艺术工作者的人生经验到家庭全职女性的自我平衡,她们是自己人生的“火把”,更是文明观念进步的“火把”。

2021年

中国女性文学选

张莉 / 编

葳蕤文丛

天津人民出版社

如何理解性别之于文学写作的关系?这是做女性文学研究常被问到的问题。策划编选三年女性文学选的张莉认为,“建立女性文学传统,强调女性视角和女性立场是重要的。但是,一位真正优秀的女作家,即使不借用性别的火把,也依然能够在文学史上刻下属于自己的标记。因为,女性文学不是女人文学,它所关注的是包括边缘人和弱势人的生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丁玲、萧红、张爱玲、铁凝、王安忆、林白、迟子建等,也早已摆脱那支性别的火把——当我们回顾一九一九年以后的文学路标时,会很容易看到她们的身影,因为,她们早已经成为火把本身,无需性别的标记。”

对于这本新近推出的《2021年中国女性文学选》,张莉表示,“在未来五年到十年里,女性文学年选会推出属于它的女性作家群体。当然,‘年选’里的作品也都是这一年度出类拔萃的短篇小说,比如今年所收录的铁凝的《信使》,已经被公认为二〇二一年当代文学的宝贵收获,又比如叶昕昀的《孔雀》,也被视为今年最受关注的青年作家作品。事实上,在编纂完今年的‘年选’时,我一度很感慨。我所挑选的固然是我认为的今年最优秀的女作家的作品,同时,那也是我为当代女性文学现场所做的文学标记。”

我本芬芳

杨本芬 / 著

乐府文化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年6月,八十岁的杨本芬出版了处女作《秋园》。这部耗时近二十年、在四平方大小的厨房里写就的作品,倾注了她对母亲的怀念。一年后,《秋园》的续集《浮木》出版,中南腹地那些家人、亲戚、乡亲们的故事继续在杨本芬的笔下浮沉。

《秋园》和《浮木》得到了文学界专业人士的肯定,更引发了读者的喜爱和共鸣,人们为书中人物与故事落泪,从中看到了自己和父辈的来路。杨本芬的笔刻画出一个个从生命里走过、消失在风中的普通中国人:母亲、兄弟姐妹、邻里乡亲......读者在其中感受到的是人的苦难与坚韧,温良与伟大。

近期,杨本芬的第三部作品《我本芬芳》出版,她将目光转向婚姻,坦诚地展现女性在亲密关系当中的疼痛与挣扎、不甘与重生。在一个采访中,她表示曾想把这本作品命名为“解惑”,因为“活到八十多,感到人生不得解啊!我还在写,还在解惑”。这或许也是这部作品试图探讨的核心问题:婚姻可能并不指向幸福,而是使人心碎,面对这样的困境,是委屈求全还是勇敢前行?是忍辱负重还是活出自我?

形影不离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 著

曹冬雪 / 译

磨铁·大鱼读品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0年6月,《第二性》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生前从未公开的小说手稿《形影不离》(The Inseparables)首度在法国面世,出版人塔库说:“她很有力量地描述了为什么年轻女性无法获得生活自由,因为她们的目标是成为别人的妻子和母亲。”

在发表《第二性》之后的第五年,即1954年,波伏瓦开始写这本书,以此悼念她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友谊,故事主人公以波伏瓦少女时代挚友扎扎为原型。波伏瓦曾说,她之所以写书,写那些让她得以成名的书,都是为了能够讲述自己的少女时代。

对今天的女性而言,这个小说的启示正如译者曹冬雪所说:“小说自始至终维持着这种叙事的张力。若屈服,是在抗争中屈服;若反抗,是在犹豫中反抗。没有谁真正乖顺,也没有谁彻底叛逆。希尔维和安德蕾的青春,正如很多人的青春那样,不是大江大河向着大海一往无前,而是滚滚岩浆在地下奔袭寻找出口。”

巴黎评论

女性作家访谈

《巴黎评论》编辑部 / 编

肖海生 等 / 译

99读书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伊萨克·迪内森、希拉里·曼特尔、埃莱娜·费兰特、西蒙娜·德·波伏瓦、珍妮特·温特森、伊丽莎白·毕肖普、玛丽莲·罗宾逊、简·莫里斯、多萝西·帕克、琼·狄迪恩、格蕾丝·佩雷、娜塔莉·萨洛特、尤多拉·韦尔蒂、安·比蒂、洛丽·摩尔......作为《巴黎评论》出版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访谈特辑,本书的十六篇访谈也可以看作“对话中的散文”,既是极具水准的对写作技术的探讨,又涵盖了女性作家生活中那些细微却折射性格的细节:她何时确立写作的志向?她的文学启蒙是什么?在写作不同的写作阶段,她遇到的具体阻碍是什么?她如何面对外部否定和自我怀疑?她的同道人或格格不入的对手又是谁?她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关系如何?

她们的传奇

[法] 佩内洛普·芭桔 / 著

王晨雪 / 译

后浪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本书聚焦古今中外的伟大女性,围绕她们的传奇人生展开,其中包括女皇帝武则天、《姆明一族》创作者扬松、环游世界的记者娜丽·布莱、坚持留大胡子的克莱门汀·德莱特、好莱坞最吓人的女演员玛格丽特·汉密尔顿,佩内洛普·芭桔在书中延续了自己一贯的清新俏皮的叙事风格,以轻松有趣的形式向这些伟大女性致敬。

“如果换作是我,在当时可能会有怎样的举动?”——这也许是很多人都曾经思考过的问题。书中女性大多经历过不被舆论认可、不被社会接受,甚至遭受人身攻击等困扰与苦难。这些不平凡经历恰恰反映出特殊时代背景下女性所要面对的坎坷生活。她们以勇气对抗世界的不公,以坚韧隐忍历史的黑暗,以女性独有的智慧和温柔铸就她们的传奇。

我身体里的

人造星星

[爱尔兰] 希内德·格利森 / 著

卢一欣 /译

一頁folio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爱尔兰女作家希内德·格利森在少女时代便罹患单关节炎,成年后又患上白血病,在病痛中度过了大部分青春岁月。她开始转向内心,探索自己的痛苦,接踵而至的是她人生中最大的喜悦——坠入爱河,成为母亲。于是她又将目光转向身体之外,开始钻研历史、艺术、文学以及音乐,开始书写女性身体的亲密体验,从疾病中重生,在局限中寻找希望。

在个人经历与社会、历史、文化的交汇中,格利森如解剖身体般,以手术刀般的笔触书写身体在女性生命经验中的意义。通过她的写作,我们既可观望到一位女性充满苦难与幸福的丰富人生,也可透过社会观察家的智慧之眼,剖析女性身体在文化与社会中遭受的误解与伤害。

碎片

[意]埃莱娜·费兰特 / 著

陈英 / 译

99读书人

以“那不勒斯四部曲”为中文读者熟知的费兰特,推出了一本访谈、书信集《碎片》,这本书的原作名“La frantumaglia”是一个方言词汇,是作者母亲常说的,揭示一种女性的、隐秘的、难言的体验。而这个词在费兰特这里成了一种写作体验,甚至是文学理念,她在这本书中,袒露了自己对写作风格和主题的探索历程,并回顾了自己经历的自我怀疑和突破,诠释了女性和家庭、神话和文化、城市和记忆,以及作家、作品和读者间的复杂关系。

正如此书的译者陈英所形容的那般:费兰特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没人打扰的“作坊”,一个隐秘的角落,她不用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最好的一面,打造一个美好“人设”,满足大家的期望,这无疑让她的写作更加自由,更自洽。

对岸的她

[日]角田光代 / 著

莫琼莎/ 译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本书讲述三位不同成长经历的女性间隐秘的生命联系与情感召唤,是一部充满痛感的女性成长小说。小说中主角小夜子、葵和鱼三者在彼此共生的关系中出逃、飞向远方。这三者间的女性凝视,互相重叠又互相分离,最终交织出一个理想化的“对岸的她”的意象。

“我自己是女性,也喜欢写女性。在日本,大多数女性结婚后会改从夫姓。面对是继续工作还是选择家庭,如何抚养小孩等这类问题,女性必须做出选择。相对地,女性必须去思考、去抉择、不得不去接受的变化就非常多。在这种意义上,我喜欢写女性。”角田光代说到自己作品大部分是女性主角的原因,她发现家庭对于女性的伤害大多来自于一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闲言闲语,这些无心之语对于陷入育儿苦楚的母亲,就像是审判。对此,角田光代认为女人最好的活法是拥有自我意识,最可悲的人是那些不能自主思考,随着别人意见摇摆的人。

守卫生活

罗伯特·卡尼格尔 / 著

林心如 / 译

光启书局

上海人民出版社

保持独立思考,永远在和既定的规则和偏见做抗争,这对于任何人而言都不容易,对女性尤为如此。但简·雅各布斯做到了,她被称作是“常识的天才”“城市梭罗”,她积极参与有关城市规划的讨论与运动,对不合理之处提出批评并亲身抗议,她反对城市规划巨擘罗伯特·摩西的纽约高速公路计划,以及城市更新浪潮下的改造计划,这将令其中实实在在的居民生活被迫发生重大改变,她为此挺身而出,组织抗争,因为她,邻里居民的个体生活未被摧毁,而纽约这座城市也得以保有今日的街区风貌。她曾如此回顾自己的一生观念:“想想看, 如果我们必须做的一切就是维持原状,被动地依靠过去的创意而活,那么生活将会如何?在这样的一个乌托邦,生活将无聊难耐。纯粹的保持现状和一成不变的例行公事都太无趣,尤其是当我们无法从这些跳脱出来的时候。”

《守卫生活》以时间为序,讲述了简·雅各布斯在斯克兰顿的童年及少年,在纽约的成长及巅峰时代,以及在加拿大的晚年时光。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始终好奇城市是如何运作,始终将城市中生活的人放在首位,以常识和独立思考挑战权威的杰出女性,同时也将我们带入到20世纪下半叶,那个勇于提出问题、直面挑战、愿为他人利益奔走疾呼的智识年代。

俗女养成记

江鹅 / 著

理想国

北京日报出版社

《俗女养成记》以清爽利落的文字写一个台南普通女孩的成长故事,在各种可与不可对人言的人生细碎里,写出了一个女孩如何一点点长大,慢慢窥见并进入成人的世界,检视那些发生在自身的,关于亲情、爱、婚姻、尊卑伦常、人情世故等诸多教养与束缚,一步步变得自知自明,自如自在,真实而舒展。

和电视剧相比,江鹅的书写更为缓慢平淡,用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话语述说着生活里的日常琐碎,还有时不时冒出来的揶揄和幽默。然而在成年后回看儿时的生活,那些清新可感的明亮之处所藏着的一些暗影,作者也很敏锐地捕捉到了,比如寂寞、隔阂和死亡,而这原本就是“生活”一词所包罗的千万景象。阅读《俗女养成记》的过程,就如电视剧的导演严艺文所说的那般:“嘴角笑着,眼睛却泛着泪,那是一种被人了解,被人牢牢接住的感觉。”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题图:联合国妇女署官方发布

原标题:《十部作品里的女性故事,汇聚成一支温良智慧的火把》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