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建筑师|朱锫:好的建筑由自然塑造
朱锫是“中国美术馆及文化建筑设计领域中影响最大的建筑师之一”,先后设计北京古根海姆博物馆、阿布扎比古根海姆艺术馆。他被《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选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5位(50岁以下)建筑师之一”,却认为最好的建筑师是自然,“好的建筑、好的城市绝对是自然塑造的”。
建筑师朱锫自然建筑是实践方向
3月31日,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个展在德国柏林AEDES当代建筑中心开幕。个展的英文名得自哈佛大学设计学院院长Mohsen Mostafavi,“Mind Landscapes”,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园林境味。
《世说新语》曾记载:“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涧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1600多年后,朱锫将个展名字定为“会心处不在远”,与Mohsen Mostafavi的Mind Landscapes呼应,道出人心与自然的牵扯。
自然建筑是朱锫近年来的实践方向。这位造出数字北京的建筑师,此番以五个在建项目参展——云南大理当代美术馆、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安徽寿县文化艺术中心和北京石景山文化艺术中心,五个建筑模型棋布于展馆中心,匠心巧筑,无一不渗透着对自然的敬畏。
设计大理的两个项目时,朱锫带着学生遍访诺邓古村,不放过每一间凝着先人智慧的古居。在朱锫看来,大理的建筑是由气候条件创造的,从村落布局、院落格式到石材夯土的类型,无一不是出自自然造化。
同样被自然塑造的还有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在山林中唱歌,在农田里跳舞,村落里没有舞台,天地就是舞台。
因此,对于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朱锫试图使表演活动不拘泥于传统的剧场内部,也可以发生在庭院中,发生在内外连接处的半室外空间,建筑的每一处空间都是不同尺度的舞台。
“在大理几乎无法看到平行竖直的事物,一切都如此自然,只有当苍山与洱海相碰时,才形成了一条水平线,我们的建筑也正是这种自然现象的缩影。水平漂浮的屋顶,为人的活动提供了遮阳避雨的户外空间,户内外剧场分置两端,构成了中央的‘空’,也恰好这个‘空’让户外剧场和户内剧场合二为一,空气都可以鱼贯而入,水乳交融。”
这个建筑没有空调,体现他一直强调的自然主义。他认为好的建筑可以通过捕捉阳光、塑造阴影、借助空气,实现冬暖夏凉。“每个地区的古居都凝结着上千年的经验和智慧,因循当地的气候、水土、风物。建筑师没有办法体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完整的四季变化,自当地古建中寻找先人智慧,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秉持这一遵循自然的法则,朱锫在寿县文化艺术中心设计中并未运用粉墙黛瓦——人们对徽派建筑简单的理解和复制。淮南气候条件衍生出的高墙、窄弄、小窗,将冬季的湿冷夏季的溽热挡在户外。
“拿北京四合院来说,院落的大小、建筑高低,围合的关系,都是北京特定气候所塑造的。冬天西北风来临,院子太大就不能避风,无法使用;如果前面的房子过高,就会遮挡后面房子的光线,冬天人就无法生存。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一定有人做过各式各样的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空间形式。但是这些人为的主观努力,最终会随着历史发展被淘汰,留下的一定是最适合北京气候条件的建筑类型。”
蔡国强(中国表演艺术导演)四合院改造后院落城市的问题应由自然解决
可持续是城市设计者的努力方向,在朱锫看来,解决环境问题的建筑有三重境界。
种树及大面积的绿色是第一重,使用环保材料是第二重,因循自然的建筑则是第三重。
建筑师走进城市肌理,发现其中的DNA,寻找与地理气候最匹配的建筑形态。借助来自自然的风、光、热,将能耗减少到最小,才能从根源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像治理雾霾,不能只靠口罩,应该从根源上减少消耗和排放。”
尽可能地让建筑少去影响所处的环境,是建筑最谦虚的一个状态。如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以废弃的窑砖打造东方拱券,窑砖的时间与温度的记忆,塑造出窑、瓷、人的血缘同构关系,摘得英国知名建筑专业杂志“2017年度The Architectural Review未来建筑奖”之“最佳文化建筑”
工业文明成就了现代建筑,自然建筑是否是一种倒退?朱锫回答澎湃新闻记者:“我不认为当下和千年之前有本质上的区别。信息时代掌握了很多技术,但不应炫耀技术。今天的人应该反思,在我们掌握越来越多的所谓科技之后,曾试图改变自然,反而造成很多城市问题,成为环境的负担。”
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建筑是最古老的艺术
建筑是不是艺术是业内争执不休的话题。对此,朱锫的态度极为鲜明——建筑就是艺术,且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
最早的建筑可追溯到穴居时代。
始于自然的启发,从穴居到巢居是人类建筑现象从被动建造到主动建造的跨越。“穴居与巢居本身就是艺术,不仅如此,人类的始祖还在洞穴中留下壁画。”
以中国和日本为主导的东方建筑,保留巢的建造方法,创建了木构体系;而西方建筑则更主要的沿用穴的空间概念。东方建筑的木构体系使得建筑呈现出轻,透,非几何,不精确的,及临时的特征;西方建筑则呈现重、实、几何、精确,及永久的特征。“现代主义建筑有意无意地将穴与巢的概念转译到它的体系之中,即透明与非透明,这不仅仅是美学的概念,更是对原始自然的反映。”
建筑落成之日,并非它的完成之时
个展“会心处不在远”,三壁皆以山水长卷为底。
被问及为何会将《溪山清远图》、《富春山居图》融入到建筑展,朱锫回答说:“中国画渗透着乘物以游心的审美哲学。自然为大,房子为小,人造物在画面中的比例很小,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人与建筑、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地体现。”
其中最重要的是留白带给建筑师的启示。中国山水画的画面不会像西方古典绘画一样构图充得很满,而是大量留白,是要留给别人理解,想象的空间。对比文艺复兴时代的西方绘画,中国山水画要靠阅读者的参与,阅读者的不同,时代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中国山水画不是创作者完成的,而是通过阅读者共同完成的,这样,作品就会有生命力。“由两维艺术变成四维艺术。中国山水画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建筑不应该是完整的,应该是人可以进得去的空间艺术,自然和抽象的艺术。”
“建筑落成之日,并非它的完成之时”,朱锫的声音忽而变得庄重:“人是建筑的一部分,甚至在人流涌入时,这个建筑也并未完整。”
时间流转,建筑如万物般生长在自然中,永无止境。
朱锫水墨手稿——云南大理当代美术馆
Q&A
澎湃新闻:最喜欢的建筑师?
朱锫:勒·柯布西耶。除了是建筑师,他在雕塑家、艺术家等身份中切换自如。他的存在证明了建筑就是艺术。
澎湃新闻:最近在看的书?
朱锫:在阅读从柏林带回来的几本书,其中包括:德国建筑师Hans scharoun的《Philharmonie》,在柏林时,又重新参观了汉斯沙龙的柏林音乐厅。策展人Eduard Kogel所著《The Garden Documentation》,是一部关于东方园林的著述。目前在开始思考江西崇仁艺术中心项目,在阅读《宋明理学之桥》。
澎湃新闻:最喜欢的旅行目的地?
朱锫:一切没去过的地方。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