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校新校区超200个!网友:努力考到同校,结果还是异地恋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面临巨大压力,除了师资队伍、实验条件、图书资料等严重短缺外,校区土地面积、建筑面积也呈现严重不足的态势。为此,高校纷纷建设新校区,甚至异地办学。
2017年刚过去三个多月,相继就有广西5所高校将建新校区、华南理工大学建设广州国际校区、中央民族大学拟建青龙湖新校区、中国人民大学拟建深圳校区、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等8所天津高校将搬迁至新校区等新闻报道。此外,山东大学建设主校区的消息在年初也曾引发公众热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在建和已建的高校新校区超过200个。然而,由于很多高校新校区地理位置偏僻、配套设施匮乏、交通也不便利,新校区的建立在缓解高校办学压力的同时,也给学生和教职工等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造成不小的影响。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都有多少校区?
由于工作量实在太大,难以全部统计。不过,从我国最著名的985高校校区数统计结果来看,985高校已经运行和拟建的校区达到140个,平均每所高校超过3个校区。其中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校区数较多,基本上都超过了6个。
此外,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校区数也超过了4个。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大等高校校区数相对较少,基本都在3个以下。
985高校校区数(含拟建校区)不完全统计结果如下(985高校校区数主要来自各高校官网以及公开的新闻报道,不含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如有错误或遗漏,欢迎留言指出):
高校纷纷建设新校区从985高校校区数统计来看,除大学合并外,导致校区分散的另一个原因是新校区的兴建。
2000年以来,在很多高校林立的城市中,都规划了一个甚至多个大学城,并以优惠政策吸引市内发展受限的高校入驻,很多高校因此纷纷建设新校区。
比较著名的大学城包括包括北京的沙河大学城(入驻高校有北航、中财、北邮、北师等)、良乡大学城(北理、北京中医药、首师等),上海松江大学城(上外、东华等),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华南师大、暨南大学等),南京的仙林大学城(南京大学、南师大等)、江宁大学城(东南大学、南航、河海等),西安的长安大学城(西工大、西电、陕师大、西北大学等),重庆大学城(重庆大学、三军医、重庆医科、重庆师大等),成都的温江大学城(西南财经、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苏州大学城(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西交利物浦大学等)和深圳大学城(北大、清华、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等)等。
随着深圳、青岛等城市大力吸引名校办学,新一波高校新校区建设潮拉开序幕。从去年开始,不少名校都开始在深圳和青岛签约建设新校区,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都计划在深圳建设新校区,而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等一大波名校也都计划在青岛建设校区或研究院等。此外,万众瞩目的雄安新区日前已经成立,不少媒体分析称,未来部分在京高校迁入雄安在所难免,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顶尖名校也有可能建立雄安分校,未来雄安新区或将诞生一大批高校新校区。
越来越近的大学 越来越远的校区
与扩招前的一代人相比,如今的高考生离大学很“近”,2015年全国高考录取率接近75%;但是,兴高采烈报到的大学新生,经常发现校园很“远”,很多学生在新校区度过自己的大学岁月。新校区恢弘的建筑、现代化的设施,让人感受到便利;远在郊区的地理位置,匮乏的配套设施,又也给学生和老师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赵引:郊区大学城成了地方建设的开路者——在偏远的地方划定校区,将各个学校搭配组合迁往新址,然后才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进而推高大学城附近房价,增加土地产值,吸引人口购房定居,建立产业园。但是,大学不应该成为地方发展的牺牲品,大学更不应为了廉价的土地,把自己的学生丢到荒无人烟的远郊。
@隋雪纯:山东某高校文学院本部在中心校区,而大一新生却在软件园校区,至大二方搬回中心校区。虽然,学长、学姐时常表达对软件园校区不会爆满的图书馆、四人间宿舍的怀念,但是身处软件园校区的我们,实在是羡慕他们更多一些。新校周边过于空旷,邮局、超市、医院等基础设施尚未齐全。在社团纳新、艺术节等文化活动方面,新校区总被边缘化。
@琐碎的小时光:刚上大学的时候,室友感叹:“没想到读个大学还到村镇来了,太乡下了!”去看个电影,都要坐半个小时的公交,并且每一趟都挤满了人。但是,与在市区的老校区相比,新校区面积大了几倍,而且也建设得很漂亮。此外,在郊区更安静,不会让人心浮躁,能“好好当个大学生”。
@胡波:一些建设比较早的大学城,城区和郊区之间的公交、地铁都通了,周边房地产,超市,步行街,商场,娱乐餐饮等设施也都建了起来,这给外来务工人员也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之前在郊区的新校区很难听到普通话,如今,说普通话的学生多了,逐步带动当地人讲普通话。大学对当地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lcw:我的新生入学教育这样介绍新校区:“在这里,赚钱最多的不是我们老师,而是开校车的司机,最发达的产业是校车业。”虽说去市里很困难,但是校园湖边漫步的水鸭,雕塑广场上轮滑少年的身影,图书馆里满满当当学习的同学,教学楼墙面上垂挂着的书画,都是大学生命力的展现。虽然远一些,可是繁荣的快递业也能让生活很方便。
@Camomile:我就读的新校区位于苏州独墅湖高教区,附近除了本校,还有一些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研究生院。但是,想象中良好的学术氛围并不存在,各校对外开放的程度不高,院系设置也很单一,可借鉴的学术资源有限。新校区的学生都向往着拥有百年历史,地处姑苏繁华地段的本部,却又为新校区完备的硬件配置暗自庆幸。
在北京,学校在5环外是一种什么体验?
网友神回答:睡觉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因为有可能翻个身,就会收到一条短信:“欢迎来到河北,优惠订购机票酒店请拨打……”
有网友说出了在北京上大学的经历:
上大学前,我以为今后的生活是介样紫滴—— 清晨在北海公园悠闲地晨跑,和大爷大妈们抖抖空竹。晚上结束晚自习,和舍友沿着北京中轴线一路逛下来,看看夜色中的天安门,再溜达到王府井吃点宵夜~周末穿梭在国博、首图、人艺之间汲取知识养分,这小日子美哒哒的~
但是回忆四年前,正式报到入学的那天,我们开着车屁颠儿地从天津出发,轻轻松松花了不到两个小时入京~应该马上就到学校了吧!
根据导航提供的指示线路继续开,咦,越走越荒凉,高楼大厦跑哪去了?四周怎么都是荒山野地,是不是走错路了……恍恍惚惚又两个小时过去了,这是来到哪里了啊,只见空旷的马路上一个大大的指示牌标注:房山区良乡镇大学城。噢!原来是进村了……这儿,还是北京吗?
放眼望去,村里的大学还真不少。除了首都师范大学,旁边儿不远就是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还有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那之后的一年时间里,在良乡镇大学城一起生活的我们,打过黑车,走过夜路,时而进村儿扫荡,隔段时间也会花两个小时的时间去趟北京(市区),看看大城市到底长什么样子。后来我才明白,虽然都是在北京上大学,但你在二环内,我在五环外,这样异地恋的生活,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从南走到北,再从北走到南,完全不用担心堵车,因为压根就没有车!我们在这里!马上就要到六环了……六环,你只比五环多一环!然后,良乡校区的同仁们都是这样去北京站滴……
而我们从不敢去想象学校在二环内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说完了良乡,再说沙河:
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所高校,它紧靠六环,身在沙河,道路阻且长,市区长啥样?
跨越大半个北京来到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同在昌平区的五环外著名高校——华北电力大学,华电北京的全部校区都位于昌平区的回龙观,也就意味着四年的时间里学生都要跟这儿死磕了。从沙河去北京站的路是这样的……-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