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 +123
89岁DNA之父清华演讲,94岁杨振宁致辞谈中美科研差异
一位是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和提出杨-米尔斯理论的物理巨人,一位是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生物伟人。3月30日上午,20世纪的两位科学大师聚集在清华大学主楼后厅的报告厅里。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进行了名为“双螺旋:科学、文化和人生”的主题演讲,杨振宁携妻子翁帆出席,并做简短致辞。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施一公主持了该讲座。
9点04分,杨振宁拄着拐杖,第一个从贵宾室进入报告厅,现场响起掌声。在沃森妻子进入报告厅后,沃森也伴着掌声踱入。
现年94岁的杨振宁和89岁的沃森在历史里上有一些交集,比如,1945年杨振宁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而沃森在1943年成为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本科生。不仅如此,他们还曾是美国长岛的居民。
“在我看来,我们这里坐着这世纪最杰出的两个科学家,同坐在这个屋檐下。一个是我们的嘉宾James Watson教授,另一个就是杨振宁教授。”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介绍到:“他们一直都是很好的朋友,我还听说他们的办公室离得不远。”
杨振宁出席。图中从左至右分别是沃森妻子Elizabeth、杨振宁、翁帆、施一公。澎湃新闻记者 张炎良 图致辞时,杨振宁提到,沃森所写的《双螺旋》一书的出名,一个他“最珍重的原因”是“书中生动地描写出了一种新的美国科研精神”。
“科研曾经是一个只局限于欧洲的领域。而在二战之后,美国摇身一变成为了全世界最重要的科研中心。而美国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有几个原因。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有了一种全新的年轻的科研方法,这与欧洲的传统科研方法非常不一样。”杨振宁说:“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中国一直非常重视和憧憬教育。但是中国的教育方式是传统的,从很多角度来讲其实和沃森双螺旋中描述的精神是相反的。所以我非常高兴沃森教授今天来到了这里向中国年轻人讲述他的书和美国精神,这个年轻的科研精神。”
詹姆斯·沃森发言做主题演讲。 澎湃新闻记者 张炎良 图席间,杨振宁还讲到,“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一种名牌效应。因为这样的传统,数学家一直都被看成最崇高的科学家。后面是物理学家,随后是化学家,而生物学家被排在最后。很多地方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状况。如果你去看中国大学的校长,大部分都是数学家。相比之下,美国大学的校长几乎没有一个是数学家。这反映出一个重要的社会形态,美国和中国不同的价值观。这和美国是一个年轻的文明有关,而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在这个古老的文明中有一种对‘老’的尊敬。例如,在清华我被所有学生尊重,但在美国就不是这样了。你要是问哪个系统好一些?不论对哪一种文明的研究,这个问题都没有简单的回答。我认为重要的是发现每一个文明独特的地方,并且针对其缺陷做出改正。而这对教育和哲理系统非常重要。”
杨振宁上台致辞。澎湃新闻记者 王盈颖 图以下是杨振宁致辞全文:
《双螺旋》在1968年发表,刚开始并不是一本书,只是一本科学报告。我记得它立刻就闻名科研界。它的成名有几个原因。第一,它写的非常生动。你把书拾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了。第二,它利用常人能理解的词语非常细致地解释了研究过程中的氛围,包括过程中的绝望和最后的成功。这是人类史上一次重要的科学发现。
但我认为,还有第三个原因。比起前两个,这才是我最珍重的原因。书中生动地描写出了一种新的美国科研精神。
科研曾经是一个只局限于欧洲的领域。而在二战之后,美国摇身一变成为了全世界最重要的科研中心。而美国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有几个原因。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有了一种全新的年轻的科研方法,这与欧洲的传统科研方法非常不一样。我很高兴沃森教授今天能在这里告诉清华大学这么多年轻学生们双螺旋的故事。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中国一直非常重视和憧憬教育。但是中国的教育方式是传统的,从很多角度来讲其实和沃森双螺旋中描述的精神是相反的。所以我非常高兴沃森教授今天来到了这里向中国年轻人讲述他的书和美国精神,这个年轻的科研精神。
- 准备好拼手速
- 腊月廿六火车票今日开抢
- 甲流高发,如何应对?专家解读
- 非农数据打压降息预期,美股全线收跌
-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低开,热门中概股普跌
- 中国“春节运输”的简称,是世界最大的周期性运输高峰
- 社会学术语,指每年的三、四月份是人才招聘的高峰期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