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已有3.7万余逝者骨灰撒入大海,海葬占比达2.7%
三年前,廖女士遵从作为上海知青的父亲的遗愿,专门将父亲的骨灰带回上海,撒入大海。“我父亲非常喜欢大海,但当年去支援大西北后,就没再回到上海。”廖女士说,父亲去世前,就希望逝后能将自己的骨灰带回上海,实行海葬。
三年后,廖女士专门从陕西赶到上海滨海古园,参加3月25日举行的“在大海中永生——二O一七年上海市海葬公祭典礼”。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获悉,这是上海自2008年举办首届海葬公祭典礼以来,第十次举办此项活动。
“通过多年的运行,年海葬量从最初的100余具增加到2016年底的32船次、3345具,海葬占当年安葬数的比例已达到2.7%,年均增长约10%。”上海市殡葬管理处副调研员张颂杰表示,目前,上海海葬组织运营仍然存在航行安全压力逐步增大、船次运能与群众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仍需排队半年多。
上海已举办325次海葬活动
“在大海中永生——二O一七年上海市海葬公祭典礼”由上海市殡葬管理处、市殡葬服务中心、市殡葬行业协会主办,而随着撒海人数逐年增长,上海滨海古园已先后三次扩建海葬纪念苑,并聚多方力量办成上海市海葬纪念馆。
为节约土地资源,促进殡葬改革和移风易俗,上海从1991年开始举办骨灰海葬活动,是全国率先推行海葬的省市之一。来自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自1991年3月19日上海举行首次海葬以来,截至2016年底,专门受理海葬业务的上海飞思海葬服务部已共计举办了325次海葬活动,共有37056位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有30092户家庭、147287人次为海葬者送行。
张颂杰告诉记者,1999年,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设立飞思海葬服务部,专门受理海葬业务。同年,上海实行海葬奖补政策,对选择海葬的本市居民,每具骨灰补贴家属150元,2007年将补贴标准提高到400元,2012年又提高至2000元(1000元用于6名随船家属的车船服务等费用,1000元直接奖补给家属),宝山、浦东、奉贤等区在市级补贴的基础上,对本区户籍居民再给予奖补。
“海葬经过多年的运行,老百姓的观念也在发生转变,对于海葬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乔宽元表示,2016年下半年,上海理工大学课题组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约有24.7%的受访者接受海葬,较2003年4%的接受率大幅提升。
海葬组织运营存在两大困难
“但是,随着参加海葬人数的逐步增加,当前海葬组织运营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张颂杰说,第一,航行安全压力逐步增大。当前,本市实行的是家属随船出海撒散骨灰的海葬方式,海葬航线主要为吴淞至长江入海口,由于长江口航道密布,各型轮船数量多,随着航次的增加,保障海葬活动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第二,船次运能与群众需求矛盾日益突出。上海冬季多雾、夏季多台风、雷雨等强对流气候条件对海葬航次安排影响很大,为确保航行安全和减少航次的临时改变对家属出行带来的影响,现在只能利用春秋季节的四个多月,适航期有限。
此外,由于当前适用海葬的船型主要为客滚船,随着上海隧桥建设的加快,客滚船只逐渐减少,能够协调用于海葬的航班总量不足,另外每艘船的核载人数只有300多,按照每个家庭最多不超过6名成员随船参加海葬,加上工作人员,每个船次可撒骨灰仅为50余具,导致前几年预约参加海葬的等待时间达到1年以上,虽然通过优化航次、挖掘余量,现在仍需排队半年多,影响市民参与的积极性。
对于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张颂杰透露,下一步,本市民政部门将积极研究探索新的海葬形式,比如在陆地举行送别仪式,由工作人员代为集中撒海的方式;开设“海葬纪念网”,为选择海葬市民提供纪念平台等,缓解预约等待时间过长矛盾,满足缅怀纪念等需求,推动海葬的持续健康发展。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