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西本智实本月来上海演出,去看看“女指挥家”到底行不行
精致的五官,干练的气质,一袭黑色燕尾服配白衬衫,指挥台上的她英姿飒爽,雌雄莫辩。
有人说她是日剧《交响情人梦》中“千秋王子”的原型,即便不是古典乐迷,你大概也听说过她的名字,见识过她的人气。她就是日本指挥家西本智实。
看上一眼可能就会被“掰弯”,这是绝大多数女粉对西本智实的评价。
12月18日,这位以“帅气”著称的女指挥家将首抵上海,携手上海爱乐乐团登台东方艺术中心,执棒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不少乐迷已经摩拳擦掌了。
这也是东艺“辞旧迎新”系列演出(12月18日至明年1月19日)的首场演出。
“这位女性指挥家,从发型到服装,都有一股男性化的英爽之气。上场之后,她冲熟人调皮地一挤眼,略带几分妩媚。但在挥舞指挥棒时,却是那么洒脱利落,简洁明快。”有人这样描述西本智实指挥时的场景。还有人在知乎上提问,西本智实为什么长得这么美?
网友回答:充满女性美感的五官+果断干练的中性气质+音乐家的背景=无法言喻的吸引力。
据说,在西本智实出席的演出场合,后台方向的票常常最早被卖完,因为大家都想看清楚这位指挥家背对观众时的一举一动。演出结束后,等在休息室门前的粉丝也总是清一色的女性。
这位萌萌哒小萝莉打小就心怀梦想要成为一名作曲家和指挥,要创作出能抚慰人心的音乐。
西本智实到底是何许人也?
公开资料显示,西本智实1970年出生于大阪,3岁便在母亲指导下学习钢琴。在小学作文里,她就表达过成为作曲家和指挥家的愿望。
高三毕业,西本智实考入大阪音乐大学作曲系,当指挥的念头也像细胞分裂一样迅速滋长。因为长久以来一直抑制,这个愿望反弹起来也更为激烈。
大学毕业后,西本智实前往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继续深造,每天过着学校、剧场、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天都疲惫不堪。接到一本厚厚的总谱,她常常几天就要排练出来,只好拼命赶进度,到了冬天,整个人似乎都要冻僵掉。
在学校觉得很苦想回日本时,她就会问自己,“你是为了什么来这里的呢?是自己要来的呀。这样一来就会讨厌那个软弱的自己。”久居梦想中的圣彼得堡,西本智实练就了自己对俄罗斯音乐更深的理解,而她的指挥也不知不觉带上了俄式风格。
1998年,西本智实归国,首次以指挥身份执棒京都交响乐团,其凛然严肃的戏剧性指挥方式,引起了不少人的讨论。
日本音乐专栏作家山尾敦史这样评价,“西本的风格,日本人一听就能感到是正统的俄罗斯派,低音深厚,音响坚实、平衡。”“她的表现力也很丰富,如同托尔斯泰的作品。这一点在其他年轻指挥身上看不到。”
西本智实很享受指挥带来的成就感,“演奏时,指挥可以和演奏者交流,然后向观众完整地展现音乐作品。当然大部分观众我是不认识的,但是听到观众‘今天的演出真好呢’的称赞时,就觉得自己干这一行真好。”
这些年,西本智实频繁往返于欧洲和美国,合作过的乐团包括英国皇家爱乐乐团、蒙特卡洛爱乐乐团、匈牙利国家歌剧院乐团、布拉格国家歌剧院乐团、美国国家交响乐团。
她逐渐成为日本媒体追逐的对象,其个人信息被收录于日本文教出版社发行的教科书中,本人还被《日本新闻周刊》选为“世界上100位最受尊敬的日本人”之一。
那么,西本智实的指挥水平到底如何呢?中国乐迷鲜有机会听她的现场音乐会,普遍回答是:靠颜值走红,女指挥家里算得上优秀,但离大师还有差距,指挥过的超一流乐团也不算多。
在不少人眼里,西本智实是靠“颜值”打开了天下,乐评人顾超颇为西本智实抱不平。他认为西本智实对音乐和指挥是有专研的,只不过颜值遮蔽了她的才华。
另外,西本智实对古典音乐在日本的推广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古典音乐向大众普及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因为它不像流行音乐会有歌手的颜值或伴舞等加分的视觉元素。西本智实给古典音乐铺上了一个美好的视觉形象,这个形象在无形中推广了古典音乐。不管她是不是《交响情人梦》千秋王子的原型,她都在视觉上给了古典音乐一个新的形象,让大家觉得古典音乐就应该像她的外貌一样典雅、漂亮。”
西本智实曾说,指挥的时候,她不记得自己的年龄,也不记得自己的性别。但一旦涉及女指挥家,性别总是最容易被拎出来讨论的问题。
在不少人看来,西本智实的指挥很有男子气概,而要在各种国际指挥场合游刃有余,拥有与之相当的气势是必要的。
西本智实亦坦言,与她一起合作的大多数外国演奏家,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比较,体格都要比她大,“在要求演奏家们演奏时,我需要注入更多的力量,才能压住他们的气场。”
许多女性站上了指挥台,往往会模糊性别,传达出十分中性的气质。到了演奏厅,西本智实也总是穿一套燕尾服出场,短发飞扬,听众会凭直觉以为她是男的。演奏结束后,当他们发现她是女性,往往会觉得非常惊奇。
借着西本智实,我们说说女指挥这档子事。
在古典音乐界,女指挥总是被视为“稀有物种”。其实,从事指挥的女性并不稀少,音乐学院指挥系招收男女生的比例也基本持平,尤其合唱指挥,常常是女性撑起半边天。
大家印象里女指挥少,是指在顶尖领域内罕见女性身影。比如,能指挥得动全套瓦格纳歌剧的,只有“女王”西蒙娜·杨;能站上BBC逍遥音乐节的,只有一位破天荒的马琳·阿尔索普;能享受到男指挥都少有的疯狂偶像待遇的,也就一位独一无二的西本智实……
古典音乐界15世纪开始有指挥的概念,而女性进入这个行业则是20世纪的事情了。
安东尼娅·布里克是载入史册的首位女指挥,她还记得1930年代自己首次登上指挥台的情形——当时人气正旺的男中音约翰查尔斯·托马斯宣称,他永远不会“屈服”于一个女人的指挥棒下。
迪亚·热布朗是柯普兰、普生、哈里斯等知名音乐家的老师。1938年,她第一次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之后,她又将指挥棒挥向纽约爱乐乐团,但从未以职业指挥家自居。
直到1960年之前,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都不允许女生学习指挥专业。
而今,女性在乐团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女独奏家层出不穷,女歌唱家个个身价不菲,惟独女指挥依然是业内外人士孜孜不倦讨论的“新鲜事”,关于女指挥的争论和调查,总不见消停。
2013年,俄罗斯指挥家瓦西里·派切克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乐队在面对男指挥时更容易做出好的反应”、“拥有家庭会使女性很难将指挥当作事业般虔诚对待”。
派切克的观点始终带有强烈的“性别歧视”意味,“女性的‘性征’容易使乐团分心。当一个男性站在乐团面前,他传递出的‘性’信息很少,更接近音乐本身,而女性身上的种种特征都指向某些‘性暗示’。”
谈及女指挥进入这个行业是否是好事,芬兰指挥教父约玛·帕努拉亦曾说“不”,“指挥是一个限制性极大的专业,女人们可以尝试,但肯定是完全不同的做法——她们习惯了化妆、满头大汗、发牢骚,这些不会给音乐带来什么增益。”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通常会接受比自己强壮,声音比我们大或更有攻势的人作为领导者。在这些方面,女士确实不占优势。
在多数文化中,女性被教导并习惯于与人和谐相处,通常不具备强大的进攻精神。而指挥是一个很有“攻击性”的职业,通过自身肢体的信息输出,从而达到一种驾驭。这也与男性天生的攻击性更为吻合。
那一套指挥动作也是男性摸索出来的,“当男人做出力量性的手势,他们散发的是满满的阳刚之气。有时,当女人做同样的动作,传递给乐手的信息就变成了一意孤行或者专横无理。”女指挥马琳·阿尔索普说,“我一直在努力尝试让我的手势‘去性别化’。”
要成为指挥家,女性似乎多少处于“不利”的位置,关于这一点,西本智实也是承认的,“在入门的时候就非常不利,演奏家也一样。”
最近,日本乐坛的女演奏家变多了,但在欧洲一些历史悠久的交响乐团里还是很少,比如,女性钢琴家就不多见,“虽然学钢琴的女孩子很多,但成为演奏家的很少,这是一个体力活,还有速度的问题。在肌肉力量和速度方面,男性女性是有差距的。”
“在欧洲,亚洲的女指挥家经常会有被看不起的情况。首先,因为我是女性;其次,因为我是亚洲人。其实,论头脑,女性与男性肯定毫无差别,不过有种先天不足是女性确实要面对的,那就是体力。”西本智实说,“我自幼长得比较高,运动神经也比较好,加上后天的训练,能够有足够的体力去指挥每一场演奏。”
当然,也有不少圈内人站出来力挺女指挥。洛杉矶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就曾在《纽约时报》上宣称,“指挥只是一种技术,根本没有理由证明女性不能将这门技术发扬得更好。”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