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银监会主席:合理确定扶贫小额信贷的不良贷款容忍度
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仍然备受考验。
9月14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中国银行业协会第七届会员大会二次会议上表示,一些跨行业、跨市场风险及风险传染的隐患值得关注,非法集资风险依然严峻。下一步,银行业应有力打击逃废债,对存在现实或潜在恶意逃废债风险的企业认真做好监测防控工作。
尚福林指出,今年上半年,银行业将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基本指针,通过信贷、理财、债券投资、信托、租赁等渠道新增资金14万多亿元,盘活存量贷款超过5500亿元,发放专项建设基金约7200亿元。此外,高技术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5%,增速比上年末高4.3个百分点。
下一步,银行业要着力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去产能方面,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力和竞争力的“僵尸企业”,制定清晰可行的资产保全计划,稳妥有序推动企业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对钢铁煤炭等领域骨干企业开展市场化债转股。
在去杠杆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债权人委员会制度、联合授信机制、组团联合授信模式,加强信息共享和授信协作,防止企业杠杆率超过合理水平;
在推进投贷联动试点方面,将允许有条件的银行设立子公司从事科技创新创业股权投资,通过并表综合算大账的方式,用投资收益对冲贷款风险损失;
在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方面,通过管控中间环节降低融资成本,严格控制各类授信证明登记查询等环节,推动有关中间环节合理定价、清减费用。
以下是尚福林讲话全文:
——尚福林在中国银行业协会第七届会员大会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同志们:
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中国银行业协会第七届会员大会二次会议。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协会在田国立会长的领导下,在各会员单位、广大从业人员、协会秘书处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积极推动各项改革措施在银行业落地,开创了发展新局面。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正当权益、协调有序发展、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引领行业服务实体经济、严防风险、稳健发展、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业内外赞誉。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经过相关各方共同努力,银行业发展呈现稳健运行态势,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取得积极进展,助推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决策部署取得明显成效,为推动实体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银监会向协会理事会、监事会以及各会员单位、广大银行业从业人员、协会秘书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球经济仍处在持续调整中。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仍然备受考验,一些跨行业、跨市场风险及风险传染的隐患值得关注,非法集资风险依然严峻。面对新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对银行业担当社会责任、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实力的根基、财富创造的来源,各项政策特别是金融政策必须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推动银行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加便捷高效和低成本获取普惠金融服务也提出了新期待。这一切都要求银行业必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担当社会责任,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对于银行业担当社会责任,我讲几点意见。
一、担当社会责任,就要着力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银行业发挥金融功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最为基础、最为重大的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今年上半年,银行业将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基本指针,通过信贷、理财、债券投资、信托、租赁等渠道新增资金14万多亿元,盘活存量贷款超过5500亿元,发放专项建设基金约720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等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和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在小微企业、“三农”、绿色信贷、“金融+互联网”等方面推出了一些新产品、探索了一些新模式,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大力支持中国制造、中国装备、中国企业“走出去”,高技术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5%,增速比上年末高4.3个百分点。
下一步,银行业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增强看齐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继续大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一是促进创新发展。要积极支持新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开发适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创新信贷管理机制,适当拓宽抵质押品范围,健全和完善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模式,提高专业化水平;积极发展“金融+互联网”商业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二是推进协调发展。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紧跟国家重点工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加强对“中国制造2025”的金融支持,增进经济发展的产业协调;对“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重大战略,提供针对性强、附加值高的一揽子综合性金融服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普惠金融发展力度,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做好老少边穷地区金融服务补短板工程,尽力为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提供便捷的基础金融服务,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是推动绿色发展。银监会和其他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动绿色发展,绿色信贷已经占到全部信贷余额的8%左右,总体上看进程比较顺利。下一步,银行业应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积极开展能效融资、碳排放权融资等创新金融业务,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支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和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鼓励将信贷资金投放于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绿色产业。
四是支持开放发展。创新国际化融资模式,深化金融领域合作,打造多层次金融平台,建立完善服务“一带一路”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根据“走出去”企业需求优化机构布局,延伸海外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五是坚持共享发展。进一步建设完善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银行业机构体系与贴近市场需求、根植实体经济的银行业服务体系,提升全社会金融资源供给的均等性、公平性和可获得性,使金融服务红利更加普遍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二、担当社会责任,就要着力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
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是银行业当前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最为紧要、最为迫切的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近年来,银行业坚持扶优限劣,按照“一企一策”的思路,科学确定增贷、稳贷、收贷策略,支持优质企业、稳住有前途的困难企业、稳妥退出“僵尸企业”,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金融动能;积极开展“减费让利”,截至今年3月末,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3%,同比下降1.26个百分点,融资成本降低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真金白银的财务支持。
下一步,银行业要在关键环节多下功夫。
一是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去产能。按照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对产能过剩行业中有效益、有市场、有竞争力的优质企业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力和竞争力的“僵尸企业”,制定清晰可行的资产保全计划,稳妥有序推动企业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对钢铁煤炭等领域骨干企业开展市场化债转股。
二是稳妥支持实体经济去杠杆。去杠杆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基础,其本质在于提高资金等要素的流动性与生产率。银行业应站在推进自身金融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突破传统信贷融资业务模式,推动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开展债务清理和债务整合,在债券、并购等业务上加强创新改革,满足企业兼并重组不同阶段的合理融资需求;通过建立健全债权人委员会制度、联合授信机制、组团联合授信模式,加强信息共享和授信协作,防止企业杠杆率超过合理水平。今年年初监管工作会议中,银监会对推进债权人委员会制度做了专门部署。实践证明,这项制度对于债权银行共同研判、确定针对不同企业的增贷、稳贷、减贷措施发挥了显著效果,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以及去杠杆、解决僵尸企业问题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银行业应更加积极主动运用好该机制,银行业协会也要利用自身优势发挥组织协调职能。
三是扎实推进投贷联动试点。众所周知,传统投行业务靠投资成功的高回报率来覆盖风险和实现盈利,与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完全不一样。为利用好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模式,我们研究提出了投贷联动,以解决以往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难以深度结合的问题,更好支持高科技创新企业,充分利用银行自身优势来推进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发展。目前,已经有10家银行和5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投贷联动试点,探索建立服务科技创新的投贷联动机制。下一步,将允许有条件的银行设立子公司从事科技创新创业股权投资,通过并表综合算大账的方式,用投资收益对冲贷款风险损失;同时,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投、怎样贷、业务模式怎样设计,切实管控好投贷联动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做到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优势互补和取长补短。
四是努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融资难、融资贵是社会上对银行业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也是国际性难题。经反复分析调查发现,融资难主要还是难在信息不对称上,缺少公共企业信息平台等;融资贵主要还是环节太多,层层加价。下一步,银行业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多措并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指导意见》,将努力推动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作为银行业解答“融资贵”难题的必修课。通过减少不合理收费降低融资成本,严格执行“七不准、四公开”等规定,严禁在发放贷款时附加不合理条件,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合理稳妥定价必要的收费项目。通过创新授信体制机制降低融资成本,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优化完善信用评级体系,简化审批流程,降低授信管理运营成本;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增加信用贷款,改进续贷管理,降低增信和续贷等环节的成本。通过缩短链条降低融资成本,清理各类融资“通道”业务,减少搭桥融资行为,杜绝层层加价。通过管控中间环节降低融资成本,严格控制各类授信证明登记查询等环节,推动有关中间环节合理定价、清减费用,共同营造降低融资成本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担当社会责任,就要着力加大对薄弱领域支持力度,将普惠金融落到实处
支持薄弱领域,做实普惠金融是银行业服务人民群众最为直接的社会责任。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5年,国务院专门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普惠金融列为国家战略;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近年来,银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以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领域为突破口,积极推动小微企业贷款连续实现“三个不低于”目标,“三农”金融服务连续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截至今年6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约25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超过27万亿元;在县、乡镇一级,已经可以做到机构覆盖和服务覆盖;在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行政村的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
下一步,银行业要深入系统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继续下大力气破难题、啃“硬骨头”,确保普惠金融发展目标如期实现。
一是健全完善鼓励发展普惠金融的体制机制。要坚持正向激励原则,健全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调动银行业开展普惠金融的内生积极性。坚持市场化方向,实行机构创新降低成本与政府扶持分摊成本相结合,增强普惠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坚持自力更生原则,引导银行业强化金融知识普及,提高会用金融、善用金融的能力,更好发挥金融服务对改进生产、改善生活的“造血功能”。
二是注重总结推广特色经验。近年来,银行业对金融服务薄弱领域、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探索了不少有效做法,比如通过双基联动、网格覆盖等方式,将基层政权组织与基层金融服务联系起来,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信用约束问题;通过设便民服务点、开流动服务车、创新“马背银行”与“拎包银行”等做法,打通边远地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错峰上班、错时上门等方式,解决银行服务与客户工作时间冲突问题等等。很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情实际,要认真深入总结,大力全面推广,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三是进一步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题。创新大额存单、可转换票据、集合债券等产品,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创新融资工具,扩大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规模,探索其他动产质押融资试点,打通小微企业融资缺乏增信手段的瓶颈;合理设定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期限,推广无还本续贷、循环贷款、分期偿还本金、收回再贷、展期续贷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贷款与用款期限错配问题;支持各地建立应急转贷、风险补偿、政策性担保等机制,完善小微企业和“三农”风险成本分摊机制,鼓励合理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充分激发和调动银行业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题的内在积极性。
四是持续改善消费金融服务。2015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为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进展。银行业要结合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与农村消费等领域的需求,积极创新和改进符合相应消费群体特点的差异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打造集消费、理财、融资、投资等业务于一体的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发展消费信贷,鼓励符合条件的银行成立消费金融公司;支持消费领域自主品牌建设,促进消费升级。
四、担当社会责任,就要着力推动精准扶贫,补齐建设小康社会短板
发展扶贫金融,推动精准扶贫是银行业助推补齐建设小康社会短板义不容辞且十分急迫的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近些年,银行业在精准扶贫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扶贫金融仍然是我国银行业发展中的一块短板,同时有望成为其转型发展的新蓝海。银行业应着力突出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特殊群体的特惠政策安排,让他们获得更加实惠的金融服务。
一是拓宽金融扶贫覆盖面。应在具备条件的贫困地区优先推动机构网点乡镇全覆盖和金融服务行政村“村村通”,主动对接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异地扶贫搬迁等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是加强精准扶贫力度。认真落实“四单”工作要求,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三是大力发展扶贫小额信贷。要制定专门的扶贫小额信贷管理办法,设立扶贫小额信贷绿色通道,沿用农户小额信贷的良好做法,结合实际创新扶贫小额信贷管理方式;合理确定扶贫小额信贷的不良贷款容忍度,促进提升服务效率、有效管控风险。
四是充分发挥各类银行业机构助推脱贫攻坚的积极作用。农业银行要继续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邮政储蓄银行要逐步扩大涉农业务范围,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等要依托网点多、覆盖广的优势,其它银行业金融机构也要积极挖掘潜力,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联合协作开展脱贫攻坚的良好格局。
五、担当社会责任,就要着力加强风险防范,严守风险底线维护金融稳定
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是银行业最根本、最核心的社会责任。国际金融危机从正反两方面表明,发生危机将对经济、社会带来重大影响,对金融消费者直接带来重大利益损失,维护金融稳定是对金融消费者利益最有效的保护。近年来,银行业积累的一些压力已经越来越多地反应到信贷质量上,这要求银行业应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是加强风险管控。要防止信用风险传染扩大,对产能过剩的一些企业和“僵尸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加强对房地产信贷压力测试和风险测试,严防关联企业贷款、担保圈企业贷款及循环担保贷款风险。要防范好流动性风险,加强对同业和理财在内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的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要防范交叉金融产品风险,加强对金融创新的风险评估和管控,高度重视防范隐匿、转嫁和放大风险,筑牢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民间融资活动之间的防火墙。要严密防范操作风险,以全面开展“两个加强、两个遏制”为抓手,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合规经营,加强对员工行为的管控,严禁员工违规参与各类集资活动,应敬畏法律、严守规矩、照章办事。
二是多措并举消化处置不良资产。严格控制资产质量风险,遏制不良贷款上升。在传统方式之外寻求多种渠道处置不良资产,借助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信贷资产转让等方式努力盘活存量贷款,用好用足贷款核销等政策空间,探索扩大银行不良资产受让主体,利用资产管理公司等渠道探索开展不良贷款批量化、市场化处置,有效腾挪更多的信贷资源用于服务实体经济。
三是持续提高风险损失消化吸收能力。化解风险应由单纯的“防、堵”调整为“抓风险”和“促发展”两条腿走路,着力加强内控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同时,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向创新发展要效益,向优质服务要效益,合理调减分红压力,增强抵御和处置风险的财务实力,多渠道补充银行核心和非核心资本,提高损失吸收能力。
六、担当社会责任,就要着力推进守信讲义,推动社会信用环境建设
推进建设守信讲义文化是银行业作为信用中介改善市场基础环境必不可少的社会责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市场经济本身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一旦社会信用大环境遭到破坏,整个社会的运转成本都会极大提升。银行业是经营信用的行业,不仅要把诚信经营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做好守信讲义的表率,还要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社会的诚信文化建设,为自身生存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是加强诚信体制建设。要成立诚信建设领导小组,由一名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负责人,指导和协调相关工作;要明确牵头部门,负责组织推动诚信建设各项工作;要将诚信建设落实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督促各业务条线和各级分支机构深入开展诚信经营,维护和营造市场信用环境。
二是巩固诚信经营形象。要以客户为中心,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整体业务水平,向品牌化服务发展。向消费者以及同业、中介服务等合作机构推介的产品和业务信息要真实、完整,不得虚假宣传。要严格落实告知义务,尊重消费者自主选择,不得违背消费者意愿搭售产品和服务及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要公平对待消费者,防止出现歧视性产品或服务;规范销售、代销业务管理,严格执行理财产品销售专区管理制度,认真落实销售专区产品销售“双录”有关要求,杜绝虚假承诺、误导销售和欺诈营销。
三是强化诚信信息披露。行业经营发展重大事项、业务服务变更调整、新型产品上市发售等信息,要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向社会公告。要进一步理顺体制,发挥好银行业新闻信息中心作用,主动发声,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维护银行业社会形象。
四是推动诚信文化建设。企业逃废债会对整个社会信用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对整个市场经济体系造成破坏,后果非常严重。对此我们要认真对待,共同努力,推动信息防范的建设。下一步,银行业应有力打击逃废债,对存在现实或潜在恶意逃废债风险的企业认真做好监测防控工作,对恶意逃废债行为真正做到动态管理、源头管控、有力打击,要使守信者受到鼓励,使失信者受到惩罚。
最后,担当社会责任,就要着力加强银行业协会自身建设,发挥行业引领作用。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指出,激发社会组织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促进社会组织真正成为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促进和谐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协会要谋划长远发展战略,进一步激发活力,积极发挥市场引领作用。
国际金融监管的经验表明,一个完善的银行业监督管理体系除了政府监管之外,还需要银行业完善的内控措施、行业自律组织及成熟的金融市场约束力量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对银行业全面有效的监管。协会作为银行业自律组织,是行业监管的重要辅助力量,在规范和约束行业经营管理方面发挥着有效补充作用。事实证明,近年来,协会在角色定位转向、功能发挥及引领行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连续两次被民政部评为5A级社会组织,巩固了市场地位,也赢得了行业尊重。
同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协会仍需要对其组织形式、人才队伍专业化与维权服务的有效性等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作用。
一是进一步发挥好“自律、维权、协调、服务”职能。要加强行业自律,通过规范市场秩序使行业实现有序竞合发展;针对反应突出的融资难融资贵、贷款附加条件不合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等问题,按照标本兼治、远近兼顾的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解决问题,逐步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建立企业共享信息平台,搭建起行业与企业的桥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要强化维权职能,在维护好行业债权的同时,维护好业务特许权,保护好知识产权;进一步完善和推动债权人委员会制度,发挥在其中的协调作用。要积极沟通协调并加强政策协同职能,建立健全与有关部门、国际相关组织和国外行业协会的沟通交流常态化机制,积极参与行业国标制定,反映行业诉求,帮助行业排忧解难,为行业改革发展和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为发展中国家银行业提供培训或者顾问服务等,积极促进国际银行业加强合作。要提升服务水平,继续做好“百佳”、“千佳”等优秀品牌服务项目评选工作;大力做好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打造好“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这块金字招牌,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要求做好继续教育工作。
二是持续推动功能提升。准确把握协会治理架构和管理体系,针对“职能部门、专业委员会和服务平台”三大模块架构,加快资源的深度整合,强化服务平台,着力提升协会的服务质效。积极探索建立提升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合作与沟通机制。积极发挥在普惠金融中的作用,协调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引领行业在产品创新、服务模式、授信管理、风险防控等方面加强合作与交流借鉴,宣传总结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举措和积极成效,发挥好行业引领作用。
三是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以及党组织参与协会重大问题决策等制度安排,完善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健全内部监督机制,成为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法人主体,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四是努力当好监管部门的助手。一些地方银行业协会在某些方面已经做了探索,比如为理财产品提供一些法律顾问等。下一步应继续探索市场化发展路径,主动承担适合由协会提供的公共管理与集约服务职能,积极发挥协会在社会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同志们,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依然错综复杂,银行业改革发展任重而道远,应积极强化合力,勇于变革、锐意创新,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不忘初心,继续在切实担当社会责任、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最后,本次会议将完成协会专职副会长和秘书长人选的新老更替工作,衷心希望新的领导班子再接再厉,敬业奉献,团结带领会员单位和全体员工进一步把协会工作做得更好!
谢谢大家!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