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波兰,二战结束于1989年

章骞
2016-07-10 17:23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二战欧洲战场的战火是在波兰燃起的,但是,完整、细致地介绍波兰在二战中的经历的著作却十分缺失。对波兰军队在二战中的表现,各种读物都乐此不疲地描写波兰骑兵向德国坦克发起的自杀性冲击有多么徒劳,千篇一律地将波兰军队刻画成一群被部分蠢人指挥的一勇之夫。更严重的是,同属反法西斯阵营的一些主要成员国,不是直接参与对波兰的践踏和肢解,就是出于种种政治理由默认甚至纵容对波兰的不公正待遇。因此,战后出版的关于波兰战时经历的著作,出现大量回避、淡化乃至歪曲史实的情况,也就不奇怪了。例如,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波兰国内精英进行大屠杀的“卡廷森林惨案”,战后也长期尘封而不为世人所知。

不过,让所有希望了解波兰在二战中这段被淡忘的历史的中国读者欣慰的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在2015年11月推出了一部完整展现波兰二战史的译著:《不折之鹰:二战中的波兰和波兰人》。作者是英国波兰裔历史学家哈莉克·科汉斯基。原著完成于2012年,甫一出版,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就将之评为年度最佳图书,并热情洋溢地指出:“波兰到底经历了些什么?这成为二战史的一大空白……直到哈莉克·科汉斯基写出了全面的英文版波兰二战史,才成功填补了这个空白。”中文版问世之际,前任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霍米茨基专门撰写了序言,波兰驻华大使馆则举办了首发仪式。

英国波兰裔历史学家哈莉克·科汉斯基

父辈无法磨灭的亲身经历

哈莉克·科汉斯基出生于英国。战争爆发的时候,她的父亲斯坦尼斯瓦夫·科汉斯基居住在现已成为乌克兰城市伊万诺-弗兰基弗斯克的斯坦尼斯瓦乌夫市。1939年9月8日,这座远在波兰东南方的城市也遭到德军空袭,多亏作者的祖父及时相助,作者的父亲才在空袭中幸免于难。随着苏军入侵,科汉斯基全家就陷入了家破人亡的境地。他们一家历经坎坷,按照作者本人所言,除了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以外,波兰在二战期间所遭受的几乎所有苦难,包括占领、入狱、流放、饥荒、苦役等,他们都曾亲身经历。他们时而隐姓埋名,时而为了度过饥寒交迫的严冬而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偷取农庄的羊。他们有的加入“国内军”和地下政府,有的还参加波兰共产主义军队。在极度严酷的现实面前,活下去成了他们唯一的追求。为此,他们可以因为微薄的希望干出人所不齿的事情。在生与死的巨大压力面前,他们不得不经常做出极为痛苦的抉择。

作者的父亲斯坦尼斯瓦夫首先流亡到哈萨克斯坦,后来和其他波兰流亡者一同加入了由安德斯将军指挥的波兰第二军,转战欧洲各地,最后随军到达英国。母亲特里莎·基钦斯卡在1944年离开波兰,先到意大利,然后又去了英国。1946年,斯坦尼斯瓦夫和特里莎在伦敦相识。然而,当作者出生之后,她发现父母很少提起他们在二战中的经历,而她在英国接受教育时,也发现了课本中关于波兰那段历史的记载寥寥无几。父亲直到垂暮之年,才将家人往事告诉她。作者感慨地说,“家庭成员的经历可以帮助重现无数波兰人在二战时期的共同经历”。于是,她开始搜集大量二战时的史料,采访各类事件的亲历者,并且阅读当时波兰人撰写的书籍。

作者原本只想将她家人的经历留给后人,但是随着篇幅的增加、内容的丰富,这本书成了描述二战期间波兰人背井离乡、历经灾难、顽强战斗的史诗。由于地缘关系,波兰被迫夹在几个巨大而又嗜血的列强之间,在历史上曾经三次被瓜分,几经兴衰,二战当中又成了大国间博弈的筹码。即便如此,波兰人也始终英勇无畏地战斗,哪怕已经失去故国。

作者在介绍中说,本书不是一本民族主义的研究之作,它不会毫无原则地维护波兰政府的政策或者是一些个人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呈现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二战中波兰和波兰人的历史。

奋力抗敌

波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建立的国家当中,除了工业技术能力略逊于捷克斯洛伐克之外,综合国力是最强的。浴火重生后不久,波兰就接连进行了六次边界保卫战争:1918年在波兹南、1919到1921年间在上西里西亚与德国冲突;1918到1919年间在利沃夫以及东加利西亚与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对抗;1919至1920年与捷克斯洛伐克围绕特申对垒;1918年到1920年在维尔诺与立陶宛作战,其中最主要的,则是1919年到1921年之间,和苏联进行的炽烈的战争,波兰人创下了“维斯杜拉河的奇迹”。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几个帝国废墟上建立的新国常常不免因为种种原因发生激烈的族群冲突。在当时波兰的三千一百九十一万人口中,波兰人只占两千两百一十万,其他还有大量乌克兰人、犹太人、白俄罗斯人以及德意志人,存在着严重的民族、宗教问题。波兰在外族入侵的威胁暂时过去、能够决定自己的未来之后,族群之间便时常爆发冲突。等到波兰东西两大强邻苏联、德国从笼罩在本国上空的战争阴影中走了出来,羽翼日渐丰满,对波兰来说,夹在大国之间令人难以喘息的压力,就进一步加重了。自从重生以来,这个国家面临的就是这样险恶的环境。

然而,身处这样一块通过凡尔赛的政治家在刀剑的斡旋中确保的疆域,面临着强邻的虎视眈眈,社会的躁动不安,波兰当局统一了国家货币,建立了完整的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此后,国家的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开启了工业化进程,并尝试进行土地改革。

在这一基础上,波兰也建立起了一支貌似强大的军队。到1939年9月1日为止,波兰拥有三十七个步兵师、十一个骑兵旅和两个装甲旅,以及八百多辆各型坦克。值得一提的是,波兰在1932年就建立起了国家航空工业,可以生产就当时而言非常先进的战斗机,但是,为了尽快换取外汇,波兰将最好的PZL-24型战斗机用于出口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和土耳其等国,自家军队装备的则是更早的PZL-11甚至PZL-7式。当时,波兰装备的轰炸机要比德国的He-111型更为出色,然而,不管是战斗机还是轰炸机,总体数量上都难以和德国抗衡。

在更为重要的用兵理念方面,相对于德国世界首创的集中装甲兵力、在强有力的空中支援下实行的所谓“闪电战”战法,波兰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军事理论。作为具有悠久的骑兵传统的国家,波兰当时虽然意识到骑兵冲锋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开始将骑兵的主要机能转为侦察,或者将其改成一种便于机动的骑马步兵,并逐步装备轻型坦克,但是由于缺乏资金,这一进程非常缓慢。

事实上,在战前进行的装甲作战演习中,波兰军方对坦克的威力已经有所了解,但是一直到战争爆发,波兰都对这样的攻势无能为力。波兰骑兵在追击撤退的德军时,往往会遭遇在后方支援的德国的装甲车和坦克。这些勇敢的骑兵在遭到灭顶之灾前,有时会殊死一搏。经过德国战地记者的渲染和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的炮制——他强调这证明了波兰人的落后,再经过德国新闻宣传影片的传播,这一战例广为流传,时至今日,还有人误认为是事实。而波兰军队打击德军有生力量的战例却几乎无人知晓。9月5日,波兰第二轻型坦克营面对德国第一装甲师的一部毫不示弱,经过激战,在仅仅损失两辆坦克的情况下,取得了摧毁十七辆德军坦克和两门自行火炮的战绩。

与此同时,英法两国虽然对德国宣战,但是拥有巨大兵力的法国却固守马其诺防线“静坐”等候,贻误了战机,坐视波兰战局恶化。经过半个月左右的殊死抵抗,波兰当初计划的防线已经崩溃,唯一的希望便是退守东南,然后尝试反击。但是这个希望也被一把背后捅来的尖刀彻底击碎。9月17日,苏联撕毁了波苏不可侵犯条约,以八十万大军分别从白俄罗斯与乌克兰大举进犯。在东部边境,波兰只有边防军二十五个营,完全无法作出有效的抵抗。波兰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一边集中力量在首都华沙作最后的抵抗,一边对无法集中的军队发出指令,迅速向法国、罗马尼亚等境外撤离。历经英勇的抵抗之后,华沙终于在9月28日陷落后,各地的抵抗还一直持续到10月上旬。9月23日,入侵波兰的德苏军队在布列斯特共同举行联合阅兵,双方握手分赃。根据入侵前的两国密约,波兰被第四次瓜分。

关于这一段不为人知的波兰历史,《不折之鹰》有着非常翔实的记载。

铁蹄之下

祖国沦陷之后,波兰人遭遇了难以想象的灾难和痛苦。不论在德国还是苏联的占领区,占领者都有计划地对波兰进行文化灭绝。纳粹逮捕了大量的波兰教授,将他们送入集中营,同时还规定,非德裔居民的学历不得高于小学四年级,对他们的教育目标是不超过五百的简单算术和写自己的姓名,并且对德国必须绝对服从。更有甚者,德国还积极分化非德裔的波兰人,以德国化为诱饵,诱使某些意志不坚定的所谓“积极分子”向当局告密,成为迫害自己同胞的急先锋。

波兰政府所有的工作人员、军官和家人都被逮捕、流放、强制搬迁,甚至杀害。卡廷惨案已经成了无法洗净的污迹。波兰人的国籍被取缔,产品和食物被一扫而空。数以万计的波兰人被迁徙到哈萨克斯坦人迹罕至的地区。那里“无边的草原犹如海浪般滚动,看不到一棵树木或灌木,一切是那样苍凉,难得有几只凄鸣的鸟从头顶飞过……这远离文明的荒凉之地……处处显现出贫困和荒蛮”,与此相比,流放犯人的西伯利亚还有“让他们熟悉的森林”和相对舒适的环境。在那里从事苦役的波兰人死亡率高达百分之十到十五,如果不是1941年德国对苏联的攻击,这些人也许很快就会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死亡殆尽。

由于德国发起了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在英国的波兰流亡政府开始和苏联艰苦地磋商,克服了英方的息事宁人和苏方的百般刁难后,“西科尔斯基-迈斯基条约”在7月30日签署,这样一来,在苏联的波兰人才获得解放。

这些逃离虎口的波兰人逐渐成为自由波兰军中的重要战斗力,在欧洲各个战场大显身手。波兰在失去了国土的情况下,一直英勇作战,在不列颠海峡的上空,在北非的沙漠,在意大利崎岖的山地,在诺曼底的海滩,在大西洋的船队,在荷兰的空降场。失去了故国的波兰雄鹰始终和盟军战斗在一起,取得了无法磨灭的功勋。最终,波兰军队与英军一道参加了向德国北部进军的作战,第一装甲师在兵临德国最重要的海军基地之一威廉港之时迎来了战争的结束。

而在沦陷的故土,波兰人的战斗更是可歌可泣,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协助起义的犹太人,在苏军兵临维斯杜拉河之际进行了英勇的华沙起义。但近在咫尺的苏军却隔岸观火,任其最终被德军所消灭,这也为苏联在波兰建立亲苏政府扫清了障碍。整个二战,波兰受的苦难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深重:牺牲了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平均每五个波兰人就有一人牺牲,比苏联的百分之十、中国的百分之七都高出许多。

作为二战欧洲战场的开端之地,波兰历经了太多的苦难,遭受了太多的战火和暴政。《不折之鹰》这本书,将波兰在二战中鲜为人知的方方面面,公正、客观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它告诉我们,波兰人宛如不屈的雄鹰,历经六年苦战,终于赶走了入侵者。1990年12月22日,长期以来身居陋室的波兰流亡政府第七任总统雷沙尔德·卡丘罗夫斯基亲手将珍藏的国玺、宪法以及国旗重新交到了波兰人民的手里,波兰终于获得了完全的独立。

哈莉克·科汉斯基引用过的一位波兰人的话,“在波兰,二战结束于1989年”,表达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