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奥运前夕外媒探访中国体校:生源减少,训练让位文化学习
距离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开幕不到百天,路透社探访了上海和北京的体育学校,这些曾经为中国输送了优秀奥运选手的体校,如今正面临变革和转型的阵痛。《每日邮报》等媒体转载了孩子们练习体操的图片,称看上去很残忍,让人心疼。
上海市杨浦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始建于1958年,是一家承担“发掘、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推广和普及运动训练基础知识和技能”任务的事业单位。学校面向全区青少年,常年开展课余训练,为上一级单位培养输送优秀体育苗子。体校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转型,适应新的社会变化。上海市杨浦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在幼儿园招生时打出了“快乐体操”的口号,希望学生在业余的时间进行体操学习。
北京什刹海的一家体校则提出了“全面发展”的策略,为运动员提供更全面的生活和学习技能的训练。
2016年3月23日,杨浦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一名老师在体操课上指导学生。一名男孩在体操课上拉伸腿。体操课上学生们为同学的表现鼓掌。一名女孩在拉伸腿部,努力靠近教练的竹竿。教练为女孩擦去眼泪。一对双胞胎在训练。体操课上,一名女孩正在训练。体校的生源量大幅下降,越来越少的家长愿意让五六岁的孩子进入体校,接受严苛的训练。浦东新区第一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的党委书记黄琴(音)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在八九十年代,像我们这样的学校非常有吸引力。”此前中国大量家庭经济情况较差,体育补贴和奖金非常丰厚,“如今家长和社会都更重视文化课教育,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还不错,一般不太愿意送他们来体校。”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针对青少年体育人才发展的困境,颁布了23号文件,对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问题作了具体要求,指明了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和体校办学的方向,逐步取消体校自办文化教育的形式,文化教育和体育训练分开。
2016年5月17日,北京,什刹海体校的学生在击剑训练过程中摘下了护具。国旗形状的小旗子贴在什刹海体校学生宿舍的成就板上。5月18日,北京,什刹海体校的学生们在上文化课。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的校长同样表示:“大部分体校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但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现在有一种想法认为学习和体育锻炼是两种不同的路径,如果你想成为冠军就不能上学,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毕竟在最后只有极少数人成了冠军。”7000多体操业余训练的孩子分散在全国约150所省市体操学校中,“只有1200人在协会注册了,优秀体操运动员只有485人。”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罗超毅2015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举国体制下,大量学生将全部时间投入体育训练,而只有少数人能脱颖而出。
2016年5月4日,杨浦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一名老师在体操课上指导学生。武术运动员王林文(音)表示,体育教育制度的改革对于现在仍有志于进入体校的人是十分重要的。直到2009年退役,她在体校度过的5年里,都是只有周末的两天进行文化学习:“因为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我失去了很多,改革非常好,这样体校的学生毕业后能懂得更多。”
体操课的间隙,孩子们穿着训练服跑向厕所。-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