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高考女强男弱成事实,相关研究学者:高考改革要考虑性别平衡

董少校/中国教育报
2016-05-11 17:43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邵志芳表示,学生的女强男弱已经是常态。 澎湃资料图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女生通过高考成为普通高校学生的比例持续攀升。据统计,女生占全部录取学生的比例,1999年为40%,2007年达到53%,2013年则达到55%。

针对高考成绩性别差异情况,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庞维国教授、邵志芳副教授开展了“近10年高考试题难度的性别差异研究”。近日,中国教育报记者赴华东师范大学专访了庞维国、邵志芳两位老师,探讨高考成绩性别差异的现状、成因和应对策略。

高考成绩呈现“女强男弱”局面

记者:男女平等,但也男女有别,为什么要研究高考性别差异这个题目?

庞维国:我们团队长期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关注认知的性别差异是心理学的课题之一。以前大学录取的新生里,男生比女生多,这个问题还不太突出。进入以新世纪以来,女生表现比男生好,引起人们的反思。特别是孙云晓提出“拯救男孩”的命题,放大了社会的关注度。

我们从高考成绩角度关注男生和女生的性别差异,是基于一种基本的判断:不同的性别理应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教育中存在的某些方面的女强男弱,固然有社会发展的外部原因,也可能存在个体发育、认知、脑神经等内部原因,研究者要找出其中的规律,进而为教育决策提供建议,避免因不当的教育行为而制造高考成绩性别差异。

记者:当前高考成绩性别差异大致是怎样的状况?

邵志芳:就教育界的整体状况而言,学生的女强男弱已经是常态。反映在高校攻读各学位的女生人数上,除了女博士生仅占36.93%不足半数之外,女硕士占51.65%,女性本专科生达到52.12%。但在基础教育层面,女生总人数却少于男生,全国高中女生所占比例为49.98%,初中和小学生比例则不超过47%。这样,一正一反,中小学阶段男生多而专科、本科、硕士阶段女生多,凸显了“女强男弱”的局面。

记者:这种“女强男弱”的情况是中国特有的,还是别的国家也存在?

邵志芳: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国家就有出现了这种现象。2009年,布林等人对8个国家的教育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教育不平等现象的减少,美国男女学生的差距从1947年开始缩小,到1979年,大学录取新生中女生比例超过男生,并持续扩大。一项2010年的外国研究指出,加拿大高校录取的女生和男生比例出现显著落差,女生比男生高15个百分点之多。其他发达国家学者也有类似的发现。

男孩“危机”一定程度意味社会进步

记者:“拯救男孩”命题中似乎暗含了一种逻辑,男生弱于女生就是不正常的,需要去“拯救”。您如何评价高考成绩的性别差异?

庞维国:就像你说的,许多人对于大学录取女生超过男生的评价是负面的,将其归咎于传统教育和考试中的弊端,这未必妥当。从西方国家先于我国面临这一局面而言,男孩“危机”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社会的进步。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子女数的下降以及女性自立自强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父母愿意将孩子送进大学。在一个家庭里有多个孩子的情况下,受千百年“重男轻女”传统思想影响,家长往往优先保证男孩接受教育。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一对父母生一个孩子,男孩女孩都是宝,对女孩也会创造条件让她读大学。这将会开发出一半人口的智力资源,也将大大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我认为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现象。

记者:也就是说,高考成绩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高等教育的进步是否对此有影响?

邵志芳:有的。男生和女生认知能力存在差别,男生个体差异大,好的很好、差的很差,而女生整体较稳定,很好或很差的人数相对较少。如此一来,随着高考录取率发生变化,男女录取比也会发生变化。假定男女生平均成绩完全相同,当录取率为50%时,男女录取人数各占一半;录取率小于50%时,被录取男生多于女生;录取率大于50%时,被录取女生多于男生。当前,上海高考录取率已达八九成,成绩差的学生中男生比较多,被淘汰的也多,所以总体上女生占优势。这种现象也在初中升高中的过程中体现出来。总的来说,这些年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扩招,高考率取率大幅提高,这是大学新生中女生多于男生的重要原因。

记者:在认知能力方面,男生和女生存在怎样的差异,如何影响高考成绩?

邵志芳:近年来,学术界对高考成绩性别差异展开研究,总体得出了较为普遍的结论,男女成绩差异表现出相对稳定的一致性。女生语文和英语两科成绩较好,而男生在数学上的优势在逐渐消解。例如雷新勇2007年对上海高考英语测试成绩进行性别差异分析,发现男生平均分比女生低14.85分,相当于英语考试分数标准差的65%,充分说明男女生在英语语言发展程度上存在差异。

此外,男生和女生在不同领域和认知目标上也存在显著差异。有学者研究发现,对语文而言,除了理解能力外,女生在语文识记、分析、评价、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均优于男生。就数学而言,男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创新意识方面优于女生,而女生在数据处理、运算求解、应用意识方面优于男生。总体而言,女生的优势体现在言语、知觉和计算能力等方面,男生的优势体现在科学、机械推理和空间能力等方面。

记者:上面分析了高等教育发展、男女生个体差异特征、认知特点对于高考成绩性别差异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邵志芳:两性成绩差异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十分复杂,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学术界一直在研究。有学者指出,男生女生应对学习和考试的行为和情绪存在一定差异,女生坚持性较差,更容易焦虑。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学业动机、竞争性情境、个性特征、认知自我调节、家庭背景、学校特点、应考方式、努力程度等,甚至高考录取方式也会带来录取率的差异。

教育改革需考虑性别平衡和学科适应性

记者:高考成绩确实存在性别差异,在受影响的科目、能力特点方面也有了一定研究成果,教育界应该怎样反思乃至应对这种差异?

庞维国:当前高考科目普遍以语文、英语和数学作为主要科目,研究发现,在语文和英语两门科目上女生较男生具有认知上的优势,而数学方面男女旗鼓相当,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考成绩性别差异。但要改变考试科目,比如不考英语,或者加入男生占优势的物理,并不现实,在考试方式和题型设置上照顾男生也未必可取,为了“拯救男孩”而采取人为的“扶持”政策可能会带来新的不公平。

一个可能的改变措施在于,在考试中加强未来社会发展急需的多种能力考核。比如,在高考以及硕士入学考试的英语试卷中适当引入逻辑测验题,这样英语考试就不是一门单纯的语言能力测试,对学生的能力考察也会更为全面。

记者:考试成绩的“女强男弱”是否意味着女生在个人发展上条件更优越?

庞维国:“女强男弱”对男生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对女生来说,这种表面有利的局面可能也是一种隐患,如果她们考上大学后,所学的专业不再单纯依靠考试成绩才能获得成就,她们将如何应对?如此说来,中小学教育应当帮助男生女生互相学到一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特质、策略和技巧。

记者:对于高考成绩性别差异,还有哪些问题没有搞明白,需要加强研究?

邵志芳:不论成因还是对策,高考成绩性别差异都需要在更广更深的层面开展探索,研究方法也需要更新拓进。性别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两性擅长的学科确实不同,如果考试没有体现出这种差异、分辨率低,那么势必会造成相当多考生对未来学习的不适应;如果性别差异过大、分辨率高,在统一录取分数线的情况下必然难以保证录取的公平性。所以,性别平衡与学科适应性,是高考成绩性别差异监控时应当考虑的因素,在这方面需要加强实证研究。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