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童书为什么比不上外国童书?
第三届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今天在世博展览馆开幕。5万余种中外童书新品上架,300余家国内外童书出版和文化创意机构、千余位童书作家及插画家亮相,100多场专业活动展示海内外最新的童书佳作。在国内外书业市场不尽人意的大环境下,少儿图书出版却能够独善其身,甚至逆势而上。随着国家放开“二孩 ”政策,儿童文学出版或将迎来另一轮增长空间。
据尼尔森公司在2014年上海国际童书展上发布的数据,中国、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6个国家的童书占到了全世界童书市场61%的份额,而中国以12%的份额仅次于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少儿出版大国。
截至2009年底,在我国的573家出版社中,已有525家涉足少儿图书市场,其中不仅有少年儿童出版社、童趣出版等老牌专业童书出版机构,也有深受年轻父母喜爱的童书出版界新秀,如蒲公英童书馆、蒲蒲兰绘本馆等。
童书展上正在展出的各类图书出版社偏爱引进童书,科普原创凤毛麟角
虽然市场庞大,需求旺盛,供给充足,然而澎湃新闻从多个出版机构负责人处了解到,目前童书作品良莠不齐,不少出版社依赖引进国外经典童书版权,原创力度不足,优秀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仍然凤毛麟角。
据统计,2014年国内引进版权占了童书出版的80%以上,以在全球热销的《地图》为例,上市100天销售就超过6万册,中国成为该书全球销售的第1名。目前全球销量前10名的童书几乎都已被引入中国。美国出版的《当今儿童需要读的100本书》,到2011年,其中的78本已经在中国出版。
诞生于2007年的蒲公英童书馆专门从事少儿图书出版,目前已出版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蒲公英童书馆主编颜小鹂坦言,蒲公英的原创仍然做得不好,“大多是对原来1980、1990年代老作家的整理,剔除这一部分,原创童书大概只占到15%。”目前,蒲公英每年出版童书不到100本,年销售额达1.5亿左右。
颜小鹂认为,一方面在于国内作家的水准参差不齐,“我对文字的要求比较高,可能一个作家的作品会畅销,但是文字不好,也不会出他的作品。”另一方面,国内的原创作者集中在文学领域,科普原创少得可怜,“因为中国没有传统,在国外哪怕是世界顶级的科学家,第一任务也是科学普及的任务,但是中国的科学家要写一个科普作品,会写得很高深,专业性太强,读起来很费劲。不管是科学家的教育层面,还是职称评定,都没有把科学普及当成硬指标。”
北京蒲蒲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川郁子则感叹,在中国做原创太艰难。“中国原创绘本还是起步阶段,不管是创意、表达艺术还是故事的起伏性都不够成熟。”蒲蒲兰是由日本著名的儿童读物出版社白杨社在中国成立的子公司,旗下拥有以绘本为主的儿童书店。“我们的原创绘本还很弱,几乎与引进版权不成比例。”石川郁子说。
“我倒是觉得文字童书国内原创更强,国内对作家的鼓励力度大,作家创作比较旺盛,另外中国作家也比较了解中国孩子的需求。”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周晴对澎湃新闻说。在刚刚过去的2015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上,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光头校长》获“年度图书(文字)奖”。
然而周晴也坦言,国内绘本无法与国外比,“国外绘本历史长,绘本作家也是看绘本长大的,天然地会对绘本有一个接纳度,国内近一、二十年内刚刚开始做绘本,有一个从文字到图画的转化过程,我们往往请文字作家先写出一个脚本,请插画家去配图,这中间就有丢失和沟通问题。国外的绘本画面本身故事性更强,没有文字,单纯看画,基本也明白故事的走向,对于3-6岁低龄的孩子,他们对画面的感觉是第一位的,如果要通过把文字读完再明白故事,就已经弱了。”
书展活动区举行的国际作家节活动“给儿童怎样的人文教育启蒙”翻译质量良莠不齐,家长选书急功近利
随着众多出版社加入童书出版市场,加剧了童书出版同质化严重、跟风模仿和缺少精品的现状。“现在中国引进的能力和数量越来越强,版权争夺很厉害,但是有些书引进过来没做好,花大价钱又做烂了,增加了我们引进版权的负担。”颜小鹂叹言。
目前市面上的引进版童书,翻译质量良莠不齐。“绘本是讲述文字,不是叙述文字,经常看到一些人的翻译作品,一会儿是讲述,一会儿是叙述,这会让家长在传递过程中产生混乱。好的故事要让孩子听懂,而不是写得有多优美。”颜小鹂说,“有经验的翻译家,会嚼碎后以中国人的语言表达习惯讲述出来,同时能把原有创作者的语言风格和韵味翻译过来。现在很多作品只是翻译个意思,没有风格。信达雅,还是要做到雅的程度。”
石川郁子则表示,在引进版权做译本时,还是要考虑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做一些本地化的处理。“当然内容不会改,但是有小小的调整。比如日本人的习惯用语、拟声词与中国不同,可以做适当的补充和省略。”
颜小鹂认为,选一本内容、翻译、装帧都优质的童书,还是要考验家长的鉴别能力,童书其实都是家长给孩子选。石川郁子则表示,有些中国家长在选童书时急功近利,“他们更看重绘本对孩子有没有教育意义,经常会问,‘这里头虽然有意思,但是对孩子有什么用呢?’而日本更侧重于孩子看了是否开心,有没有情感上的感染。”
对此,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版权主管赵玉花也坦言这是出版的两难。“童书是给孩子看的,但是选书的是家长,家长往往希望一本书能讲出个道理,但是孩子未必喜欢。因此,出版社在选择上就有困惑,到底是迎合家长还是迎合孩子?”
小朋友与瑞典儿童侦探故事作家马丁·维德马克共同“破案”。要从人性和内容打磨作品
2005年,国家确立了“走出去”发展战略,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推动下,中国童书出版“走出去”也由自发进入自觉,很多出版社在年度选题出版计划中都有针对海外市场需求专题策划的产品。
然而,与巨大的引进童书量相比,中国原创童书“走出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颜小鹂表示,这中间当然包括语言、文化、审美习惯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但更多的还是作品水平和作家实力的问题。“有的中国作品没有从人性和内容本身去打磨,创作理念也没有与国际上接轨,所以中国翻译出去受欢迎的作品不多。作者要反省,对于输出时的急功近利(心态)也要重新思考。”
“我和很多国外名作家也有交流,他们可能会储备一缸的水,来调制一杯的作品;但是中国作者是想把一杯水变成一缸水,掺水太多,作品的厚度就不够。简简单单校园的故事,写一本就可以了,要写八本十本,裹脚布越裹越长,这对中国儿童文学是自杀性行为。”颜小鹂说,“如果每个作者都很真诚地为孩子创作,而不是受市场驱动,我相信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一定能上更大的台阶。现在创作的人已经有很大的群体了,并不是说数量不够,而是质量上不够。”
德国展台-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