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地铁站该如何命名?郑州一村庄与河南工业大学打响站名争夺战

澎湃新闻记者 蒋子文 实习生 周航
2015-10-11 16:42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车站拟命名方案。

河南省郑州市民政局地名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郑州地名办”)对郑州地铁1号线站名的公示已经结束,但丁楼村和河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河南工大”)的地铁站名之争仍未分出胜负。

郑州地名办一位工作人员10月10日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还在意见整理阶段,意见较为复杂,“今年都不一定能定下来”。

上述工作人员称,即便公示期已经结束,也不断还有意见反馈进来,仅10月10日上午,就有多拨市民、村民到访地名办,表达各自的主张。

引起争议的地铁站位于郑州市长椿路与莲花街交叉路口,是郑州地铁1号线延长线最西端的一站。争夺该站命名的双方,一边是明代延续至今的丁楼村,另一边是拥有3万多师生的河南工业大学。

公示面世,河南工大出招

9月14日,郑州地名办在郑州地名网公示了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车站拟命名方案,对于1号线延长线最西端的地铁站,郑州地名办给出了两个方案,其中方案一为“丁楼站”,方案二,即备选方案,为“工业大学站”。

该命名方案公示时间为2015年9月15日至9月29日,但公示甫一推出,河南工大方面即表达了不同意见。

河南工大学生举横幅征集签名。

“河南工业大学”官方微博9月17日转发“工大阿飞”(认证系河南工业大学教师)的微博时直呼:“工大3万多师生表示:我想去工大,不想去丁楼。”

另据《河南商报》报道,9月21日上午,上千名河南工大师生组织签名活动表达观点。新闻现场图片显示,多位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拉起征集签名的巨大横幅,横幅上印有“坐地铁,我想去工大,不想去丁楼!”标语。

河南工业大学方面强调的其中一个理由是,数万师生是乘坐地铁的“主力军”,应以高校名称作为交通站点。

与此同时,通过网络搜集及表达意见的过程也在进行。河南工大校团委、部分师生通过微博、微信等途径呼吁大家支持命名“工业大学站”,甚至在网络上公开给郑州地名办发去意见书。

在河南东方今报社旗下微信公众号“时话实说”发起的投票中,有超过1万3千人参与,其中超过八成的投票者支持命名“工业大学站”。

值得一提的是,在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车站拟命名方案中,丁楼站(工业大学站)的相邻站(位于长椿路与翠竹街交叉路口),方案一以另一所大学校名命名,称“郑州大学站”,而方案二则是“翠竹街站”。

来自丁楼的反击

丁楼村的村民聚集在村子的古树前。

来自另一方丁楼村的“反击”也在同步进行。

据《河南商报》社旗下微信公众号“记者陪你去办事儿”披露,9月24日上午,丁楼村数十位村民集会表示,祖祖辈辈在此繁衍生息已有三百多年,至今仍有三棵百年古树遗存,如今村子被拆,但村民仍就地安置,若不叫丁楼站,一段历史或被永远尘封。

丁楼村村支书毛卫和认为,丁楼村为周边大学建设提供了土地,作出过贡献,又因城市化推进而被拆迁,以村名命名地铁站,进而记录、保护、传承这段历史,才是地名文化的题中之义。

在接受河南当地媒体采访时,郑州地名办相关负责人也介绍了将“丁楼”作为首选方案的理由。

该负责人介绍,争议地铁站距离河南工大南门尚有距离,且根据郑州市轨道交通远期规划,另一条地铁线路会在河南工大门口偏东再设立地铁车站,这个站点比1号线站点离工大更近,准备将“河南工业大学站”命名在这儿。

该负责人还表示,虽然目前这个地铁站的主要服务对象会是河南工业大学师生,但毕竟丁楼村得名在前,周边高校建设也占用了丁楼村土地,以一个被拆迁的村庄命名地铁站,也是想以此留住乡愁。

对于网络投票的结果,有人表示异议。

中国古村落保护及发展委员会会员彭保红在微信公众号“豫记”上撰文认为,如老者和孩童pk跳舞,网络投票其实并不公平。

而《东方今报》也曾报道,9月30日上午,丁楼村的几名村民代表到郑州地名办反映意见。郑州地名办一位负责人介绍,“丁楼村村民说,他们不会玩微信投票,就只能用见面的形式来表达意见了。”

地铁站的“名分”

除丁楼站外,郑州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车站拟命名方案中还有布袋里站、铁炉站、牛岗站、小乔站、高庄站……

澎湃新闻注意到,其中不少站名都较有“乡土气息”。

郑州市地名办有关负责人曾表示,这些站名命名的原则,首先是按照规范化命名,做到雅俗共赏、用字规范;站名要有指位功能,要求所在地与主地名实现一致,方便群众好找好记;换乘车站尽量不使用道路名称,避免影响市民换乘方向的不明晰。

另外,该负责人还提到,这些站名的命名还更加注重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尽量使用历史地名,保护老地名。

一位郑州地名办工作人员也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关于地名的历史文化保护功能,民政部内也有相应要求。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5月28日,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在全国地名文化建设研讨会上表示,要抓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按照中央提出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进一步做好“乡愁”这篇地名文化建设文章。

今年9月10日,郑州市地名管理办公室组织召开“郑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及南四环至郑州南站城交铁路工程车站命名方案专家论证会”。会议邀请了7名专家对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及南四环至郑州南站城交铁路工程24个车站命名方案进行了论证。

据郑州地名网消息称,与会人员对市地名办草拟的车站命名方案逐一进行了探讨、论证,专家认为拟命名方案总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遵循了科学化、规范化、注重指位功能、注重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体现了时代精神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原则上同意该方案。

除了政府和专家,公众的参与也是部分命名过程的重要环节。

2013年10月颁发的《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重要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征求社会公众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会。”

按照有关规定,对于地铁站名称公示期间收到的意见,郑州地名办将梳理并报郑州市政府最终决定,郑州市政府将以通告的形式公布最终结果。

事实上,民众参与最终改变地铁站命名,之前曾在广州市发生过。

广州地铁3号线“汉溪长隆站”在正式启用前,曾定名“汉溪站”,后因出口通往长隆旅游度假区,广州市政府一度将其改称“长隆站”。但在市民表达“似为企业站台”等不满意见后,市政府于2008年8月起,批准再度改名为“汉溪长隆站”。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