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宋版“小学生守则”:古人怎样教孩子
开学伊始,年轻的父母怀着复杂的心情把孩子送去幼儿园或小学,也开始了对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在中国,孩子的教育问题历来都是家庭和社会的头等大事,古代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的儿童教育经验。古人是怎样看待蒙学教育的?有哪些训蒙书和训蒙方法值得参考?不妨就从深受时人喜爱的南宋家庭生活大百科《事林广记》中取取教儿经。
南宋末年,福建士人陈元靓科场失意,为求糊口,编了一部日用类书,即《事林广记》。此书一经刊行,立刻在书籍市场上受到追捧,一直到明代都盛行不衰:书坊不但多次翻版,还陆续发行了插图本和增订本,就连《西游记》中铜台府寇员外家的秀才侄儿,也能引出其中一二,可见吴承恩也是《事林广记》的忠实读者。
《事林广记》内容广博,文辞浅白,开卷仿佛窥见南宋市井生活之一角。其中“幼学”一节专论儿童教育,起首云:
“古者男子初生,能食,教以右手;能言,教之自名及唱喏、安置;稍有知,则教以恭敬尊长。六岁,教之数与方名,始习书字,诵《孝经》、《论语》。七岁以下谓之孺子,早寝晏起,食无时。八岁,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以谦逊,诵《尚书》。九岁,读《春秋》及诸史,始为之讲解,使知义理。十岁,出就外傅,居宿于外,读《经》、《礼》、《传》,使知仁、义、礼、智、信,自是可以博视群书。”
这段文字大致规划了古代小儿从出生到十岁期间的教育进度,最早出自《礼记·内则》,后来被司马光写进了《居家杂仪》,陈元靓又稍作删减,摘来放在《事林广记》中。通过畅销于民间的家庭百科全书这种形式,原本属于上层贵族、官宦家庭的儿童教育模式被逐渐推广,渗透到普通士人和民众之中,成为古人教育儿童的一种通识。
可以看出,古时对儿童的能力要求根据年龄划分出明确的界限:七岁之前,属于“孺子”阶段,虽然也进行早期教育,教孩子认字识数,但生活上还比较自由,早睡晚起,饿了就吃;七岁以后,孩子们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日子就到头了,生活上不再享有儿童的特权,出入和就餐都开始讲究礼仪;到了十岁以后,标准则进一步提高到能够“居宿于外”,生活起居一如成人,并且要具备基本的是非道德判断能力。与今天的孩子相比,古人的童年短暂的多,标准也更为严苛。
对于这一套标准的小儿教育流程,陈元靓有一番总结:“俗谚所谓‘教子婴孩,教妇初来’,古语亦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皆谓此也。今人多有见其子颇有聪敏性格,便谓其必自能成就,亦有见其子顽钝,便谓其终不能学,又有恃其富贵,皆弃而不教,皆是不爱其子也。”以孩子聪明过人而不教,以顽劣驽钝而不教,以家庭富贵而不教,这“三不教”的情况,在今天的社会上尚且十分常见,陈元靓在当时能有此洞见实属可贵,也说明古人的教育意识并不输给今人。
“训蒙八规”与训诫类蒙书
《事林广记》“幼学类”在起首的一段“教学计划”和陈元靓的一番“教学动员”之后,接下来便列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指南,其中一种为“训蒙八规”:
一曰学礼:凡为人,要识道理,识礼数,在家庭事父母,入书院事先生,并要恭敬顺从,遵依教诲,与之言则应,教之事则行,毋得怠慢,自任已意;
二曰学诵:专心看字,断句慢读,须要字字分明,毋得目视东西,手弄他物;
三曰学坐:定坐端身,齐脚敛手,毋得偃仰倾侧;
四曰学言:扑实语事,毋得妄诞,低细出声,毋得叫唤;
五曰学书:臻志把笔,并要齐整圆净,毋得轻易胡涂;
六曰学揖:低头屈腰,出声收手,毋得轻率慢易;
七曰学行:笼袖徐行,毋得掉臂跳足;
八曰学立:拱手立身,毋得跛倚欹斜。
这八条训诫,据陈元靓按语,乃是南宋理学家真德秀的家塾规训。“学礼”者,即懂得为人之初的基本礼数,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学诵”、“学书”说的是儿童初学读书、写字的规矩;而言、坐、揖、行、立五条,则都是举止谈吐上的要求,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常说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训蒙八诫”的八条规矩,文字上浅显易懂,要求简单朴实,拿来套用在今天的儿童身上,似乎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而像“训蒙八诫”这样的行为规范,在我国古代非常常见,甚至有一类训诫类蒙书,专门教授儿童的做人做事、立身为学的行为规范,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弟子职》、《弟子规》、《太公家教》等。
《弟子职》是《管子》中的一篇,时代较早,大概成书于战国到秦汉时代,讲的是当时做学生的一系列义务及其规范,包括起居、受业、馔馈、洒扫、执烛等等各个方面,内容极为繁缛。比如吃饭的时候,饭桌安排和上菜顺序有讲究,“羹胾中别,胾在酱前,其设要方,饭是为卒,左酒右酱”,羹与肉要相间排列,肉要放在酱的前面,席面要摆成正方形的样子,而饭则是最后上,左边放酒,右边放浆;弟子的服侍先生吃饭时,“左执虚豆,右执挟匕,周还而贰”,左手拿空碗,右手拿筷勺,轮流添酒和添饭。可以看到,在先秦的时候做学生,不仅仅只有上课受业一项任务,还要服侍先生起床盥洗、吃饭、就寝等等,一整套活动都有严格的规范指南。
与时代较早的《弟子职》相比,清人所编的《弟子规》在繁缛这一点上要解放的多,围绕着《论语》中“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展开,更侧重于对学生做人、处事、为学等方面的要求。其中不乏一些放之古今四海皆准的劝诫,比如“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因此常常被今人拿来作为传统教材的代表。不过由于时代的局限,《弟子规》中免不了有一些盲从父母的奴性言论,比如“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号泣随,挞无怨”、“话说多,不如少”,用在今天的儿童教育当中,未免失当。
至于唐宋时较为流行的《太公家教》,则更接近于一种以利己为目的的世俗生存智慧,虽然其中也混入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之类的“圣人语”,大致还是以较为浅陋鄙俚的民谚为主。比如“衰败之家,慎莫为婚”,“罗网之鸟,悔不高飞”,“非灾横祸,不入慎者之门”,教人要谨小慎微,守身避祸,夹着尾巴做人;“妇人送客,不出门庭,行其言语,下气低声”、“养女不教,不如养狗”、“本不是人,状同猪狗”,完全是歧视女性的言论。这一种训蒙书,是断不可直接拿来用作今之幼学教材的。
看过以上这几种的训诫类蒙书,回头再看《事林广记》中的这段“训蒙八规”,既不像《弟子职》这般繁缛迂腐,也没有《弟子规》中的奴性思想,更不是《太公家教》这样浅陋鄙俚,因为作为民间家庭百科的的一部分,务求简要朴实,反倒更加贴近今人的生活,俨然一个南宋版的“小学生守则”。
“小儿读书法”与训蒙方法论
在《事林广记》“幼学类”中,另有一类尤为重要的古人幼学指南,即北宋学者王日休所编写的《训蒙法》,内容包括“初入学法”、“小儿写字法”、“小儿读书法”、“小儿温书法”、“记训释法”、“说书之法”、“观书要法”、“看史书法”、“读书作文法”、“改小儿文字法”等等条目。相比上文讲到的“训蒙八诫”这类重在思想教育,教授儿童行为规范、立身准则的蒙书,王日休的《训蒙法》则重在知识教育,讲的是教育儿童学习具体知识、读书作文时的常用方法论。
比如,“小儿读书法”条云:“若初授四句,不必多教遍数,且以教识字为上。既识字,则可令其自读。若未能尽读,且读两句,其两句识得字,文读得稍熟,则令识后两句子,读后两句又稍熟,然后令通读四句。既读得四句尽熟,则放归。似此,数日则可又添一句。须是熟了,即便放归。小儿贪其归,则用心读,而渐可添也。”
这条方法论的大义在于儿童读书当循序渐进,不宜贪多。有趣的是,我们想象中一把胡子不通世故的古代老学究,写起训蒙法来,却知道利用儿童的想早点放学的贪玩心理,熟练运用奖励机制:学的越快,放学越早,使教学最终达到学的又快又好的效果。
不仅如此,王日休老先生还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提倡多采取鼓励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比如这条“小儿文字法”:
“若改小儿文字,纵做得未是,亦须留少许,不得尽改。若尽改则沮挫其才思,不敢道也。直待做得七八分是了,方可尽改。作十分,若只随他立意而改,亦是一法。”
像这一类的训蒙、读书方法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还有其他一些比较有名的著作,比如广为人知的朱子读书法(由朱子门人整理而成),首条就是循序渐进:“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则志定理明,而无疏易陵躐之患矣。若奔程趁限,一向趱着了,则看犹不看也。”朱熹谈读书和学问时,语言平易有趣,道理却是振聋发聩,比如“着紧用力”条云: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今之学者,全不曾发愤。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这正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朱子谈来,却是字字铿锵,把学习比成救火治病,仿佛能看到他眼见学生不能发奋学习而吹胡子瞪眼急不可耐的样子。
另一种更为系统而详尽地讨论小儿教学方法论的著作是清人唐彪的《父师善诱法》。其上卷重点谈及了儿童读书的宏观环境影响,比如“择师”、“择友”、“师不宜轻换”、“损友宜远”等等,至于“学生少则训诲周详,多则师之精力既疲,而工夫亦有所不及”,则是已经意识到了小班教育的优势。而“父兄教子弟之法”条,更是提出了一条直到今天许多父母都未能做到的要求,即儿童的学习与成长不可以全部依赖学校教育,家庭的态度在其中也是起决定作用的:
“父兄教子弟,非仅六七岁时,延塾师训诲,便谓可以谢己责也。必多方陶淑,于幼稚时即教以幼仪,稍长择明师……今怠忽之父兄,不能设立善法教其子弟,又不购觅好书与之诵读,事事皆委之于师,不知我既无谆切教子弟之心,师窥我意淡漠,恐亦不尽心训诲矣。”
要是家长不关心自己孩子的教育,老师看在眼里恐怕也就不会尽心教导,这真是出自一腔爱子之心才能说出的金玉之言!《弟子规》、《太公家教》这些思想教育类训蒙书,其中的很多内容囿于其时代局限性已被今日之教育所淘汰,相比之下,《朱子读书法》、《父师善诱法》这类教授读书方法论的著作,却仍值得参考。“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孩子读书求学的根本方法,才能解其一生之需。所以这类训蒙书,凡为人父师者,皆可取之一读。
事历千年,时移世易,而亲子之爱却是古今如一,正如陈元靓所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今日提供什么样教育,明日就能得到什么样的儿童。看到古人教小孩都这么拼,今天的年轻父母,不知是否更能深思体悟自己的一番爱子之心。面对熊孩子束手无策的时候,不妨找来南宋家庭大百科《事林广记》,或是一本薄薄的《父师善诱法》,感受一下古人的育儿精神,或许能心领神会、豁然开朗 。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