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洞天寻隐·学林纪丨胜景纪游:中国古代实景山水画
随着洞天秘境逐渐为外部世界所知晓,“洞天寻隐”成为了社会中文人阶层的一种流行文化。对于优美风景的纪实诗歌、游记以及绘画应运而生。本文选取自故宫博物院许彤博士新著《胜景纪游:中国古代实景山水画》(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年出版),澎湃新闻经授权转发。
一、绪论
中国古代山水画强调写意和“舍形取神”,是寄托画家理想和情志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因此往往被视为高深莫测的表达,但实际上,中国历来都不缺少强调描绘真实景致的实景山水画。画家们以艺术的手法,在画面上展现了大量实际存在于中国广袤大地上的各种胜景。
“实景山水”是看待中国山水画的一个视角。实景山水画可说是中国山水画中看起来很“接地气”的一个类型,画中描绘的主体内容具有明确的实地指涉,且实景特征清晰、辨识度高,往往以表现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园林别业等为主题。[1]与“实景山水”概念相关的还有“胜景图”“地景图”等,英文学界通常使用“Topographical Painting”或“Topographic Landscape”等来进行表述,韩国和日本学者则更倾向于使用“真景”(True View)一词。
二、实景山水画的发展脉络
实景山水画最晚在六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它伴随着中国山水画史的发展而发展。时光流转,变化纷纭,再加上纸、绢的脆弱性,中国早期卷轴画鲜能流传至今,故而只能通过文献的记载与壁画等遗迹来“遥想”。六朝时期实景山水画的情况需要通过文献来了解。由文献可知,东晋顾恺之(约346—407)曾画过《庐山图》并作有《画云台山记》,戴逵(?—395)画过《吴中溪山邑居图》,戴勃画有《九州名山图》等,从名称来看,或许都属于实景山水画的范畴。宗炳(375—443)不仅擅书画,也好游览名山胜水,曾“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并因担心“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遂提出“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著名观点,并“凡所游历皆图于壁,坐卧向之”。宗炳将自己游历过的山川形貌都画到墙上,自己在其中“卧游”,并写出了著名的《画山水序》,其中“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观点,也是对实景山水客观“再现”的强调。[2]
唐代王维(701—761)作《辋川图》描绘自己位于陕西蓝田的别业,如今真迹不存,但有历代摹本及石刻本存世。这件描绘自己隐居地的实景山水图,成为日后历代文人表现理想隐居山水画作的源头,它影响到了如宋代文人画家李公麟(1049—1106)表现自己隐居地的《龙眠山庄图》等。这种文人自写隐居地的绘画母题被延续并固定下来,持续影响着元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创作。在唐代诗文中,也有一些对当时所作的实景山水画的记录,这些文献均是对已佚绘画的一种补充。如杜甫(712—770)《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和《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中提及的画作,应均表现了四川实地的山水景致,这或许也与吴道子(?—792)作“蜀道山水”的绘画传统有关。[3]除了卷轴画,在版画、壁画以及其他艺术门类中,也均保存有实景山水的形象,如敦煌壁画中有数幅表现佛教圣山五台山的壁画,其中第61窟中五代时期《五台山图》最具代表性,是寄托着宗教理想并散发着神圣光芒的实景山水画。
傅立萃指出,至北宋时期,山水画整体处在一种由地域山川(Regional Mountain)向理想山水(Idealized Landscape)转型的阶段,[4]相比于“外师造化”似乎更加强调“中得心源”,李成(919—967?)和范宽(约950—约1032)等人笔下的大山大水成为理想山水的典型样貌。当然,宋代也有实景山水画的绘制,如传为巨然的《长江万里图》卷,就以鸟瞰的视角表现了长江的恢宏气势,体现了实景特征非常清晰的宋代长江图的面貌,在本书第一篇中将进行详述。北宋中期文人画家宋迪所绘的《潇湘八景图》,可能受到了楚地山水的启发,虽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实景山水,然而这种八景图的模式却影响了日后各地八景文化的发生和实景八景图的绘制。本书第九篇将就清代《燕山八景图》册进行详述。至南宋,由于朝廷南迁至杭州,疆域的改变也使得此时期山水的面貌发生变化。存世南宋时期的山水画作品,大多和杭州本地的湖光山色有关,如赵伯骕(1124—1182)《万松金阙图》卷表现了杭州万松岭一带的实景,详见本书第二篇。另如李嵩(1166—1243)《月夜看潮图》册、李嵩款《西湖图》卷、马麟《秉烛夜游图》册等也都和杭州风景以及宫苑之景有关。马远《水图》卷则描绘出黄河、长江、洞庭湖等不同水域中水的特质,也算对实景之水的捕捉。
《长江万里图》局部
《燕京八景图》之一
《万松金阙图》
随着文人画的崛起,元代的实景山水画也多出自文人士夫笔下。元代画坛的核心人物与复古领袖赵孟(1254—1322)所作《鹊华秋色图》卷,表现了山东济南郊区的两座名山,详见本书第三篇。赵孟《洞庭东山图》轴表现了太湖的胜景,亦是实景画作。“元四家”之一的王蒙(1308—1385)也喜好描绘实景,《太白山图》卷展现了浙江宁波太白山天童寺一带的景色,详见本书第四篇;《具区林屋图》轴则表现了位于太湖洞庭西山的林屋洞一带的理想隐居之景。道士方从义作有《武夷放棹图》轴,以写意的笔法表现了道教第十六洞天的福建武夷山。
《鹊华秋色图》局部
《太白山图》局部
明初,颇具绘画才华的医生王履(1332—?),洋洋洒洒画下40开《华山图》册,描绘了自己探险般攀爬华山的可贵经历与华山奇景。这也为明中期吴门画家笔下纪游图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启发和基础,详见本书第五篇。明代中晚期的吴门画家们喜爱描绘苏州以及苏州附近的地方胜景。本书第六篇和第七篇将论及两幅以江南胜景为主题的绘画,分别是文徵明(1470—1559)描绘的京口三山和钱穀(1509—?)笔下的虎丘。吴门文人画家笔下的纪游图和表现实景园林的绘画还有很多,[5]此外,吴门的职业画家也喜爱以实景山水为主题作画,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当为张宏(1577—?),其所作《栖霞山图》轴、《句曲松风图》轴、《石屑山图》轴、《止园图》册等都是对江浙一带名山名园的描绘。[6]
《华山图》之一
《虎丘前山图》
在清代,无论宫廷还是地方,无论正统派还是非正统派,都显示出了对实景山水画的兴趣。清宫实景绘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所描绘的景观多与帝王经历密切相关,且参与绘制的人员身份多元,除了宫廷画家外,还有词臣画家,以及皇帝本人和宗室王公的参与。张若澄(?—1770)《燕山八景图》册表现了京城著名的八景,其中有两开表现的是位于京城西苑和西山的皇家园林面貌。除这种成套册页外,另有对皇家园林的独立描绘,如董邦达(1699—1769)《静宜园二十八景图》轴、李世倬(1687—1770)《皋涂精舍图》轴是对西山香山皇家园林的表现。也有不少实景画描绘的是位于热河的避暑山庄,历经康雍乾三朝的清宫画家冷枚的《避暑山庄图》轴,就是对康熙时期避暑山庄舆地图般精准的实景描绘。乾隆朝则有词臣画家钱维城(1720—1772)作《避暑山庄后三十六景诗意图》册,另乾隆皇帝(1711—1799)也有御笔《避暑山庄烟雨楼图》卷。关于盘山静寄山庄的描绘,有慎郡王允禧(1711—1758)的《盘山十六景图》册等。伴随着康熙帝(1654—1722)、乾隆帝两代帝王的南巡盛事,许多词臣画家及宫廷画家都绘制过南巡沿途的江南景观。如作为清初正统派“四王”之一、康熙朝重要的词臣画家王原祁(1642—1715)绘有《西湖十景图》卷,实景特征清晰,与通常认知中对“四王”摹古的刻板印象有所不同,详见本书第八篇。乾隆朝表现南巡沿途景观的绘画更为丰富,有张宗苍(1686—1756)《寒山千尺雪图》卷,钱维城《栖霞全图》轴以及董邦达笔下大量的西湖图等。除了这些名山、名胜之外,也有表现城市的实景图,如徐扬描绘苏州城市风光的《姑苏繁华图》卷,以及表现京城风光的《京师生春诗意图》轴等,详见本书第十篇。清初非正统派画家的“四僧”当中,石涛(1642—1707)与弘仁(1610—1663)二位留下了不少表现地方胜景的绘画,他们尤其喜爱表现黄山的奇景。此外,安徽本地还有不少画家都擅长表现黄山题材,以弘仁为首的“新安派”最负盛名,代表人物为“海阳四家”:弘仁、查士标(1615—1698)、汪之瑞(?—1658)、孙逸(1604—约1658);另以梅清(1623—1697)兄弟为标志的“宣城派”以及戴本孝(1621—1693)等画家都留下了大量的黄山图。[7]清代地方画派非常活跃,画家们往往热衷于制作以本地胜景为题材的绘画。除了安徽地区外,南京亦是一大重镇。“金陵八家”中龚贤(1619—1689)的《清凉环翠图》卷、吴宏的《燕子矶莫愁湖二景图》卷、高岑的《石城纪胜图》卷等都是对南京本地胜景的描绘。扬州地区的袁江、袁耀除了擅长画界画以外,也作有不少实景山水画,袁江《东园图》卷、袁耀《邗江揽胜图》横幅以及袁耀《扬州名胜图》册等都是表现扬州本地名园、名胜的画作。[8]随着清后期碑学的兴起,黄易(1744—1802)制作了多套访碑图,记录下自己多年走访各地访碑的场景,其中以表现河南嵩山、洛阳一带访碑经历的《嵩洛访碑图》册最为著名,见本书第十一篇。
《西湖十景图》局部
《嵩洛访碑图》之一
三、一些反思
实景山水画到底是什么?它和其他类型的山水画是什么关系?实景和摹古是对立的吗?实景山水画中是否可以有仿古的笔法?实景山水画中的山水看似实际存在,又是否在表现仙境?它只是一种“再现”吗?实景山水是否可以借以抒情或寄托理想?
笔者认为,“实景山水”这种提法是现代学术体系中对山水画进行分类和界定的结果,它其实很难从众多山水作品中被清清楚楚、绝对化地“剥离”出来。“实景山水”与其他同样被“剥离”出来的山水画类型,如“理想山水”“仙境山水”等划分实则有着交叉,很难截然分开。就像北宋郭熙所说:“……天下名山巨镇,天地宝藏所出,仙圣窟宅所隐……”[9]道教的洞天福地体系也向来是广袤大地上真实存在景致与理想仙境的结合。如果分类和界定是为了使研究对象更加清晰,那么“实景山水”无疑是一种框架、一种角度、一种思考方式,也是一种能够很好地对中国山水画进行观察的面向。
纵观中国古代实景山水画的发展史,虽然并非山水画史主流,却也不容忽略。本书选择了11幅实景山水画,进行个案叙述,试图以点带面,辐射到更多的问题上来。这11个个案,从时代来说,涉及到宋、元、明、清山水画发展的各个时期;从画家来说,涉及到宫廷画家、文人画家、职业画家等不同身份类型;从表现对象来说,涉及到名山、胜水、人文古迹、园林别业甚至城市景观;从地域来说,涉及到南北方各大重镇,属于北方省市的如陕西、山东、河南、北京等,属于南方城市的如苏州、镇江、杭州、宁波等;再从作品来看,涉及到海内外重要博物馆的重要藏品。
实景山水画绝非对景写生或者对真实景致的简单再现,中国画家在实景山水画中也注入了多样的情感与理想。本书涉及的11处美丽胜景,就不乏复杂情感的寄托与投射。如赵孟将友谊、乡愁、复古等情思都注入到了济南的两座山峰中;文徵明的目光虽在落日下的金山、焦山上,思绪却在金陵的科举、未来的仕途中;王原祁、徐扬、张若澄这些供职于清代宫廷的画家们笔下的景致再美,也离不开帝王的政治视角;黄易作访碑图的背后,则是金石学复兴的文化志业和他所希冀的个人形象的塑造。
本书试图以点带面,串联起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实景山水作品,勾勒出中国古代实景山水的气质面貌。如今,这些实景山水画所描绘的胜景有些还在,有些相较作画时产生了一些变化,而有些人文景观已不复存在,只能凭借画面追想。愿读者能够通过此书,回到山水间与古人一起“卧游”,并与创作这些作品的伟大艺术家们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小书忐忑草成,希望能抛砖引玉,为读者提供一点素材和视角,并恳请方家多多指正!
注释:
[1]已有学者专门梳理过实景山水画,如单国强的系列文章。见单国强:《中国古代实景山水画史略连载之一——六朝两宋》,《紫禁城》,2008年第8期;《中国古代实景山水画史略之二——元代至明代》,《紫禁城》,2008年第9期;《中国实景山水画史略之三——清代上》,《紫禁城》,2008年第10期;《中国实景山水史略之三——清代下》,《紫禁城》,2008年第11期。近年也有实景山水画专题展览的举办,如北京画院2015年举办的“唯有家山不厌看——明清文人实景山水作品展”等。
[2](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于安澜编著,张自然校订:《画史丛书》第1册,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07—109页。
[3]石守谦:《山鸣谷应:中国山水画和观众的历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年,第20页。
[4]Li-Tsui Flora Fu:Framing Famous Mountains: Grand Tour and Mingshan Paintings in Sixteenth-century China,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9, PP.33-36.
[5]关于纪游图的研究,参见薛永年:《陆治钱穀与后期吴派纪游图》,《吴门画派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日)吉田晴纪:《关于虎丘山图之我见》,《吴门画派研究》,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Li-Tsui Flora Fu:Framing Famous Mountains: Grand Tour and Mingshan Paintings in Sixteenth-century China,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9; Mette Siggstedt: Topographical Motifs in Middle Ming Su-chou: An Iconographical Implosion,《区域与网络——近千年来中国美术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2001年;等等。
[6]高居翰曾不止一次地讨论过张宏的实景山水。参见(美)高居翰:《山外山》,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第31—42页;(美)高居翰:《气势撼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1—49页。
[7]关于黄山实景绘画相关问题的讨论,参见James Cahill: Shadows of Mt. Huang: Chinese Paintings and Printing of the Anhui School, Berkeley: University Art Museum, Berkeley, 1981;邱才桢:《黄山图:17世纪下半叶山水画中的黄山形象与观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
[8]聂崇正:《袁江、袁耀生平与艺术》,《明清画谭》,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年,第190页。
[9](宋)郭熙:《林泉高致集》,于安澜编著,张自然校订:《画论丛刊》第1册,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9页。
《胜景纪游:中国古代实景山水画》,许彤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年7月版
《胜景纪游:中国古代实景山水画》一书,选取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强调描绘真实景致的实景山水画作为讲述对象。该类型的山水画,准确再现了实景的自然地貌特征,并与古代旅游文化相结合,反映了中国古代画家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该书选取各时代著名画家如赵孟頫、王蒙、文徵明等人的代表性实景山水画作深入解读,内容涉及中国广袤大地上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园林别业等等,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
目录
绪论
不尽长江万古流:(传)巨然《长江万里图》卷
万株松树青山上:赵伯骕《万松金阙图》卷
山东名士的乡愁:赵孟《鹊华秋色图》卷
二十里路青松阴:王蒙《太白山图》卷
目师华山:王履《华山图》册
青螺列银盘:文徵明《金焦落照图》卷
游之不厌唯虎丘:钱穀《虎丘前山图》轴
一片湖光潋滟开:王原祁《西湖十景图》卷
帝京胜景:张若澄《燕山八景图》册
中轴线上的春意:徐扬《京师生春诗意图》轴
观碑复问山:黄易《嵩洛访碑图》册
【作者简介】
许彤,艺术学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史、明清卷轴画。曾于《故宫博物院院刊》《美术研究》《国家博物馆馆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曾参与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澳门艺术博物馆“海上生辉——故宫博物院藏海派绘画精品展”等展览的策划。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